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洪营,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系看阴阳宅(道教)风水先生,相面,算卦,起名,结婚看日子,批八字,根治邪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自1999年起,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90多万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金奖)。
大寒节气的历史由来、习俗及注意事项
文/牟洪营
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即将进入尾声,春天的脚步也渐渐接近。通常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此时太阳黄经达到300°。在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是因为在冬至节气以后,虽然太阳直射点会逐渐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因此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到了大寒时节便降至最低。
大寒节气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变化密切相关。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大寒节气就是其中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个等份大约相隔十五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寒正是其中之一。
大寒,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孝经纬》的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凛烈极也。”这表明在大寒时节,寒气已经凛冽到了极点。同时,《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也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南宋诗人陈著在《游慈云》里诗曰:“老怀不与世情便,才说閒行兴翼然。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明朝诗人吴与弼在《卦口.其一》里写道:“流光又值大寒时,清夜閒吟卦口诗。薄暮江头疏雨歇,云开莫怪月来迟。”
明末清初诗人成鹫在《答杨鬯侯》里有诗词:“脉脉临江浒,朝朝见逝川。懒腰三篾束,慧命一丝悬。病鹤投深树,羸牛耕瘠田。劳君指生计,春近大寒天。”
中唐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里有文:“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清朝诗人江湜在《寓斋即事》里写道:“客居华亭县,舍聊决囚厅。夜来响鞭扑,侧耳难为听。是月大寒节,雪霰飞冥冥。冻囚仅不死,出狱颠于庭。小人营十亩,六口双男丁。歉收食易耗,粒米无留零。前月田主来,根括愁空瓶。田主一何怒,送县施鞭刑。念家有乳妇,蹄饿依竹屏。那更惜顽腿,鞭血飞红腥。我闻觉心恻,欲睡眼不暝。东南赋虽重,官运有常经。胡为藉帮费,浮收诳朝廷。因之粮户蹙,催租虐伶仃。惟农生九谷,曷且释拘囹。奈彼儒作吏,忍酷心惺惺。我生昧时务,怜此犹生灵。遐思三代上,画田为井形”,进一步强调了大寒是寒气逆极而致的节气。
大寒一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时训》中:“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泽腹坚冰。”这描述了大寒时节的气候特征:鸡开始孵蛋,猛禽开始捕食,水泽之腹的冰层逐渐坚硬。
在中国古代,大寒是农民们的收获季节。在这个节气里,农民们收割冬季的庄稼和作物,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同时,他们还要开始储存粮食和保暖物品,以备春天的到来。因此,大寒节气也被称为“收藏节”,是农民们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寒节气的由来和文化风俗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大寒节气的文化习俗
一、食补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为了抵御严寒,会选择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在中国南方,人们会吃糯米饭、八宝饭等来滋补身体。而在北方,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是餐桌上的常客。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吃春饼、喝鸡汤的习俗。
二、熬冬
在大寒来临之前,人们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熬冬。所谓熬冬,就是在家中备好柴火、煤炭等燃料,以应对寒冷的冬季。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里安装火炉、暖气等取暖设备。
三、贴窗花
(著名艺术家任智辉原创剪纸作品)
大寒期间,人们会在家中贴上窗花,寓意着迎接新春的到来。窗花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吉祥图案、福字、对联等。这些精美的窗花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吃饺子
在中国南方,大寒节气是吃饺子的好时机。这是因为在南方,大寒节气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吃饺子可以御寒保暖。而且,饺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食品,吃饺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据说,吃饺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五、燃香取暖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在大寒节气里会燃香取暖。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六、踩场
在中国南方和西南部一些地区,有一种叫作“踩场”的传统活动。在大寒节气里,人们会在田地里翻土、松土,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这个活动也被称为“踩场”,因为人们需要踩在土地上,让土地变得松软。
七、冬泳
在大寒时节,一些勇敢的人们还会选择冬泳来锻炼身体和意志。冬泳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运动,它不仅需要参与者有强大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通过冬泳,人们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也可以在冷水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八、祭祖
在一些地方,大寒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气。人们会选择在此时祭祖,缅怀先人。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也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传承。在大寒这个特殊的时刻,通过祭祖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和源。
九、围炉夜话
在大寒之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围坐在炉火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聚会时刻,大家会讲述一年的经历和故事,共度温馨的夜晚。在炉火的映照下,亲情显得更加浓厚,家的温暖成为人们最坚实的依靠。
十、赏雪景
大寒时节,一些地方会有美丽的雪景出现。人们会选择此时出游赏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雪景以其纯净无暇的美感吸引着人们去欣赏和感悟。在雪中漫步、拍照留念或者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都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大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农事活动
大寒时节,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北方地区的农民要抓紧时间进行冬小麦的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确保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南方地区的农民则要进行春耕备耕工作,准备种植早稻、蔬菜等作物。大寒时节的农事活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养生保健
大寒时节,气温骤降,人们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等疾病。因此,大寒时节要注意养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此外,适当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3、传统文化传承
大寒时节的各种习俗,如吃饺子、喝腊八粥、祭灶神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大寒时节需谨防的几种疾病
1、呼吸道疾病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大寒时节,预示着一年当中最冷时期的到来。华北地区的长期干燥寒冷,缺乏降雪,导致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中医专家提醒,大寒时节左右,谨防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干冷天气下易发呼吸道疾病,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保持饮食清淡。
2、感冒
老人感冒是寒冬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说起来该症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故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防止感冒发生。
3、胃病
隆冬季节,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机体抗病力及适应性也随之降低,故有胃病的老年人冬季就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冬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减少胃病发病机会。
4、瘙痒
老年人皮肤退行性萎缩,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产生皮肤瘙痒,该症往往夜间加重,常使人难以入眠。因此,老年人寒冬季节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禁食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亦可选用养血益气、润肤止痒的中药治疗,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及枸杞地黄丸等。
5、中风
据资料报道,约70%中风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故被专家称为“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为什么冬季好发生中风呢?这是因为冬季气温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左心室和脑部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促进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中风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故在寒冬季节要切实做好中风的预防工作。防中风首先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原发病的治疗,其次是注意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如突发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遇此症状应速送医院诊疗。
(部分资料源自网络)
声明:视频和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告知。
投稿须知:
1.作者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严禁抄袭、搬文,著作权归其本人,文责自负。如已在其他平台发布,请提前予以告知。
2.无论赞赏多少,赞赏的70%返还作者和诵读者(作者40%,诵读者30%。如有多位作者,赞赏均分);30%用于平台的维护。作品发布20天后予以结算。
3.文字/音频/视频投稿:
邮箱:565957279@qq.com.
微信:HYHNHX521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