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洪营,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系看阴阳宅(道教)风水先生,相面,算卦,起名,结婚看日子,批八字,根治邪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自1999年起,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90多万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金奖)。
二十四节气|今日立春: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文/牟洪营
立春,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落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之间。立春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也是春天的起点。在中国文化中,立春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人们期盼新生活、新希望的象征。“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意味着每年农事的开始。在古代,每逢立春,皇帝和地方官员都要通过一系列迎春礼仪向老百姓劝耕,平民百姓也通过迎春礼仪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顺遂。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一、立春的意义及由来
立春,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寒冬即将过去,大地开始复苏。这一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万物生长的季节即将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立春一词最早见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也。春之长也,言春之卒立也。”意思是说,立春就是春天开始的标志,表示寒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
立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时百问》中。按照《岁时百问》的记载,立春的起始时间是“日向北,日南至,地向暖”。这说明在立春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天气逐渐变暖,大地也开始回春。因此,立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气,被人们用来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新一年的顺利和平安。
二、立春的习俗与风俗
祭祀祈福: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的丰收,人们的平安和健康。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伴有鞭炮声和礼仪表演,场面庄严而隆重。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活动,也是立春节气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聚集在一起,用舞龙舞狮的方式来庆祝春天的到来,驱除霉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吃团圆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祈求家庭和睦、幸福安康。团圆饭上桌的菜肴通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比如鱼(年年有余)、年糕(步步高升)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三、立春节气习俗
1、咬春
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2、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四、立春的饮食
1、春饼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2、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3、春卷
除了春饼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
4、萝卜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五、节气养生
1、起居养生
虽已立春,气温仍然偏低,且昼夜温差变化大,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生的重点,俗语里有“春捂秋冻,百病难碰”的说法,这个季节里人们不应急于脱去冬衣,而是依旧要注意防寒保暖。《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立春后,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放松形体,否则会伤肝。
2、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中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3、情志养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在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木,五脏(心、肝、脾、肺、肾)中与肝相应(备注: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调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因此,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4、中医防病保健
与春季相通应的为肝,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另一方面,春季养生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声明:视频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投稿须知:
1.作者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严禁抄袭、搬文,著作权归其本人,文责自负。如已在其他平台发布,请提前予以告知。
2.无论赞赏多少,赞赏的70%返还作者和诵读者(作者40%,诵读者30%。如有多位作者,赞赏均分);30%用于平台的维护。作品发布20天后予以结算。
3.文字/音频/视频投稿:
邮箱:565957279@qq.com.
微信:HYHNHX521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