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2025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现场,妇幼健康人共睹妇幼健康领域的显著成绩,共谋妇幼健康领域的美好愿景。
层层加固妇幼健康防线
妇幼保健机构是维护妇幼健康的主阵地。2024年,各地不断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高水平建设,筑牢妇幼健康防线。
江苏省聚焦示范引领,培育高水平妇幼保健院。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金宏介绍,江苏省级财政给每家高水平妇幼保健院补助约5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全省妇幼健康业务指导培训、质控中心建设等;高水平妇幼保健院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适当享受倾斜政策。同时,江苏省围绕融合发展,建强县级妇幼保健院。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所转院”建设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根据县级妇幼保健院验收评估细则,建成机构将获得800万~1800万元奖补;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整合调配妇产科、儿科等资源向县级妇幼保健院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全省以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和特色专科创建为牵引,推动妇幼健康领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截至目前,全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比例达到100%。”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淑梅表示,该省多数妇幼保健机构已能熟练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蒸、贴敷等特色服务,2024年中医药服务人次占比同比增长24.3%。中医适宜技术正融入孕产保健、妇幼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各个环节。
湖北省高位推进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每年投入专项资金9670万元,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投入800万元建设的湖北省妇幼健康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妇幼保健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妇幼健康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邓小川说。
广东省同样注重智慧赋能。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易学锋举例说,广东省依托“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云上服务应用体系。压实省级和三级妇幼保健院业务指导、技术输出和结对帮扶责任,针对基层影像判读和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转运等生命救治兜底功能的模块开发和制度建设,促进优质妇幼健康资源共享和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竭尽全力保障母子平安
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4.3/10万、4.0‰、5.6‰,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云南省通过“健全网络”拓面、“建强专科”培优,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该省建立包保责任制,划定10个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对口负责区域,采取“省包州、州包县”方式,点对点分片包保16个州(市)、129个县,开展技术指导;对危重孕产妇坚持提级救治,省级牵头,各层级快速响应,齐心协力救治生命。
“与此同时,全省织密儿童急救网络,依托昆明市儿童医院建设省级儿童医学中心,遴选具备辐射能力的州(市)建设5个儿童救治分中心,在129个县中遴选建设10个县级儿童急救点。”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许伟说。
浙江省强化出生缺陷防治,持续实施“8免费1救助”政策,即婚检、孕前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免费,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救助,8个免费项目全部纳入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孙黎明介绍,2024年,该省全面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三级预防项目制度,人均保障标准累计超过3000元;城乡统筹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公共卫生服务,婚检率、孕前优生检查率巩固在80%以上,年均筛查出风险人群7万余人,全部给予婚育咨询指导,75%有孕前风险的夫妇通过及早干预正常备孕;实施早孕、中孕期血清学二联免费筛查,将早孕期超声检查纳入医保保障,产前筛查率达到98%,监测病种产前诊断率超过90%,致死和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明显减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针对当地高发的出生缺陷地中海贫血,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联动、医防协同、群防群治”的地贫防控广西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黎君君表示,广西重型地贫发病率从2010年的2.26/1万降至2024年的0.06/1万,连续6年达到低于0.3/1万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广西在13家医疗机构建设88个地贫移植仓,2019年以来为1343名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减少重型地贫患者存量。
医疗机构关注两个“友好”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也相继印发,“儿童友好”“生育友好”成为妇幼健康领域的热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启动“儿童健康促进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介绍,该市开展0~6岁儿童听力、视力、智力、肢体和孤独症5类相关致残性疾病免费筛查,联合市残联遴选16家诊断评估机构,建立各区对口转诊关系,构建“筛、诊、治、康”全流程服务网络,年服务百万儿童。该市73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各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实现全覆盖,90%的妇幼保健院提供住院服务;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占比达96%。该市在15家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单位、21家市级妇幼保健特色单位基础上,发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专科优势,建设儿童营养、生长发育、听力、康复、青少年保健5类13个专科联合平台,带动区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发展。“2025年将聚焦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推动相关举措落实落细。”王建辉说。
医疗机构内,积极转变已然发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践行生育友好和儿童友好理念,在儿科楼环境装饰中融入卡通元素,设置儿童游乐区、阅读角、母婴室,配备儿童专用设施;在儿童病房中提高单人间比例,并设立12间儿童家庭化病房;产科单人间和双人间床位占比达到90%。同时,该院聚焦生命早期1000天,打造妇幼特色多学科诊疗模式,设立多囊卵巢综合征门诊、生殖男科、少儿妇科等,建立不孕症患者精准诊治服务体系;设立胎儿医学中心和围产营养监测中心,开设生育咨询、产筛产诊、分娩镇痛评估、母乳喂养、盆底肌筛查等专业门诊,指导科学孕育和养育。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以生育友好理念为指引优化服务供给。在推进全程服务友好方面,该院整体规划设置备孕早孕、产检、分娩、产后康复、儿童保健专科,服务流程无缝对接、科室高效协同联动;开发“生娃育娃一件事”App(应用),提供全孕期指导、全方位保障的线上服务。在推进空间环境友好方面,该院优化产科诊室布局,集中产科门诊、超声与心电检查、胎心监护、采血等环节,提供孕妇产检“一站式”便捷服务。在推进服务模式友好方面,该院全天候提供分娩镇痛服务,产妇分娩镇痛率达到92.5%。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E41F5ND】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