数说平凉75年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生产供给更加稳固

政务   2024-10-03 13:08   甘肃  


75年来,平凉市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同时,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摆脱了解放初期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单一模式,工业经济由小变大、滚动发展,第三产业越搞越活、迅速壮大,从而形成了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农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市农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64亿元,粮食总产量26.72万吨,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平凉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5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111.22亿元,增长了51.7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了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和设施蔬菜为主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牛、猪、羊、鸡等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2.9亿元,是1949年的439倍;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2023年达到116.77万吨,人均粮食供给得到较好保障。2023年末,全市牛存栏59.02万头,出栏44.11万头,分别增长5%和6.5%;园林水果产量207.97万吨,增长8.8%;蔬菜产量79.03万吨,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50.71亿元增长到2023年163.98亿元,年均增长5.4%。




     工业强市建设有力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市工业十分落后,仅有1户全民工业企业和70户私营小厂矿,及一些分散的个体生产作坊,工业产品品种单一,工业总产值仅776万元。到1978,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545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全市工业经济奋力攀登全速前进,个体、私营经济不断涌现并迅速壮大,初步构建了以煤炭、化工、建筑、建材、机电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了以煤电化冶为主导,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协调共进的工业产业体系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152.97亿元,增长3.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9%。大中型工业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市原煤产量2335.88万吨,发电量186.9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8.8%8.9%,煤电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4.1%,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2012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4.9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1.7亿元,是20121.4倍和2.2倍。




 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市服务业十分薄弱,产业能级和层次较低,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768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日益繁荣兴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5258万元增加至1999年的19.43亿元,年均增长13.7%,超过国民经济增速2.6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顺应消费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传输、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提速发展,全市服务业步入健康、全面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106.11亿元增加至2023年313.6亿元,是1949年的4083倍,是2012年的2.96倍。2012—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9百分点。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46.9%,占比比1949年提高32.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旅游行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3900.16万人次,是2012年的5.6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47亿元,是2012年的5.4倍。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编辑丨吴   鹏

平凉发布
我们将在这里为您第一时间发布平凉政务信息和民生资讯,讲述平凉好故事,传播平凉好声音,展示平凉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