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海的寒潮不仅带来了冬天的冷意,也吹倒了一家曾备受瞩目的造车新势力——极越汽车(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从百度与吉利强强联手,到解散消息传出,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汽车公司走过了怎样的曲折历程?解散背后,是行业竞争的自然淘汰,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致命失误?本文将通过数据与行业观察,为您解读极越汽车倒下的根本原因及其对新能源车市场的深远影响。
融资数据:2021年,极越获得3亿美元启动资金;2022年初,又完成4亿美元A轮融资。然而,此后融资渠道基本枯竭,资本的耐心逐渐耗尽。 品牌定位:极越以“汽车机器人”作为核心卖点,试图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占领高端市场,但这一概念难以被大众理解,缺乏明确的市场竞争力。
无门把手、屏幕换挡、按键转向灯等配置被消费者吐槽“反人类”; 较高的性价比却未能弥补用户体验的缺失。
数据显示,极越01上市两个月销量仅3000台,远低于同期上市的比亚迪和特斯拉新品。
另一名员工愤怒表示:“公司早就不发工资了,供应商账款更是拖了大半年,这不是逼人走人吗?”
12月11日下午,夏一平通过视频会议向全体员工表示:“公司将进入创业2.0阶段。”然而,所有生产、销售早已停摆。 据流出的照片显示,夏一平在会议前开怀大笑,被员工形容为“冷漠”。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压力正在增大,许多小型供应商因账款拖欠而陷入破产边缘。
纯视觉智驾系统:缺乏激光雷达的辅助,用户体验不如竞品; 过于超前的设计:消费者更倾向于实用性,极越的设计被认为过于“炫技”。
资本困局: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领域融资总额同比下降40%。极越的融资中断直接导致其运营崩溃。 管理问题:极越内部过度依赖互联网高管团队,缺乏对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一名行业人士表示:“极越太想学特斯拉,但没有特斯拉的体系力和品牌号召力。”
技术与市场平衡:技术创新应服务于用户需求,而非单纯追求前沿。 多元化产品布局:比亚迪、蔚来的成功表明,覆盖不同消费层级的产品线有助于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 精细化管理与成本控制:理想汽车通过高效的成本控制与精准定位,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盈利,为行业树立榜样。
极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场淘汰赛中,唯有真正脚踏实地、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