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怀抱中的兴县,春节从来不是日历上某个被红圈标注的日期,而是从腊八开始便在沟壑梁峁间流淌的河流,裹挟着豆腐、花馍、油糕香以及爆竹与红对联、红窗花,漫过每个庄户人家的屋檐。
腊月里的生命交响
腊月的风掠过吕梁山脊,卷起窑洞顶的积雪,把晒在院墙上的辣椒串吹得哗哗作响。我站在城里的落地窗前,看着玻璃上凝结的霜花,恍惚间又望见了四十几年前那个背着冰块的少女——她的棉鞋陷进河滩的积雪里,背篓里的冰块折射着冬日稀薄的阳光,像是背着一整个银河系的星辰。
记忆中,腊八的晨光还未爬上窑洞的窗棂,母亲便已蹲在灶台前,将浸泡得圆润的八种谷物倒入铸铁锅。黍米、豇豆、红枣、核桃在沸水中翻涌,升腾的蒸汽里裹着土地馈赠的甜香。这锅红粥饭须得熬到黏稠挂勺,母亲总念叨:"腊八粥越糊,来年的日子越厚。"
午后,村东头结冰的河滩就成了孩子们的战场,我们举着镢头敲开冰面,将晶莹的冰块背回家,放在自家的水缸、猪圈门楣、枣树枝头。父亲告诉我们,可以让冰块自然融化,为干燥的冬季环境补充一些水分,有助于保持空气的湿润,对家畜和植物都有益处。他笑着说,这虽然是一种传统做法,但也蕴含着对自然循环利用的智慧。这样的做法,既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朴素维护。
腊月二十三的除尘日,整个村庄都在尘土中沸腾。父亲踩着颤巍巍的木梯,用高粱穗扎的笤帚清扫窑顶积年的蛛网,母亲戴着蓝布头巾,把糊窗纸撕得哗哗作响。待土墙露出本来的颜色,簇新的年画便登场了——抱着鲤鱼的胖娃娃、提着大刀的红脸关公,这些从县城集市请回来的年画和门神,在窑洞的土墙和大门上开出一片绚烂。我们挨家挨户串门品评年画,谁家的"五谷丰登"配色鲜亮,谁家的"松鹤延年"笔触精细,都能引发半天的热议。
做豆腐的日子最是热闹。二叔家的石磨彻夜吱呀,豆香漫过所有的窑洞。我和堂弟堂妹上蹿下跳,在家周围玩耍等待豆腐做好吃蘸豆腐。点卤时分,大家屏息围着热气腾腾的豆腐锅,看豆浆渐渐凝成白玉。刚出锅的热豆腐蘸着葱花、辣子、盐、油、醋蘸汤吃,烫得人直哈气,却舍不得放下筷子。
蒸花馍则是母亲的独门绝技,面团在她龟裂的手掌间翻飞,转瞬化作各种花馍,点上胭脂红或者蒸时就嵌上枣块,便是献给灶神的厚礼。
除夕夜的风俗叙事
当火塔子在院中拔地而起,年的脚步便清晰可闻了。父亲带着哥哥们把炭块垒成宝塔,缝隙间塞满柏柴,这炭塔的造型堪比艺术品——底层要宽如磐石,向上渐次收拢,顶端的炭块必得选乌黑发亮的精炭,火塔摆好后在塔顶压一块黄纸,也许是烧给神的吧。村里再拮据的人家,也要在火塔里藏几块好炭,老辈人说:"火塔旺不旺,关系着来年的运道。"
年夜饭的饺子包着秘密。母亲总要把五分硬币在衣襟上擦得锃亮,趁我们不备塞进饺子里。守岁时的饺子宴宛如寻宝游戏,牙齿碰到钢镚的瞬间,满屋都会响起喝彩。凉拌压头肉是父亲的拿手菜,肥瘦相间的猪头肉切得薄如蝉翼,拌上母亲生的绿豆芽,浇上蒜蘸汤,年的香气便四处蔓延。
子夜时分的守魂仪式最显神秘。母亲把红枣塞进我们的枕头时,月光正从新糊的窗纸透进来,在炕席上洒下银霜。菜刀横卧门槛,刀刃向外,棉鞋统统藏进板箱——"阎王爷的差使半夜查户,见不着鞋便当家里没人。"这些带着巫傩气息的古俗,让寒夜平添几分奇幻色彩。待到东方既白,哥哥们放的开门炮震落枣树枝头的积雪。家家开始发火塔子,顿时浓烟笼罩了山村,鞭炮齐鸣。火塔子的火光窜起一人多高,燃烧的火塔映着拜年人冻红的脸庞,新岁的光就这样撞进了门楣。
正月里的文明密码
正月初六的"小年"如同大年的回响,火塔子重新垒起,饺子再次下锅,只是走亲戚的箢篼里多了油糕和花馍。最令我难忘的是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母亲用糕面捏成十二生肖糕灯,黄油浸润的灯芯在粮仓前明明灭灭。当葛针火在院中燃起,跳动的火苗舔舐着夜空,我总觉得那些闪烁的火星,是先人望向人间烟火的眼睛。
后来,我在城安家,发现城里的年像被压缩的饼干,失去了往日的丰满与韵味。直到有一天,成家的儿子在吃完饺子后,天真地问我:“妈妈,为什么饺子里没有钢镚?”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伤,恍然意识到,那些熟悉的年味,正悄然流逝。
城里的这些年,年过得简单而匆忙。然而,在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这座城市的脉搏却跳动得异常热烈。每年此时,县文旅局都会精心组织一系列乡镇及民间文艺团体进行元宵节活动,秧歌、锣鼓、八音会、灯展争奇斗艳,为这座古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当秧歌的唢呐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回荡,我看到一个头上扎着羊角辫,穿着红棉马甲的小女孩,她举着棉花糖,在五彩斑斓的灯廊下欢快地奔跑。那秧歌的红绸缎轻轻拂过她的发梢,仿佛一道流动的风景,在我眼前勾勒出童年的影子。在这一瞬间,我忽然领悟到:所谓传承,不过是长辈手心的温度,化作孩子们眼里的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是啊,那些看似遥远的传统,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当佳节来临,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便会重新焕发光彩,温暖我们的心灵。而这座城市,也在这样的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时,我在阳台上摆着从村里拉回来的小陶瓮,学母亲的做法腌制腊八蒜。玻璃窗外霓虹闪烁,恍惚间却看见吕梁山的雪落在瓮沿——那些嵌在年俗里的文化基因,原来早已化作血脉冲刷的律动。当我们在电梯间互道"新年快乐"时,在微信群里抢红包时,在视频网站看电子烟花时,总有什么在灵魂深处轻轻颤动,那是火塔子的哔剥声穿越时空,在提醒每个游子:我们的根,始终扎在黄土坡上年味最浓的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