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红了迎盛会丨披荆斩棘的小苹果

政务   2024-10-16 10:35   甘肃  

披荆斩棘的小苹果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汝雪姣



  北纬35度在地球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一条灵动的生命线在这里绵延。
  平凉市静宁县就在中国的北纬35度,这里黄绵土深厚、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

孕育


     2023年3月,100箱静宁苹果搭乘“雪龙”号科考船,作为物资补给,成为中国首次登陆南极的苹果。南极科考对补给食品要求极高,静宁苹果在众多苹果中拔得头筹。自然馈赠了北纬35度的静宁县一手搞农业的好牌,但对追求品牌培育的中国现代农业来说,仅靠掌握自然条件,实现不了跨越。
  从前,苹果从出生到落地都在果园里度过;后来,全球果农面临一个普遍问题:偶有春寒和重茬建园,都会大大降低苹果当年的产量。接着,农业科技先行者把育种育苗过程搬进了实验室,玻璃瓶里诞生出更加抗寒抗病的幼苗。
  国内已经有很多其他地方走在了良种育苗的前列,而很长一段时间,静宁的优良品种苗木都是从外地采购。平凉要发展静宁的特色苹果产业,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达到增产优产的效果。
  在静宁苹果苗木脱毒组培育中心的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把现有的苹果组织先进行茎尖剥离和消毒,再把茎尖生长点或者叶片放入精确配制的培养基中,让组织饱饱地吸收其中的养分。到这一步,中心组培室主任裴霞霞遇到了难题:不同品种的苹果有不同的配方制作培养基。这些配方属于专利,其他地方不会对此过多分享,尤其对“静宁一号”和“成纪一号”这些品种来说,只能本地自主研发。
  时间会厚待有理想的人,生物科研成果就是来自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静宁县良种繁育基地每一个品种的果苗有了最适合自己的能量供给——在25度左右的人工气候箱里,生命开始迸发神奇的力量,大约30天后,这些刚满月的幼苗已经分化成了植株。并且,每一株都繁衍出10株来,又很快发出根须。
  裴霞霞和同事们当时很高兴,迫切地想让它们直接从瓶子里到大田里呼吸新鲜空气。但他们忽视了,这些实验室玻璃瓶里苗苗的承受能力:幼苗刚被移植出去,就出现了大量死亡。
  裴霞霞非常清楚,幼苗想要长成大树,必须经历风雪洗礼。他们就先给苗木搬家,把它们搬到了温室里,恒温温室比室外环境温度低一点,比组培室温度高一点,这个过渡过程很好地避免了强温差带来的冲击。
  果苗也会说话,通过温室里的观察,在最适合的一天,终于,它们走向了大田。

成长 

     阳光让苹果收获高颜值,温度让苹果拥有好身材。育好的苹果苗如不用心栽培,也会止步于幼年。刚过了剪枝期的静宁苹果树,又即将要面临春寒的挑战。
  静宁县果业研究所的后院,是苹果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国家级苹果“基因库”的陈列馆。
  苹果自1988年在静宁县被广泛推广种植,种活苹果树早已不是难题。但农业成功的一半,依然和自然条件紧紧绑定。
  北方有句俗话:“过了四月八,庄稼汉心放下。”过了四月八,昼更长,夜更短,而在这之前,我国北方依然有强霜冻的危险,这是黄金35度区域也难以幸免的。今年,静宁果树果品研究所副所长李鹏鹏早早做好了防冻准备。
  回顾往年,他们都是用传统熏烟的方式进行花期低温冻害防御。比如2022年农历三月下旬那天,温度骤降到零下4摄氏度,李鹏鹏和团队成员对果树进行熏烟防冻。但经历8个小时焦急的煎熬,他们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几乎所有的苹果花都掉落了。
  于是,李鹏鹏和同事们想革新加热方式:他们想到了用废弃的油桶加热,锯了炉齿,在桶底下用砖块架起来进风漏灰,直接加热果树周围的温度,避免花期低温冻害——这是第一代增温炉;随后,又更新了第二代:给油桶加装一个烟囱、一个加料口。
  大道至简,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把一个增温炉改到了理想状态——这,就是第三代:他们给油桶去掉了烟囱、进料口,在炉口上支起来两公分,让燃烧更加充分又有适宜的供热高度。
  李鹏鹏说,增温炉要给老百姓进行推广,一要量化生产,简易好制作,二要让老百姓也能用得起、经济实用。经试验,这个造价只有100多元的增温炉,能迅速将半径4.5米区域、果树高度范围内温度提高,最远受热位置可提高3摄氏度。按1亩果园按放置8个增温炉计算,比机油暖风机的成本低10倍。
  苹果花季只有短短的一周,走过风雨,今年的苹果花漫山遍野开放。在科技人员的护航下,每一朵花都成长为一颗“拼果”。
  科技落在小小的苹果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根泥土。突破重重科技研发和推广难关,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春季花期低温冻害严重的情况下,静宁自主选育的“成纪一号”“静宁一号”实现了当年栽种、当年挂果,没有受到寒冻的影响。


壮大

2001年,我国就拥有了各项“苹果国家等级标准”。

2017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苹果被正式纳入期货交易——这,是全球首个上市的鲜果期货品种。静宁苹果表现是专家们调研的重要依据。

  随后,静宁县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物流园综合冷库,被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为苹果期货交割仓库。
    52岁的静宁果农刘兴义种了30年苹果,他这一批被收购的苹果是“静宁一号”,向来表现良好,地头收购价也能达到6元。但今年,他被退货了。问题是果型、糖度都不达标。
  静宁苹果产供销体系早在14年前就已经建立,这标志着苹果产业科技化、标准化的形成。近几年,虽然静宁苹果在全国售价比较高,品牌价值比较显著,但是今后要作为全国的标杆,在收购环节依然需要更严格的把关。
  刘兴义从事果业三十多年了,近三年,苹果却越长越小,他意识到应该是种植技术细节还不到位。这可不敢怠慢,他赶紧求助专家。当地资深专家——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查看了刘兴义的果园,发现了不少问题:选苗不正确、苗木带病毒,土壤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在专家的建议下,刘兴义开始从“源头”“挑毛病”。“去年苹果为什么尺寸不够,糖度欠佳,原来还是那个老问题:果园重茬。”
  果园重茬是除冻害之外当今全球苹果种植两大难题的另一个。所谓重茬建园,就是在同一块地常年连续种植苹果。由于土壤逐渐堆积病害,果树根部会产生病菌,产量便会大大下降。
  “承包的果园种植时间长了,以前的解决方案是挖掉老树重建新园。但在去年,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对重茬建园问题进行了系统培训。专家指出,解决果园重茬难题,必须高度重视每个环节,按程序操作:一个是进行土壤消毒;第二个是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再配合栽种抗重茬的品种。”刘兴义说。
  经过指导,刘兴义采取增施有机肥、调节菌群等方法,让果园土壤得到了根本改良,他也将在来年春天栽下新苗。
  在静宁,有太多的刘兴义,他们自主学习进步、自发在互联网营销,这些“土专家”们让静宁苹果的品牌价值步步攀升。
  科技人员,“土专家”,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解决着一个个关于苹果的国际难题。
  走出温室、走进田野、走向远方,这些小小的苹果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无论是大小、果型还是糖度,个个都展示着最好的自己。
  2023年,静宁苹果产量达到106.8万吨、实现产值70.48亿元。这个占地2193平方公里的县城,凭借着小小的苹果,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编辑丨吴   鹏

平凉发布
我们将在这里为您第一时间发布平凉政务信息和民生资讯,讲述平凉好故事,传播平凉好声音,展示平凉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