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记忆丨儿时过年/李计堂

政务   2025-02-09 23:27   山西  

图片

图片


小时候过年是满心的期盼,说不尽的红火热闹。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好、物质匮乏,但过年的那些风俗习惯以及喜庆扬面,现在想起来也是久久的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有句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那天孩子们便开始倒数过年的时间,上学时都会争论着离过年留下多少天了,直至期未考试放假,便会像一群在笼子里关了很久的小鸟走出校门欢欣雀舞。刚放假头几天是孩子们玩的最疯的几天,河槽里坐冰车、溜冰,麦扬里敲棍棍、打瓦了。玩的十分开心。但从来也不会忘记计算过年的时间。
      到了腊月二十二晚上,大人们便会在煤油灯下对孩子们说:从二十三开始要帮家里干活,窜出去的一定要早回家。孩子的问大人为什么要要早回家?大人会一脸严肃地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管人间平安的灶王爷要上天禀告一年内发生的事情,凶神恶煞会出来胡乱走动。古话说“腊月二十三,神鬼乱拾翻”,你们千万要早点回家。孩子们听了后在以后就也早早地回家了。从二十三开始,家里便开始忙了起来,同时年味也就飘起来了。男人们在二十三这天要步行翻山到三十里外的临县白文镇赶集置办年货,孩子们也会被分配到五里外固贤供销社打(买)煤油、买盐、糊窗纸、年画。
      二十四开始扫窑糊窗泥灶火,孩子们会和父母一起搬被子、毛毡、枕头(那时的人穷没有褥子)。然后开始用扫帚扫窑。扫完窑后开始泥灶火倒灰糊窗。孩子们有的帮忙撕旧窗纸、递浆糊和新窗纸。有的帮忙舀水掏灰。糊窗时也会剪些红绿方块纸贴在窗棂上。也会用这些红火块纸和高粱桔杆给孩子们做一个风车,孩子们手拿着风车在院里来回跑动,风车就会转了起来。有的人家也会剪些窗花糊在窗户上。糊完窗泥完灶火开始打扫擦洗家庭卫生。等擦洗完箱箱柜柜瓶瓶钵钵后,便会把毛毡挂在晾衣服的铁丝上拿一根木棍敲打毛毡上的灰尘。敲一阵后拿下来让孩子们抱回家中。随后把被子枕头相继搬回去。这一天的活是最脏的活,全家人都弄的灰头土脸的。忙到半后晌才能吃午饭。吃过饭后又忙着贴年画。贴好!后孩子们还会挨家挨户到邻居家看看谁家的年画好。
      二十五做豆腐,这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一人担着泡好的黄豆一个担着一担水,到有磨豆腐的人家院子里去磨,一个村里仅有十来座磨豆腐磨盘,得提前跟主家打招呼,去了还的排队。有时的排两三天才能轮到。磨好的豆浆担回家时,家里已烧好一锅开水,把豆浆倒进瓮里再把开水舀进去冲开,拿一根棍子来回搅匀就能开始过滤了。滤豆浆用的是一个布袋子,锅上放两根棍子,上面放一块篦子,把布袋放上面装进豆浆挤压,过滤豆浆不能用力太猛,得用巧劲来回挤压比较容易。将过滤好的豆浆烧开后把兑好的卤冰水倒进锅里,豆浆就慢慢的结成小块,过一会浆水清了后就可以撇浆,待浆水撇的差不多了,就把豆腐脑舀进备好的笸箩里,笸箩里放一层笼布以防豆腐脑流走,舀满笸箩后就用笼布包上,上面放一块篦子,再压一块石头挤水。豆腐压好后要把笼布撕开,上面盖上一块篦子,两个人按住翻身。拨起笸箩撕开笼布白生生的豆腐就露出来了。这时候大人会腾一碗葱油辣子蘸料,打一块热豆腐,一家人围着吃蘸豆腐翎馋。做好的豆腐要打开放水,有时要趁热煎,有时过两天煎但还需要再蒸热,煎豆腐的时候是把一个大鏊子上放到锅腔上,然后倒上黄油把热好的豆腐切成片放鏊子上。下面点燃柴火,火大火小由人控制。
      婆姨们会选上一天的时间把一家人的衣服枕巾全洗一遍。孩子们会帮母亲把衣服搭在外面,衣服滴水滴的就结了冰,到晚上拿回家中慢慢烘干。有时候母亲为了给旧衣服翻新,会把染料放在一锅开水中翻滚,那样衣服的颜色会深一些,让人感觉到不是新衣也是新衣的满足。接下来的几天内要忙着发黄酒,还要发黄了面,做粉条蒸花馍蒸枣山,备办正月里的吃喝。
     年就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来了,在一家人的忙碌中来了。除夕的早晨一家人早早起床,孩子们忙着洗漱穿新衣服,父母则忙着做猪肉蘸莜面。吃完饭后孩子们便会跟着大人上坟祭拜祖先,回家后又忙着贴对联,那时对联都是让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写的。也有除夕前一天下午贴对联的人家。写对联也有讲究,比如石磨上要写白虎神位或日磨千斤,石碾上写青龙神位,鸡窝上写鸡肥蛋大,猪圈上写膘肥体壮,牛羊圈上写牛羊满圈或六畜兴旺,茅房上写讲究卫生或多积肥料等,有的人因为不识字也闹过不少笑话,比如把六畜兴旺、讲究卫生、膘肥体壮之类的横贴贴在门脑上。到中午时候家家都已贴上了对联,连空窑洞也都贴了,红红的对联成了山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平时抽“羊腿把子”的大人们也鸟枪换炮装上了一盒“顺风”“白皮”牌香烟。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整整齐齐的过年。这一天男人们要劈好多柴,下午要把水瓮装的满满的,因为有很多习俗很多讲究。如大年初一不能担水,初一的太阳升起来才可以倒垃圾等。到了下午,家家把院子都扫的干干净净,连通往大路的山路也要扫干净。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天刚黑家家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木杆,木杆的梢头挂着一盏煤油灯,为避免被风吹熄,油灯用窗纸糊了一个灯罩。就是那样昏暗的灯光已经让我们非常欣喜。
      紧接着家家院子里便点燃了火塔子,那个年代的火搭子都是大人们平时准备好的树根、树杈、树叾子,稍做摆设后把黄豆秸塞进里面拿火柴点燃。这时候家家的窗户里也飘起阵阵香味。年夜饭虽然简单但在当时还算比较丰盛。一般人家煮一盆土豆丝,和海带丝细粉条桌莜面绳拌在一起调成凉菜下酒。也有人家炒个豆腐或鸡蛋和豆芽。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吃年夜饭,没有炕桌的人家则放一块篦子,把菜放上面当桌子用,那时喝的酒都是从供销社打的散装酒,装在瓷酒壶内在锅里烫的热乎乎的,酒壶内塞一根麻秸管管,喝酒的就你一口我一口轮着喝。孩子们虽然吃着饭菜,心里却惦记着锅头的炮仗。吃上一阵饭孩子们便会缠着大人去火塔边拉鞭炮,拉完鞭炮后大家都会拣那些没有爆炸的小炮。然后回到家里等着大人把一挂鞭炮拆开来给每个孩子分到手中,这时候孩子们手中早已点燃一根黑香,等分到炮后便跑到院子里一个一个的放。也有起火、两响炮、锭头,但一般都是大人放这些炮,还有一种炮点燃后会在地上转圈。孩子们尽管爱放炮但舍不得把分到的炮全部放完,总会在衣兜里留一些以备初一早晨去给长辈纱拜年时在路上放。
      除夕晚上该放的炮放完后,所有的人都回了家,再吃一碗白面片儿汤。然后就在煤油灯下打扑克熬年。也有的人家在除夕夜点蜡烛的。打扑克打的实在困的不行了就要睡觉,这时候大人会把所有人的鞋放炕上,把红枣、糖果压在每个人的枕头下,把花馍、葱蒜、菜刀放在炕沿上和窗台上。有小孩子的要给小孩在上衣背后吊两串枣炮,枣炮串用红枣、彩色布条、谷穗茎、散鞭炮串在一起十分好看。把鞋拿上炕的意思是全家人在一年里都要平平安安,红枣和糖果象征生活甜甜蜜蜜。葱蒜菜刀是用来避邪的。
      凌晨三点过后,远处就有吹鼓手捣门鼓的唢呐声,人们赶忙从睡梦醒来,打开门迎接捣门鼓的进来,捣门鼓的进了院后,火塔子基本已燃尽,于是大人抱上一捆黄豆秸点燃,然后在火上放一挂鞭炮,鼓手汉们便围着篝火吹起了喜乐。主家忙的给鼓手和看热闹的邻居散烟,完了再给鼓手送上两包香烟。还要在火塔周围烤上些花馍?鼓手收到烟后又忙的去别人家吹打。直至上午九点多才可以一个村子的人家跑完。
      初一早晨家家要吃饺子,饺子馅里都要包些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有种说法是谁吃到包硬币的饺子谁会有财运降临。吃完饺子要做一锅黄酒招待来拜年的以及窜门的人。孩子们则是等不到吃饱饭就急着去给长辈们拜年。手里拿着一根黑香点着,一边走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散鞭炮点着,朝路边用力一扔,只听见“呯”的一声就炸开了。拜年对孩子们来说既是对长辈们的祝福,也是收钱的机会,所以一早上要跑遍七沟八岔把所有能拜的长辈拜完。那时候拜年不只是口头上拜,而是必须要磕头的,到了长辈家里一开门便跪下磕上三个头,说XXXX(如伯伯大娘、姑姑姑夫)我给你们拜年。拜完年后长辈们一般给一毛钱,也有个别给两毛钱的,还有给花馍的,孩子们喜欢钱不喜欢花馍,对给花馍的长辈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也不能拒绝,但在心里会说这家小气。亲戚长辈多的孩子一早上能拜两块左右,亲戚长辈少的孩子一早上只能拜一块左右。兜里装着这些钱十分神气,人人都美滋滋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拜完年回到家时,大人们已在打扑克,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觉得又饿又困了,在锅头拿一个烤好的花馍吃完后就躺在炕角睡着了。
初一这天对个别细心的庄户人来说也是很忙的,他们一早会拿个簸箕,把火塔子烧剩的灰烬铲一簸箕上下抖动,看有什么粮食在里面,说能见到啥粮食这年啥粮食就会丰收。也有人会在初一早上在耕牛身上摸揣,说是摸出什么粮食什么粮食就会丰收。还有人在初一这天一直关注风向,说如果刮西北风当年出穗的庄稼会丰收,如果刮东南风开花的庄稼就会丰收。就是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据说是很准的。这些人在春季播种的时候就会根据初一那天得到的信息有计划地去分配各种粮食的种植亩数,别的人家也会跟着这些人的模式播种。

      正月初五早上要放炮送穷休(媳妇),把垃圾炉灰都倒掉,寓意把污秽气扔掉,在新的一年要脱离贫穷,过上富有幸福的日子。初六过小年,要象除夕夜一样摆火塔子,点灯笼,吃好饭放炮。正月里还会过人口平安会。一般的都是关灯、唱戏。十分红火。附近村里的人都会来看戏,戏场上真是人山人海十分拥挤。每家每户都要给戏子仙配饭,家家也会拣好吃的饭菜招待戏子。待过完人口平安会后年才算过完了。大人们也开始送粪备耕,孩子们心里会感到十分的不舍和无名的失落。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过年比现在更隆重更紧张更忙碌更红火,让人更加怀念。




编  辑:张智超

审  核:张志伟  


文明兴县
兴县县委、县政府官方宣传平台,挖掘兴县历史、讲述兴县故事、传播兴县声音、塑造兴县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