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万中小学教师在评定职称时,面临不为人知的“六个苦楚”,既辛酸又无奈!

文摘   教育   2025-01-05 10:09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985、211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争相入职中小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比如,苏州中学共录用了13名毕业生,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有6人,北京大学的4人,8人为博士学历,5人为硕士学历,无一人本科

 
又比如,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老师共66人,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没一个本科生!


有很多网友调侃道:现在的中小学,都快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了。

不管高学历毕业生由于什么原因去当中小学教师,都会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评职称

每当“职称评定季”过后,有些评上职称的老师犹如范进中举,喜形于色;
有些未评上职称的老师犹如丧考妣,失魂落魄;

当然,还有极个别老师更是愤愤不平,或是从此消极怠工,或是与领导“干戈相见”,虽然这种现象极为少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经“看破红尘”的佛系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把评职称列入自己的长期发展计划之内。

为何要轻易放弃?

这不是放弃,而是根本就评不上!

因为,老师们职称评定背后有许多心酸、无奈和苦楚。

苦楚之一:僧多粥少、名额有限

目前,全国教师队伍总数近2000万,而中小学教师约占1300多万。

小学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小学员职、助职、中职、副高职

中学教师的职称分别为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正高级

中学二级等同于小学助职,中学一级等于小学中级,中学高级等于小学副高级。

职称等级就像金字塔一样,越高级别的职称越是金贵,上升通道极为拥堵。


就拿我姐任教的中学来说,300多个教职工,高职有100来人,中职将近200人。

高级职称超编严重,要想中进高,只有等高级教师退休之后,通过“退二补一”的办法才有空出名额。

45岁以下的中职只能干等着,很多人到退休还是中职,根本看不到评高级的希望,积极性严重受挫。

苦楚之二:内部筛选、标准模糊

由于名额有限,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都是先进行校内初步筛选。


不像翻译、医生、律师、经济师是“考”出来,“评”职称筛选标准的主观性极大,这就留出了大量可操作的空间。

“官方标准”,即各省人事厅、教育厅给出的标准,内容涉及项目繁多。

就拿“思想政治”这一项来说,要求教师“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

那么问题来了,团结协作究竟如何衡量呢?

团结协作是和谁团结协作?与领导、与同事?

服从领导安排,等不等于服从组织安排?

给同事打高分,能不能体现团结协作?

校内筛选过于注重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教学技能和专业化

你说你的英语八级,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但你一定就能教好学生英语吗?

中小学老师更看重的是对学生要有耐心,认真负责、教学对路,而不是像大学老师那样自身水平有多高。

另外,评审小学副高级和中学高级,许多地方都有一条硬性条件:五年班主任经验。


其实,很多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当然,当班主任确实非常辛苦,特别是“杂活”干的多,但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应当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认可,专业技能不行,干活再多也不是专家。

苦楚之三:论文硬杠、引发腐败

多年前,山东省莒南县的一位中学教师曾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小学教师在晋升中、高级职称时,非要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


后来,对这一硬件条件更加严格,实际上变成了“一票否决制”。至于老师平时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教学成绩,虽然没有说不重要,但远远不及论文这条线关乎“生死”。

过了按工作年限和经历划定的宏观控制线后,只要你有论文,就一帆风顺,连能不能上讲台都不管了。

评职称,自己花钱出书,求人代写“论文”,找门路发论文,已是公开的秘密。

对中小学教育之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是否一定要把论文和专著作为评职称必备的条件,甚至变成“一票否决”?

苦楚之四:论资排辈、扼杀新秀

在我国,职称本身就讲究“论资排辈”。

教师评职称规定里,评小学副高级和中学高级,要求学校考核三年优秀,本科毕业五年以上

同样具备相应任职时间的老师中,你还要心照不宣地等着资历、辈份比你高的人,让他们先行一步,这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衍生出种种矛盾。

我姐所在学校的化学教学组,由于“退二进一”,组里空出了一个高级职称的名额,十来个中级职称的老师的眼睛全盯着呢。

学校领导为此简直伤透了脑筋,最后平衡来平衡去,还是给了一位工作了时间最长的“老”老师。公布名单的那一天,大家都很平静,谁也没提意见。


然而不久,学校才发现这早已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学校接到市里一项教学任务,需要一位课题组长,他们想请一位中级职称的老师牵头。

领导找到其中一位老师谈话,他直摇头:“我不敢当这个组长,大家都是中级职称,我敢指挥谁呢?”

学校领导找遍了所有老师都遭到了拒绝。

其中,一位胆大的老师说得更绝:“唉,您还是另请高明吧,我得省点时间养养胡子,现在不是胡子长的值钱吗?”


苦楚之五:你争我夺、伤及感情

到了评职称时,最忙活的就是学校的领导们:手里就那么几个可怜名额,哪个该上,哪些该等,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甚至过激行为?

掂量来掂量去,简直比做生意都难。

现在职称多数是和职责分离,与待遇挂钩的,因此也带来了实际利益冲突。

中小学不像大学那样,基本上没什么额外的经费来源,评职称可以说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很多班主任周一到周日七天,6:50到校,全天坐班,一年无非比科任科老师多挣1万不到。

而评上高职的科任老师,基本工资相比以前一年就多了6、7000块,还不算绩效和课时费,你说这些班主任心里能高兴吗?

实际的利益冲突造成了同事之间的摩擦和倾轧,引发了许多不该产生的矛盾。

有这样一则报道: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但在等待张榜公布的时候,她却自杀了。

这位女教师55岁,已有32年教龄。论学历,是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论教学成果,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

在校长的鼓励下,原本与世无争的她,申报了高级职称。

然而,这所学校有同样资历的人为数不少,学校里弥漫着一种不好的竞争气氛,这使她很不习惯。


一个老师对她谈论另一个老师“不该占着茅坑不抗屎”,她所了觉得是在说自己;

另一个教师在教研室大骂某教师“好狗不挡道”,她听了心惊肉跳。

更令她无法接受的是:一些与她竞争的教师,见了面不再和她打招呼。

由于思想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她的心灵在无声地流血……

苦楚之六:惟亲惟权、奢谈公平

一到“职称评定季”,有些学校的领导集体“出逃”,到市里找个隐蔽的宾馆住下,背靠背地研究人员评定问题。

甚至还规定:评职称期间一律不准和单位里的人联系,不准打手机、发微信。

据说是怕评职称时,有不正之风侵袭。


但是谁都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因为评委会成员是谁,大家早已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每次评职称,评委会人员都要忙上一阵子。

递条子打招呼,上门游说,请客送礼,简直会把门挤破,对胆子大一点的来说,这正是一个敛财收物的好机会。

此外,一些中小学的领导捞职称,也可谓势不可挡。

有的学校领导根本就不懂教学,却榜上有名,而人们最为看好的老师,却名落孙山。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老师。

真心希望,每个学校都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职称评审制度,让老师真正回归“教学育人”的主业,绝不能让踏实肯干的一线教师伤心落泪!





学术之乎者
一位不“误”正业的博士,与你共同分享教育、学术、学习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