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县,有一个地方,它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流转,它就是兴县的文化地标:东关大舞台,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台子滩”。
说起对东关大舞台的记忆,其实作为90后的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只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在上学与回家的路上会经过此地,那时的东关大舞台已然冷冷清清,并且看上去快要坍塌的样子。看到在征文的时候马上给父亲打去了电话,对于他来说肯定是有记忆的。果然,他向我讲述了他小时候对东关大舞台的记忆……且听我慢慢道来。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那意味着东关大舞台又要热闹起来了。每当此时,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十里八乡。周边住户呼朋引伴,大家怀着满心的欢喜,从四面八方赶来。父亲那时候7、8岁,居住在瓦塘镇的石门村,彼时,路程和交通工具还不方便,从村里到城内需搭乘拉供应粮食的解放牌汽车,到了县城之后会首先去烈士纪念馆看看,然后住到他的舅舅家。那时候我爷爷的工资每个月43.5元,养活一大家子人,住宾馆是住不起的,只能“没皮没脸”的住到老舅家。安顿好之后,父亲总会紧紧拉着爷爷的手,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小小的心中满是期待。还未靠近大舞台,就能听到那嘈杂的人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混合着戏曲的悠扬旋律,奏响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生活乐章。
走进一看,台下摊位鳞次栉比,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各种刚需用品、小零食、小玩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孩子们在摊位间嬉笑奔跑,大人们则一边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一边和熟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场地。
而台上,表演精彩纷呈,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涂抹着鲜艳的油彩,一招一式都韵味十足。那婉转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父亲带入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当时父亲虽然不太能听懂唱词,但也被那热闹的场面和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看到精彩处,也会跟着大人一起鼓掌,拍手叫好。
听父亲说,东关大舞台始建于1946年春夏之际,兴县县人民政府工会和商号等为了丰富边去民众文化生活而建。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了兴县的文化符号和地标式建筑。几十年来,它见证了无数次的文化演出、集会庆典,承载着兴县人民太多的欢乐与回忆。那些年,它不仅是一个演出的舞台,更是人们交流情感、凝聚乡情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大家共同庆祝丰收,迎接新年,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关大舞台渐渐沉寂了下来。它的基础动摇,摇摇欲坠,设施变得陈旧,演出也越来越少,曾经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但在兴县人的心中,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份对它的眷恋和回忆从未消散。
直到2023年,为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在修缮一新的东关大舞台再次帷幕徐启。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当绚丽的灯光再次照亮舞台,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过去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兴县人心中的那份热情被重新点燃,大家再次相聚在台下,共同感受这份久违的温暖和喜悦。 如今,东关大舞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兴县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每一次来到这里,看到那宏伟的舞台,都会想起小时候那些美好的时光,想起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亲人和朋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东关大舞台就像一位忠诚的老友,静静地守望着兴县这片土地,见证着它的发展与变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东关大舞台将继续绽放光彩,为兴县人民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回忆,让兴县的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