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恢复更新啦!感谢老观众从睡前消息到“睡前人间”的陪伴,不意外的话,从今天开始,睡前资讯列表更新将回到“睡前消息”主号,“睡前人间”将作为平行账号,发布深度内容,期待各位观众同步关注。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大家好,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欢迎收看845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睡前消息已经800多期了,但是往前翻视频列表,很快就到了600多期,中间有一年没更新。很多观众好奇你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你给观众分享一下假期生活?
按时间顺序说,假期开始的时候,我和同事正在外面考察路线,准备拍下一期《我们生长的地方》。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位来自河北的观众,他在我们经济困难的时候,投资《我们生长的地方》,而且一次性就拿出了拍两季节目的资金。所以,就算睡前消息暂停,我们还是安心地走完了整个考察路线才回来。
回来之后的问题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一笔投资,不能解决整个团队的就业问题,所以,我暂停外拍,帮其他同事策划节目,先保证吃饭。眼下睡前消息恢复了,貌似我们更忙了,但整个团队的收入都有保证了,我反而能赶赶稿子,抽出时间去拍旅游节目,落实对投资人的承诺。
上次外出的考察路线,很多关注动态的观众应该也发现了,在西南的四川云南方向。具体路线我先不介绍,反正是一些不太常见,旅游开发度比较低的地方。很多地方,要把静静同学和其他女生留在车上,不太敢让她下车自由行动。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基础设施还不错,但周围完全没人,我们的考察团队前后十几公里内看不到车,几公里内看不到人。
这些经历,和我们的选题标准有关系。我们选择目标的基本原则是,可以堵车,但不能在景区门口排队,最好是不去要门票的景区。因为排队的地方,往往是热门的旅游目标,不能体现我们小工作室的节目差异性。
而且我们的节目的特色是结合历史和地理设计路线,展示我们在教科书上听说过,但没有具体看过的各种人文地理结构。如果选择的目标人太多,忙着排队,刷各种付费项目,文化概念就不清晰了,还不如直接去拍迪士尼乐园游记。
老观众可能记得,我们生长的地方的前身,就是第96期睡前消息,骑行上海滨江,免费参观上海近现代的人文地理,中间唯一收门票的地方,就是2块钱的轮渡。
又要有人文要素,又要尽量避开收费的热门景区,听起来有点矛盾。这里我请大家放心,中国几千年历史,大多数重要事件,或者是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空间有关系,或者是留下了比较明显的人文地理标志。这些自然和人工的遗迹,绝大多数都没有被旅游开发。就算有人管理,也一般不是热点。
比如说,《我们生长的地方》第一季拍陕西,去了几个说起来很有历史感的地方:汉武帝祭天的宇宙模型,埋唐太宗的昭陵九嵕山,为了泾渭分明这句成语,去了泾河渭河的汇合处。这些著名历史地点,距离西安一两个小时车程,比上课时间的操场还空。到了第二季,我们去右北平古城,草原上的观景台,连一个来游览的人都看不到。
更近一步说,中国除了几千年历史,还有14亿现代人口,以及我们刚刚去世的最近几代祖先。这些现代人,也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生活。留下的人文遗产不比古人差,在土地上留下的痕迹,肯定要比古人明显。这些地方,也是我们的目标。
比如说刚刚拍完这一季,我就带着私心,去看了我自己成长的地方,回顾了我在矿山小镇和县城的熟人群体。大家给面子,播放量还成。下次我们可以去静静的家乡温州,看看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神话留下什么遗迹,还可以看看温州各次集资带来的烂尾项目。温州还有很多远离工业区,远离主要航线的小岛,相信大家也有兴趣。
但在编辑部内部找选题,还是太狭隘了。我相信,现在各个平台的几百万观众,肯定有成千上万的人生活经历比我们丰富,故事们比我多,能提出更好的建议。各位观众如果觉得自己的家乡有故事,尤其是和地理历史结合的故事,适合视觉展现,欢迎推荐给我们。
这一年,除了给旅游节目做准备之外。我干的第二件事,就是玩游戏。作为一个资深跨世纪大学生,作为社交圈不断萎缩的中年人,玩游戏很正常对不对。我玩的游戏也很保守,文明和帝国时代都是我上世纪就玩的游戏,现在我大多数时间就这两个游戏,上steam和别人对战帝国时代2,或者自己单机玩文明六,,我还预购了文明7。
帝国二对局开始之前,会形成一个小聊天室,已经加入游戏的人都能发言。双方可以约定一些规则,也可以相互挑衅,很少有人说和游戏无关的事情。这一年只有两类例外。
第一种例外,就是好几个观众认出我的id,打了个招呼,然后把我打的很惨。
第二种例外,就是在美国大选之前。有个美国人说,特朗普万岁,他必须代表美国。特朗普当选之后第二天,又有人欢呼胜利,说我们美国人终于做了点正确的事情。这是我在帝国时代社区从来没见过的对话。看来特朗普的确比其他的政客更擅长利用互联网。
除了游戏之外,假期我还看了一些书,主要是历史书。春天的时候,我骑车闲逛,给自己提了一些历史测试问题,比如说公元六世纪最典型的历史地图是什么,1300年中国从北到南都能遇到哪些历史人物。然后我把自己完全答不上的问题列出来,发现了之前读历史的两个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我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太集中于大一统王朝,忽略了中间的过渡期。除了三国时期因为文艺作品了解比较多之外,对于南北朝,对于后来的五代时期,都了解太少。
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理解这些动荡时期又很重要。因为在清朝和新中国之间,夹着一个几十年的民国时代。如果不能结合历史去理解民国时期,就很难理解新中国是怎么来的。
所以,我着重去了解几个割据时代,对每个冷门的小国家,重点搞清楚三个问题:核心统治集团、税收来源和法律制度的继承关系。然后我就能想象这个政权是怎么运行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过去读的个人传记太少了。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是纪传体,但个人传记的篇幅都太短。新中国的历史书,改变了传统史书的风格,侧重点往往是断代史,行业史,而不是个人传记。而且国内对传记文学也不友好,大多数近现代重要人物的传记,往往都是外国人来写,再出口转内销。
这给我带来了一个错误思路,我读历史书的时候,看到某个历史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处于哪个历史阶段”,是北洋政府时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还是新中国时期。然后我就会依据历史阶段给事件定性,再考虑这件事和其他问题的关联。
但从常理来说,除非是核战争或者是大地震这种事件,否则历史不会因为过了某个日期就发生突变,大多数变化都表现为渐变。为了理解历史的渐变性,我有意地去读人物传记,最好是自传。这些传记在事实上不一定准确,经常会为了个人名誉歪曲事实。但是同一个时代的自传看多了,相互比较,大多数人的吹牛都不难发现。所以个人传记还是能提供不少信息量的。
对我来说,个人传记最大的价值,也不在于验证历史事件,而是要看不同历史阶段,当事人的个人感受,日常吃穿住行的变化,这些内容往往是真的,而且更接近常人视角,能让我理解历史的渐变性。当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发现中国当代普通人也开始定做回忆录服务,立刻就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新闻,决定恢复更新之后,第一期节目就讨论个人回忆录问题。
另外,前面提到我重点学习一些乱世的历史知识。乱世的特点是王朝时间短,多则几十年,少则几年,就要换一个皇帝。你很难说某个人是某个朝代的人,倒是可以说某个人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在这种情况下,用王朝确定的历史阶段去定义人物,肯定是错的。必须反过来,把个人生活的变化看成主线,用历史阶段的变化去注释。
比如说现在中学课本,提到孙中山的时候有有一句话,“少年时代特别喜欢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看起来他和太平天国是两个时代的人。
按南京被占领的时间算,太平天国亡国是1864年,而孙中山生于1866年,差了两年。但是太平天国还有李世贤和汪海洋的正规军继续战斗,1866年才失败,最后一个占据的城市,是广东梅州,距离孙中山的故乡200多公里,和孙中山的人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算远。孙中山小时候听到的太平天国故事,就像现在00后看美国911事件的纪录片,现实感会压倒历史感。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最后一个重要官员,瑛王洪全福跑回广东隐藏,一直活到20世纪,同时代人回忆,他很可能和孙中山有过直接对话。这个洪全福在1901年参与广州起义,明确提出要学习欧美的共和体制,一只脚踏进了现代社会。对于孙中山来说,太平天国的力量甚至不是传说,还可以是身边的真实人物。
因为洪秀全是广东人,清朝官方对太平天国的称呼一直是“粤匪”或者“粤贼”,让所有广东人压力都很大。孙中山搞革命的时候,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太平天国的后继者。1929年,孙中山虽然已经去世,但还影响着民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年国民党政府把孙中山葬到南京中山陵,同时还推出了一部文化法律:《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禁止任何人再用“粤匪”形容太平天国。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只看断代史很难发现,所以我给自己找了一批历史人物传记,想通过回顾重要人物的生平,加强对历史逻辑的理解。
我在假期专门去读历史书,除了个人兴趣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马前卒工作室制作的中华民国简史终于要完稿了。这部民国史是穆好古主笔,我来加材料,编辑成视频内容。我必须同时在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加强自己的历史感受,才能避免修改的时候出低级错误。现在民国史第一部分已经被做成了充电视频,今天开始更新。这里先给各位看看宣传片:
————
编民国断代史,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这个小工作室来做,可以说有一点自不量力。但是,从普通人的历史知识来看,市面上确实缺少通俗化的民国通史。一边是简化到过分的教科书,另一边是社科院编纂的几十本官方正史,都不能帮助普通人快速形成民国历史概念。现在大多数人了解的民国,往往是通过民国剧,去接受一个演义化的概念。
但民国历史目前还不宜太演义化。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新中国,建立的基础就是在行动上批判民国。比如说,中华民国建国,是从武昌起义开始的,而武昌起义的直接原因,又是四川保路运动,清朝政府不能利用现有投资,给四川省快速修建铁路干线。推翻清朝之后,这两件事拖了几十年,民国并没有给自己的起点收尾,直到新中国建立,几年之内,给武昌起义的老兵发了抚恤金,修好了成渝铁路,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颠覆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社会。
所以,就像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观察童年一样,必须先理解民国社会,我们才能理解今天大多数制度的来源,理解它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自我批判,向前进步。这是我们要在新媒体时代,做一部原创民国史的原因。
我们并不是史学专家,做原创的民国史,并不意味着超越现有的学术成果。但是,如果信息量明显超过教科书,同时在篇幅上明显比学术著作要短,节约观众的学习时间,我认为也很有价值。
我举两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节目内容。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历史书,近现代史部分,讲完1900年的八国联军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立刻就跳到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间十年被略过了。这在学术上有合理性,因为辛丑条约之后的清朝社会,确实因为赔款陷入了破产危机,必然会在短期内灭亡。
但必然性,最终还是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表现,才能导致一个统治了几百年的王朝走投无路。如果略过不讲,必然性很容易被解释为武昌起义的军事胜利,或者解释为袁世凯的个人野心。这就偏离了历史的真实逻辑,因为辛亥革命并不是新社会主动的诞生,而是清朝代表的旧社会的被动崩塌。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民国的进步性和脆弱性。
我们的充电视频里面,计算了1901年到1911年的清朝财政问题,定义这十年才是“典型晚清”。因为清朝末期和民国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1894甲午战争之前,半殖民地成分不深,反而对半封建体制产生了支持作用,成就了清朝官僚自称的“同光中兴”,不能算王朝末日。只有在1900年之后,半殖民地成分才和半封建成分相互拆台,财政上破产,人事上大量利用新知识分子,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可以说,作为事后诸葛亮,1911年清朝灭亡,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是一个量化的必然结果。我们为了讲清楚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用15分钟左右的课程,补足了历史教科书上略过的十年,应该对大多数观众有参考价值,最起码是一组可以用算术计算分享的客观信息。
再举个例子,袁世凯自封皇帝,体现了前面说的民国制度的脆弱性,是一个值得分析具体过程的重要事件。但在历史课本上,这段内容只有两页内容,扣除插图只有几百字,虽然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影响,但很难理解袁世凯做出明显脑残决策的原因。
我们的民国史,首先要分析袁世凯称帝的具体时间。1915年末,1916年初,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欧洲战场,在亚洲要维护英日同盟,原则上与日本同步行动,所以靠英国支持上台的袁世凯,现在要看日本的态度。
在北洋政府中,袁世凯并不算绝对领袖,名义上尊重他独裁权的将军,比如冯国璋、段祺瑞,实际上都在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袁世凯很注意在北洋传统结构之外,培养自己的直属力量。这里包括袁世凯的亲儿子袁克定,也包括他的干儿子,小军阀段芝贵。他们的利益,不一定和整个北洋集团的利益绑定,但一定和袁世凯个人影响力绑定。所以,鼓励袁世凯当皇帝,对他们来说是性价比还算可以的冒险。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假《顺天时报》事件,袁世凯身边的小集团伪造了一份报纸,只登载有利于袁世凯当皇帝的好消息,让袁世凯对局势做出了错误判断。但大多数历史作品,不会介绍顺天时报的来历。
顺天时报,首先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的公开产业,袁世凯在顺天时报上看到支持中华帝国的言论,首先意识到这是日本的官方意愿,其次才会考虑言论的真实性。在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媒体风向比中国的所谓“民意”更重要。
另外,袁世凯在1914年制定了《报纸条例》和《出版法》,将国内不利于自己的报纸都关了。《顺天时报》有日本治外法权保护,是北方唯一“体制外”的报纸,所以,袁世凯也没有办法从其他地方看到中国各派势力的真实态度,甚至不能相互对照各种信息,判断真假。所以袁世凯身边的小集团发现,只要付出不高的成本,对这个单一信息源造假,就能影响袁世凯的决心。所以袁克定投了3万银元,每天给袁世凯造假报纸,制造了民国最荒谬的一段故事。
无数个荒谬的故事,构成了有逻辑的历史趋势。但如果不把其中最典型的故事讲清楚,只讲主线逻辑,历史就缺乏可信性。这就是我做民国史视频要补充的信息。我前面说,我这个假期读书,了解历史上分裂时期的次要政权,主要看三个方面:。
核心统治集团、税收来源和法律的继承关系。
我们的民国史,也保证让各位理解民国每个势力的三个基础。此外,民国是半殖民地社会,所以每一派势力受到的外国影响也会介绍。各位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事实,我们都给出普通人可以理解,可以分享的逻辑事实。
过去一年做的另外一份工作,是在知识星球上开了一个号:睡前消息的编辑们。今天我录完节目,知识星球也要重启了,我还要去准备知识星球的更新。
让我很意外的一点是,我在知识星球上最受欢迎的回答,被提问最多的问题,不在我熟悉的历史和社会领域,而是家长里短,个人生活。比如说,要不要在某个人生阶段买房,要不要在今年考研放弃某份工作,要不要和自己的家人修复关系。这些问题,不仅提问者愿意和我讨论,其他人也很热情地加入讨论。我本来以为知识星球是一个私域的知乎,没想到看到了一股大家庭气氛。这可能是中国熟人社会解体之后,转型期的特殊现象。
这里我对知识星球的各位股东们提个建议,问题一定要有清晰的前因后果,一定要有边界,不要泛泛提问题。这样就算我勉强回答了,其他人也很难分享自己的经验。
睡前消息不更新的时候,工作室有想法的同事,往往会开自己的账号,输出内容,这也是马前卒工作室最初设想的发展方向,当一个媒体孵化器。具体的节目,比如小黛晨读的参考信息,黑岛同学的“讲点黑话”,高流的账号“高剑犁”,现在都有独立的观众群体了。今年7月份,高流同学准确地找到了混装食用油罐车的去向,扭转了全国性舆论事件的后续发展。这种节目当然要保留。
睡前消息重启之后,我们扩充了一些人手,这几个节目还会继续更新,而且和睡前消息有所分工。想看近期资讯就看小黛晨读,想看国际话题的深度解析就看“讲点黑话”,想看重大事件的技术分析,就看高剑犁。
另外,放假期间,我们和腾讯合作,开设了一个新账号“产经破壁机”。节目名字是静静的创意,准确地表达了我对节目的期待。中国现在各方面都在发生快速变化,但变化的核心动力,还是各种产业机构的快速诞生和相互淘汰。所以我们希望能用媒体内容跟进各个经济部门的变化,首先给自己做一份参考,其次和各位分享,欢迎各位关注由佳同学,关注睡前消息的的平行节目。
最后,假期365天,期间我不一定每天吃饭,不一定每天都睡觉,但每天晚上我必然要花几个小时,更新睡前消息新闻列表,在两个公众号交替发布。一个是睡前消息编辑部,一个是睡前人间,欢迎各位关注。
这个新闻列表看似简单,但每天都有近十万读者来看。可以说,整个马前卒工作室七八个账号,十几个栏目,基础都是这个列表。我每天把整个中文舆论场都扫过一遍,筛掉99.9%的低信息量内容,最后告诉自己,过去24小时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然后我才能每周主持两三次选题会,和各位同事讨论内容。而判断新闻的重要性,基本前提又是连续多年观察新闻场,知道哪些信息是反复重复的垃圾,哪些信息是有长远影响力的新闻。
所以,其他节目是否放假,并不影响我每天下午到晚上的工作节奏,过去十几年,我每天都筛选新闻,中间因为生病或者有事,休息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十几年后、几十年后,也许我的视频节目会交给其他主播,但只要我还能动,只要中国还有互联网,制作每日新闻列表,一定是我给自己保留的最后一份工作任务。欢迎各位关注我的两个发表账号:睡前消息编辑部、睡前人间
前面是这一年的个人生活回顾,按照睡前消息过去几年的惯例,年底我还要回顾2024年的重要新闻,选出年度汉字,做一个长篇总结和展望。
有观众替我选了“哈”字概括2024年,拆开是“一人一口”,用来形容我们工作室很贴切,但用来形容整个中国,应该还有更合适的选择。欢迎其他观众提建议,看看哪位观众和我想到一起了。
下周三就是元旦了。我这里预告一下,争取在接下来两三期节目完成年终总结。我们周五846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