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恢复更新啦!感谢老观众从睡前消息到“睡前人间”的陪伴,不意外的话,从今天开始,睡前资讯列表更新将回到“睡前消息”主号,“睡前人间”将作为平行账号,发布深度内容,期待各位观众同步关注。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大家好,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欢迎收看844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本月最重要的文化新闻,是琼瑶在12月4日去世。一周之后,国台办在记者发布会上主动表示悼念琼瑶。督工,你怎么看琼瑶的影响力。
先说我的个人记忆。8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已经知道比我大几岁的中学生在看琼瑶小说,甚至报纸上都在讨论琼瑶作品的危害,我就知道这应该是不错的书。但是,我当时认为琼瑶作品是女孩子看的,如果有选择的话,我还是要先看金庸小说,那也是报纸上批判的好东西。
90年代初,我上初中了,县城的音乐课比较随意,往往就是老师弹琴,教大家唱几首歌,甚至会反过来问问学生的意见。当时琼瑶的作品开始拍成电视剧,大陆这边的省级电视台抢着放,正在抢市场的县级电视台更是不顾任何版权,反复转播。县城观众几乎是和港台观众同步看到了琼瑶剧。我的音乐老师也会带着我们唱一些琼瑶剧的配乐。我现在还记得全班同学一起唱“青青河边草”的气氛。
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小学大,但当时买书还是很贵。往往是一个人去书摊上租书,回来全班看。所以,我也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琼瑶小说,也跟着亲戚看了一些琼瑶电视剧。
紧接着,就是1998年的还珠格格,很多场景是在我家乡承德拍的。当时我已经读大学了,认为还珠格格是小孩子看的东西,从来没有主动坐下来看过完整的剧集。但在互联网娱乐普及到家庭之前,我走到任何一个熟人家庭,聊天的时候开着电视,差不多都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要跟着看还珠格格。可以说,琼瑶作品是我整个童年和少年的文化背景之一,不需要主动去看,就会全方位了解她的作品风格。
比我年纪小的中国人,从90后开始,基本没看过琼瑶小说,除了还珠格格之外,对琼瑶剧也没什么印象。但年纪再小一点,到90末,00后,琼瑶的文化影响力又出现了,因为在他们不记事的时候,已经被父母取了名字。00后最常见的“雨欣”、“浩然”,10后最常见的“梓轩”、“诗函”,被统称为“琼瑶风格”的名字。
名字是一个时代最明显的大众文化标志。原来的公安部副部长刘跃进,一听就是50年代末出生。乒乓球冠军马文革,不用问,肯定是60年代后期出生。现在这批“梓晗”,“子轩”,也会带着名字去22世纪,让别人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父母生活在琼瑶时代。
每个时代的人给后代取名,都尽量会用正面的文化概念。琼瑶剧一度是全中国欣赏的爱情故事。但到了21世纪,很多人开始质疑琼瑶作品的价值观,认为她塑造的角色喜欢破坏婚姻,破坏别人稳定的关系,甚至会主动提出多人婚恋关系,明显的“三观不正”。
还有很多人指出,琼瑶的作品价值观,和她的个人经历有关系。认为她三次婚恋关系都不正常,两次破坏了别人的婚姻,不应该得到正面评价。
现在的微信群流行很多琼瑶剧的截图,大多数是抱着调侃甚至嘲讽态度在转发。
督工你怎么评价琼瑶和她的作品?
我先介绍一下琼瑶的生活。琼瑶出生在民国时期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授,在大陆和台湾都有教职。母亲这边家族的层次更高,外祖父袁励衡是民国时期交通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全家去台湾之后,家庭期待她努力读书考试,按主流价值观去规划人生。
琼瑶在中学的成绩不太好,多次考大学都失败,中间还因为和自己的语文老师谈恋爱,企图殉情自杀。
21岁,琼瑶放弃了考试,和认识七个月的丈夫结婚,主要目的是逃离家庭,一年后就生了孩子。丈夫是一个文学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琼瑶对第一段感情的怀念,希望能相互支持,把写作变成事业。
事实证明这段婚姻不太成功,前期经济压力大的时候,物质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家庭矛盾。后期琼瑶的作品逐渐打开市场,丈夫认为这破坏了家庭的秩序。所以很快离婚了。离婚之后,1963年,25岁的琼瑶在《皇冠》杂志发表了小说《窗外》,成为第一部畅销作品。
接下来十几年,是琼瑶写作的顶峰年代。1965年,琼瑶的作品第一次被拍成电影。80年代我周围的人读的琼瑶小说,90年代我上音乐课都绕不过的琼瑶作品,基本上是这期间创作的。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琼瑶进入了一生中争议最大的个人生活,和《皇冠》杂志社的社长平鑫涛谈恋爱。
平鑫涛和妻子林婉珍也是自由恋爱结婚。婚后,林婉珍一度是杂志社唯一的员工,和平鑫涛一起经营了好几年。杂志社长期亏损,林婉珍的家族比较富裕,就把嫁妆都拿出来支持平鑫涛搞出版,这才让平鑫涛等到了琼瑶加盟。三个人的复杂关系维持了十几年,到了1979年,林婉珍退出,琼瑶和平鑫涛结婚。这时候琼瑶41岁,平鑫涛52岁。
琼瑶也确实喜欢把自己的争议生活写到小说里。第一部畅销作品《窗外》,算是半自传体,回顾了中学的师生恋。她的其他作品描写复杂恋爱关系,也或多或少套用了自己或者家人的经历。如果你希望琼瑶作一个道德典范,或者希望她描写的人物可以做道德典范,让所有人满意,那肯定会失望。
但问题是,世界上并没有一条规则,要求作者和故事情节都符合所有人的价值观。或者说,小说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天生就是要挑战一部分价值观的。艺术的本质不是冒犯,但如果没有冒犯,艺术就不存在了。最近几十年,有官方身份的相声完全没法听,小品再也没法制造全民话题,原因就是有人居然想制作不冒犯人的节目。
琼瑶作品覆盖了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圈。同时代,有类似普及度的中文作品,只有金庸小说。如果有人用批判琼瑶的方式去批判金庸或者其他同时代作家,会发现,不仅作者没有好人,小说的主要角色,也是处处人渣。
和琼瑶一样,金庸也是三次婚恋经历。其中第二次是追求夏梦失败,反过来接受了朱玫的追求。和平鑫涛一样,金庸创业办媒体,朱玫是第一个员工。两个人事业成功之后,生了四个孩子,但关系反而恶化。期间金庸和林乐怡交往十年,影响了子女的情绪。1976年,长子情绪失控自杀,金庸和朱玫离婚,和林乐怡结婚。
再看金庸小说的角色,除了同时娶7个妻子的妓院高管韦小宝,其他作品的男性,只要以正面形象活到小说结尾,在婚恋关系上也往往不符合日常伦理。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碧血剑的袁承志,如果进入琼瑶作品,道德批判根本分不到其他人身上。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雪山飞狐的胡斐,要是放下自己的江湖事业,只留下感情故事,在琼瑶小说只能当反派。不等读者发言,琼瑶自己都会批判。
金庸和琼瑶对比,金庸小说和琼瑶小说对比,如果说琼瑶这边必须多担负一份“三观不正”的名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性别。
金庸和琼瑶都生活在传统社会崩塌的年代,生活在中国人第一次和异性一起读书、工作的年代。他们无论是把自己的故事写进小说,还是把同时代的其他现实写进小说,都必然会描写复杂的婚恋关系。但一部分读者卡在进步的路上,不上不下,能接受男性角色为了事业主动破坏传统婚恋体系,不接受女性主动离开传统婚恋体系的约束。这是琼瑶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部分读者,自以为在批判琼瑶,实际上是无法接受现代婚恋体系的动荡。琼瑶比较客观地描写了旧时代道德的落后性,用个人选择暴露了传统婚恋体系的矛盾,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新的共识,所以看起来好人受伤害,甚至根本找不到公认的“好人”。
但这就是20世纪到21世纪的现实。随便揭开一个县城的社会,把几十年的八卦故事集合到一起,比琼瑶小说更狗血的婚恋关系,没有1000组,也得有800。琼瑶只是一个作家,没有义务去解决现实的矛盾,能把现实的投影写出来,让大家争吵,已经很不错了。
琼瑶同时代的竞争者很多,为什么她能同时占领港台和大陆市场,影响上亿人口的名字风格?
这个问题,在同时代,另外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有一个答案。她说:
“琼瑶的好处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畅销小说的神髓,而合中国国情,我总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地翻译成英文”。
张爱玲的评价,并不是指责琼瑶抄袭,而是认为她正确地抓住了时代的需求。
英美社会最先完成工业化,早在台湾和大陆工业化之前一个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就出现了现代社会,给女性提供了两种前所未有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受教育,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在精神上和男性平等。第二个机会,是不强调肌肉力量的工作,比如说文员、打字员,纺织女工,这让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和男性相对平等。这批城市女性的文化消费需求,肯定和传统的男性有明显区别。
但也不能太高估现代化早期的女性发展机会。因为无论在教育还是职业发展方面,当时的女性头上都有玻璃天花板。可以进入大学,但很难当教授;可以进大公司当文员,但几乎不可能当主管。所以,早期的职业女性,精神上有两面性:一方面,在物质上,她们有了一份养活自己的独立收入,比母亲祖母要过得更好,有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她们对自己狭小的职业空间也不满意,精神上渴望“剧变”,期待婚恋关系可以让自己进入更广阔的空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流行的女性小说,比如说中国人熟悉的《简爱》、《呼啸山庄》就满足了这些读者的需求。女主角从小人物的生活起点开始,被动参与冒险甚至战争,得到惊天动地、奋不顾身的爱情,还能通过矜持、个人投资表达自己的独立性。是职业女性下班后最安全的消遣。可以说这是商业化的心理按摩,也可以说是第一代现代女性在表达自己的社会期待。
琼瑶开始写作的60年代,是台湾工业化启动的时代。和其他女作家相比,她在大陆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1938年出生的琼瑶,本来和父母生活在大后方成都,基础口音都是四川话。但因为生活压力,抗战末期又搬回了中部的家乡衡阳。结果赶上1944年日本最后一次战略进攻,比别人家多体验了一次生死逃亡。战后琼瑶全家到上海,又跟着国民党政府去台湾。1949年琼瑶在台北读小学六年级,之前已经在战乱的中国绕了一大圈,做到了字面意思上的“行万里路”。
所以,二三十岁的琼瑶写爱情小说,比别的女性作者更擅长描写历史和社会背景,营造出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感情。这些宏大叙事如果当历史作品来看,肯定经不起推销。但用来营造爱情故事的气氛,已经是碾压效果了。再加上琼瑶父母家族都比较显赫,写豪门故事也有足够的积累,所以琼瑶给早期现代化社会写故事,有天生的优势。
任何一类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女性爱情小说也一样。无论是欧美社会,还是台湾社会,女性的职业发展路线都在变化。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电力机械全面普及,大多数工作都不再提出体力要求,女性的就业选择开始超出文员、教师和纺织女工的范围。同时,大多数行业需要科技研发支持,对科研人员的需求上升,自然吸收了一部分女性进入研发白领岗位。这一代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在当前的社会得到职业成就感,不再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给“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从70年代末开始,琼瑶小说在台湾的热度开始下降。
但这没有打击琼瑶的文化地位,因为她有一项天赋,能预判市场需求的变化。琼瑶在第一段婚姻中和丈夫产生矛盾,就是因为她发现爱情小说退稿率低,销量大,所以果断放弃了丈夫认可的“严肃文学”,开始批量写作通俗爱情故事。早在她的小说销量下降之前很久,琼瑶就开始寻求作品的影视化,扩大作品的影响范围。
1965年,琼瑶批量改编了自己的《六个梦》系列,第一部电影是《婉君表妹》,这时琼瑶27岁。后来大陆观众熟悉的《婉君》、《望夫崖》、《青青河边草》,都是这一阶段的电影二次改编。
文字变成影视作品,不是容易的事。我最开始在知乎和微博写自媒体内容的时候,只需要自己的业余时间。后来搞了微信公众号,五六个朋友就可以做起来。等到视频化,整个团队就要十几个人。这还是只是固定镜头配素材的视频化。如果要把完整的故事变成影视剧,哪怕是室内剧,也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灯光、运镜和布景问题。所以,大多数文字作者,比如说刘慈欣,都选择出售版权,让影视公司为了拍摄而改编。大多数影视作品都很难同时满足老读者和新观众。
琼瑶凭借天赋和学习能力,避免了改编矛盾,在经过学习之后,她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编剧的各种技巧,自己写剧本,自己监督拍摄,调整台词,自己挑选演员,连林心如都差点被她换掉。事实证明,琼瑶跨专业的天赋不差,她的影视作品,凡是大投入的,基本都能成为现象级作品。尤其是世纪末的《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超47%、最高62.8%,续集的平均收视率54%、最高65.95%,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新人赵薇、林心如一举成为大明星。
现在中国每天看视频的人有七八亿,超过人口的一半。而读书的人,把网络阅读页算上,最多几千万。琼瑶在网络时代之前几十年,抢先实现了作品的视频化转型,所以能延长自己的作品的生命周期,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火到21世纪。
琼瑶对市场的敏锐性,还体现在她对政策风向的把握。
6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搞戒严,压制本土文化,影视作品也只许说国语,所以大多数电影被官方背景的文人控制,拍出来的东西总有说教感,缺乏娱乐性。琼瑶和平鑫涛作为大陆背景的电影人,配合国民党文化机构拍国语片,内容方面迎合新的市民文化,所以能快速占领市场。
80年代初,台湾电视行业开始摆脱“老三台”的官方色彩,默许放宽了娱乐节目。琼瑶和平鑫涛果断解散电影公司,成立了电视公司,1986年推出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再次站到行业风口上。
1988年,蒋经国死了,独裁时代结束,台湾当局不再限制影视业和大陆合作。1990年,大陆方面也宣布,允许允许台湾电视行业来大陆拍节目。这时候,第一个冲过来要广电部批文的剧组,就是琼瑶团队,而且用了大陆童星金铭做主演,龙套演员选了宋祖英。为了这些大陆演员的上镜比例,琼瑶不惜和台湾文化审批机构对抗。
这是因为琼瑶敏锐地发现,大陆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台湾正好差了一代人。在台湾已经开始过时的转型期爱情题材,在大陆刚刚合适。大陆农村第一代出门的打工妹,数量是当年台湾的几十倍。如果能得到大陆市场,哪怕牺牲台湾市场也无所谓。所以,在政策刚刚露出缝隙的时候,琼瑶就果断转型,从几百万读者的琼瑶姐姐,变成了上亿观众的琼瑶阿姨。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靠观众吃饭的主播,我佩服琼瑶的天赋,也必须学习她转型的勇气。
最后,我再谈谈我对琼瑶作品的价值判断。
过去几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全世界,尤其是中美两个大国,都出现了新保守主义倾向。在美国,表现是特朗普上台;在中国,就是性别话题热度上升。琼瑶作品产生价值观争议,也是新保守主义的表现之一。
所谓新保守主义,和保守主义有明显区别。保守主义有自己保守的目标,可以明确提出“退回去”的口号和社会方案。而新保守主义,并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只是发现很多自称“进步”和“改革”的文化创新,在逻辑上不自洽,在经济上缺乏基础,所以必须站出来嘲讽几句,貌似站到了保守主义一边。但如果真把几十年前,几代人之前的旧秩序拿出来,包办婚姻,强调家族权威,搞君臣父子的秩序,这些“新保守主义”者会第一时间跳起来反对,很可能比他们嘲笑的进步主义还要更激烈。
琼瑶的作品,展示的是旧秩序的崩塌,并不描述替代性秩序,所以也被新保守主义嘲讽。但如果新保守主义只是嘲讽,并没有完整的方案,他们和自己批判的“伪进步”相比,并没有区别,甚至在主动性上还更差。最起码,提倡进步主义的一方愿意试错,而新保守主义连试错都反对。如果旧秩序注定要崩塌,试错不一定能成功,不试错只能跟着一起灭亡。
对于这方面的争议, 100年前的鲁迅就做出过很好的评价,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同时评价了不靠谱的进步,和更不靠谱的保守。很适合用来评价今天关于琼瑶作品的争议。我记得这篇文章曾经选入过中学语文的选修读本,这里只读其中一小段:
“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这是鲁迅对着琼瑶母亲一代人做的演讲。100年过去了,中国现代社会从北京上海发展到几十个大城市,再扩展到全国,给琼瑶作品提供了市场。但鲁迅提出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我们应该感谢琼瑶作品把矛盾更尖锐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批判琼瑶不够进步或者不愿意保守。
感谢各位收看,843期节目到此结束。睡前消息节目继续保持二、五、日更新,我们周日844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