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向阳:医道书道行天道

文化   2024-11-01 19:16   福建  



握着孟向阳的手,记者感受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暖流和力度,还有扑面而来的微笑,夹带着黄土高原的热情。

台湾光复节的午后,在厦门湖里区祥店路215号“孟向阳中医诊所“,充满阳光、容光焕发的孟向阳主任接受了我的采访。



这是他自己当老板的诊所,已经有了15个年头的字号招牌。诊所是带有阁楼的三间门面,正门外边两侧有大书法家沈鹏先生书写的对联“书道医道天行道,爱心恒心仁者心。” 

进入诊所,正对面悬挂着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所书的匾额“儒门医苑”,诊室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一尊李时珍半身铜像,铜像的旁边便是诊所的规章制度,竟然是孟向阳用小楷书法写就的,另外还有一张鸡翅木四方茶桌。已经学会泡功夫茶的孟向阳说,入乡随俗,茶桌子是用来招待前来看病患者的。



在这百般生意大多处于低谷的2024年秋,他诊所其中的一间中医针灸推拿门面,贴着“转让“的告示。记者不便打探其因。看来这位名医,又有新想法、新路数要走。

孟向阳说,他是不爱被人约束的,最大的信仰就是走自己的路。不管是人生之路,还是探索中医学之途,或是从兴趣爱好到成为书法家,无不有自己的感悟、创新和突破,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以不断达到自己人生的新境界。

这个过程,孟向阳把他当作享受。他常以孟氏先祖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这位57岁、从医34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来自甘肃平凉的名中医,用他那双手,已经把脉、诊断、治愈海峡两岸无数的患者,其中不少疑难杂症患者在孟向阳主任的妙手之下重新获得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近几年的夏天,他都会回甘肃老家为陕、甘、宁、青慕名而来的父老乡亲义诊。


NO.1


开医馆服务   闽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俗话说,没有真功夫,不敢出来开馆子。他把诊所开在距离厦门市中医院后面不到200米的社区沿街。在有些人看来,这简直是跟公立医院竞争“叫板“。不过,在记者看来,敢在老虎面前耍大刀的人,都是有本事有胆量的。


从体制内正规医院副主任医师岗位勇敢地跳出来,在厦门开办自己的诊所,若不是为了实现“医者,仁心仁术”治病救人的远大抱负,这种折腾和风险也是很大的。因为这不仅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医术、智慧和经营理念的支撑。



孟向阳认为,在改革开放的特区厦门,能就近更好地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发扬光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感染力和中医文化自信,这是他的梦想和初心。


走更远的路,除了个人能力和生活阅历外,还有赋能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内涵,往往比一个人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


早在14年前,孟向阳就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邀请,参加过由世界卫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孟向阳的论文《论传统中医药学的实践性和思辨性》作了大会交流,在大会上还做了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论文并载入《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论文集》。同年,孟向阳研制的专门治疗脱发的“生发荣颜胶囊”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金奖。


“鉴于对传统医药所做出的贡献”,孟向阳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精英”,业绩载入全国医疗系统大型系列丛书《中国医药界名人录》权威辞书。 被评为“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荣获“全国中医药康复保健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业绩载入《世界华人医学大辞典》。


所有的这些荣誉和研究成果,含金量都不低。


NO.2


行天道     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


今天,孟向阳主任对记者说,这些都是过去的辉煌,现在除了在自己的医馆坐诊外,他更多的时间是做普及中医养生、自我调理知识,应各地邀请,给大、中专院校及公司或单位员工开展中医健康养生讲座。


孟向阳说:“现在亚健康和各种慢性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吃出病、忙出病、熬出病、治出病的人很多,我一个人每天看病治病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以中医辩证思想启发大众、用中医理论知识指导慢性疾病和亚健康人群,让他们平日进行自我调养、调理,这样就能减少患病人群,从而节省社会资源和医保资金,又能减少已患病者的个人经济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认为,今天的孟向阳悟出的中医治病道理,以“讲座和课程”的形式,对国民进行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模式可以向社会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行天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健康、心智、身体的需要和追求,而健康的身体和心智是美好幸福生活的载体,也是和谐社会和民族振兴的根基。


天道,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规律、社会政治经济的运动变化以及人体自身生命心智的发育、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医讲究是人与天道和谐相处、顺应天道就能健康,通过药物调理、调养、治疗来使人的身体顺应天道,消除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病痛,达到解除各种痛苦。


行天道,需要大本领、真功夫。


NO.3


有源泉  环境天赋勤奋创新和机遇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环境、天赋、勤奋、创新、突破和机遇。


早在甘肃中医学院就读期间,他就阅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参加了学院中药标本馆的筹建,参与鉴定了二千六百余种中药标本。深得著名古文字学者、医古文教授吴正中先生言传身教;又受业于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席与民教授,在中医妇科理论知识、临床用药和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孟向阳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医学经验的集大成,“浩若烟海,灿若星河”,如果不选择一个方向深入钻研,那么这条“歧黄之路”恐怕就会变成一条倾其一生也走不出的“歧途”。



在大学毕业8年后,孟向阳选择了再次深造。这一次进修深造,主要是为了通读中医学经典著作,深刻认识中医药经典文化对中医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意义。


进修学习等于给自己不断地输送新鲜知识与能量。回到工作岗位后不断探索、提高和创新。孟向阳在中医内科、中医妇科、颈肩腰腿痛及妇科疑难杂症治疗方面,依据中医经络学说,结合现代药理知识,采用中药内服加中医针灸理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注重实效,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当今“热门“的不孕不育、睡眠障碍、脱发秃顶等杂症,也有自己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口碑不错,名声远扬。


医术是这样,其书法也是这样。


孟向阳告诉记者,书法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爱好,中医才是他倾其所有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也正是书法这个爱好给他的中医事业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NO.4


玩跨界  二百万字书法版 《本草纲目》蜚声中外


孟向阳说,走上工作岗位后,业余学习书法,只是兴趣爱好而已,并不奢望成为什么家。后来在与父亲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父亲在生活最困难的饥荒年代宁愿舍弃当时全部家产购得一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线装书,他的一个美好愿望就是“把能够治病救人的活人之术”传承下去!在父亲的心目中,能够治好人的病就是在“行善”,而做善事就可以得到平安幸福的回报。


父亲出身农村,以农为本的“耕读传家”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从小就喜欢读书,中国文学四大名著就是他早期的精神食粮。至于对他所钟爱的《本草纲目》,那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枕边伴其入眠。他可以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倒背如流,对李时珍的崇拜可谓五体投地!父亲的字也写得很好,也曾誓愿能把《本草纲目》写成书法作品,但当时的条件只能让他留下遗憾。



《本草纲目》,共52卷,近200万字,明代李时珍所撰,是中国医药学经典著作,201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在仔细读过一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已经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的孟向阳,开始利用一切可以支配的时间,谢绝一切应酬和娱乐活动,用小楷开始了他的创作。


这一写便是8个年头!

8年的书写时光中,孟向阳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于20089月完成了《本草纲目》52卷、16部、近200万字的浩瀚书法工程。包括写错的、重新写的字,孟向阳用小楷写的《本草纲目》,其字数远远超过200万字。


孟向阳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完成父亲的美好心愿,“把《本草纲目》由神圣的医药学殿堂延伸到书法艺术殿堂,让世人更多、更直观地了解这部医药学巨著,我的心愿亦足矣!”

孟向阳说,《本草纲目》里的每一味中药,其性味、功效和典型案例,都是我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石。



201112月,小楷《本草纲目》在西冷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


书法界震动了,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对联赞誉孟向阳:“书道医道天行道,爱心恒心仁者心。”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欣然为孟向阳小楷《本草纲目》作序,并称赞说:“此书可为‘墨苑之楷模,医林之珍品’。历时愈久,愈益显示此书之文献价值与书法价值。”


孟向阳小楷《本草纲目》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湖北李时珍纪念馆等机构收藏。


“入其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坚持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子,何其难也!孟向阳表示,他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所选择的路子。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大国粹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须建立在不断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基础上,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社会需要千千万万像孟向阳主任这样勤奋、钻研和医术精湛的仁爱良医。




-- END --

     




往期推荐


“陕甘宁”创始人:诗歌是我心灵的港湾,面也是

这群闽粤大佬,签约407亿,88个项目……

邮票是船,石庆云是帆,载中国之大美走很远、很远……

突破,突破,再突破!解锁商业+艺术+传媒的界限思维

孩子们直呼“听不够”的故事,到底有什么魅力?




特约记者:林森泉        

排版:昌利君

主编:麦子

审核:林靖东


海峡商业杂志
福建日报主管 省级财经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