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普惠化革新

财富   2024-12-16 16:51   北京  
转载于:银行家杂志 | 作者:王越 宋玉茹 |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责任编辑:董 治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普惠金融技术的商业可持续性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与支撑。新兴技术的普及会进一步推动金融的普惠化进程,促使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双方在更深层次上共享普惠金融发展红利。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潜在生产力是加速推动金融普惠化的“金钥匙”。而区块链技术,又称“分布式账本技术”,凭借其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追溯性、公开透明以及集体维护等一系列核心特征,成为驱动金融普惠化进程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支撑力量。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普惠化革新

作为惠及民众的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涉及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农民、老年人等群体。自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在我国落地以来,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便捷的途径,向广大民众提供平等且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始终是普惠金融发展所致力于解决的核心宗旨问题。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性与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区块链技术也将成为推动金融普惠化进程步入新阶段的重要革新力量。
服务直达,降低代理成本。区块链技术能够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公平性。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难以提升的交易效率是制约我国普惠金融深度发展的瓶颈。尽管借助其他数字技术的支撑,金融服务得以向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域以及特定社会群体实现一定程度的覆盖与扩展,然而,要更高水平达成“平等有效”的发展目标,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基于密钥的数字支付系统,可以很好地缓解一般金融服务所面临的中间代理层不够简化、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服务速度。以应用于扶贫工作的普惠金融服务为例,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资金运用透明度以及痕迹可追踪性,能确保普惠资金不会被轻易截流,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政策落实以及资金到位。
构建生态系统,通过经济社会网络放大普惠效应。区块链技术为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显著促进了金融普惠化与智能化生态体系的构建及演进。在金融领域之外,区块链技术亦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和物联网领域,其深度应用尤为突出。若将普惠金融的发展视为一张旨在广泛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实现金融服务全面渗透的无形网络,那么区块链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共识机制,能够极大地拓宽这一网络的覆盖范围,并推动其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进而促进人际间、物物间以及人物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最终构建一个普惠、智能且高度集成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住房链”项目为例,该项目巧妙地运用了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包含出租人、承租人、租赁企业、政府监管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住房租赁生态系统。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维护房源在区块链上的交易流程,有效规避“一房多租”等欺诈行为。同时,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公开透明、防篡改的特性,可以确保住房租赁交易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保障链上房源信息的真实性,有力维护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扩大金融普惠的积极影响,推动金融服务的普及与优化。
重塑信用体系,缓释信用风险。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一向是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性障碍。以商业贷款为例,一方面,在抵押贷款中,众多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民等都难以提供对应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交易信息匮乏,这种还款保障上的缺失往往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拒绝于金融服务之外;另一方面,受现有的技术条件制约,金融机构对贷款去向很难做到有效监控。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一种全民共同维护的分布式记账簿的形式,实现对个人以及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的追踪与记录,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追溯性。从而大大缓解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信用风险,提升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另外,区块链技术通过共识协议以及可编程的智能化合约,将事先约定好的商业条款直接以数字密码的形式进行自动执行(如可以对贷款合约中约定的资金用途进行自动化落实),减少对个人信用的依赖。

区块链技术推动

金融普惠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金融数字化转型引发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担忧。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伦理问题治理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数据滥用、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科技伦理问题给金融普惠化带来了风险挑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金融数字化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小微企业为例,如果其贷款到期且没有及时办理延期偿还手续,按照事先约定的还款规模,系统会自动从其先前所提供的账户中划款还贷。如果出现无款还贷的特殊情形,按照事先约定的还款比例,系统会转而从该企业的担保公司中划扣保证金。在这种智能合约的执行标准下,尽管从技术层面保障了金融生态圈的秩序,也进一步夯实了金融普惠化的基础,但各类金融主体的相关信息都袒露无余,从而引发对信息泄露等风险性问题的担忧。

区块链技术推进金融普惠化进程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区块链技术为推进金融普惠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仍会出现科技创新与市场规则之间并不完全匹配的问题。鉴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属性,可以破除政府部门、商业银行、金融担保机构以及小微企业之间的无形壁垒,为金融领域中的弱势主体拓展出价格谈判空间,放大市场规则的有效性。然而,金融服务供需的深度市场化同样会引发关于福利分配的质疑,市场关系的形成可以为各类受众主体筛选出更为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但是在技术推动下所进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是否会增加弱势群体在金融参与过程中的福利,这也是目前金融生态环境下的重要质疑。

区块链技术推动金融普惠化还未达成真正的“普惠”。2005年,联合国初次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自这一年起,普惠金融的定位一直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众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到,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近年来,以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处。首先是技术问题,当前尽管区块链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去克服的技术难题。例如,区块链的扩展性、隐私保护以及智能合约的安全性等问题。金融普惠化的复杂需求同时也对区块链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涉及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以及合规性等方面尤为重要,当前的法律法规还要进一步完善,以明确区块链技术在推动金融普惠化中的应用边界,保障金融服务的合法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此外,公众教育和接受度也不容忽视。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大多数群体而言仍然相对陌生,对公众的教育力度、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当社会各类群体都对区块链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信任时,金融普惠化才可以得到更为顺利推进与实施。


拓宽区块链技术推动金融普惠化的路径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性产物,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特征也成为推动金融普惠化的显著优势。但当前仍旧面临一些发展障碍,未来应当积极发展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以及金融资源在区块链上的公平有效配置。

直面科技伦理问题,健全相关基础制度。金融科技的伦理问题伴随着前沿技术的发展逐步严峻。未来,应当直面金融科技发展中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在数据真实性、完整性方面,运用区块链技术为人工智能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方法,化解中心化所带来的风险。当前,传统规则制度与区块链法律规制之间还存在部分不兼容,针对区块链的立法依旧存在一定滞后性。应当进一步强化关于区块链治理的基础制度的制定,同时加强对加密货币的金融监管,持续推动监管与执法机制的完善,实现技术创新与法律法规配置的平衡发展。

发挥区块链技术价值,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升级以及对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深度覆盖。在实践中,不应当对普惠金融赋予过高的道德维度,应当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去理解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结合我国具体经济社会环境来考虑如何结合技术与市场两种角度去扩大金融服务对于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普惠金融服务序列的一环,使尽可能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应当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持续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构建起“区块链+农村”金融的服务新模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深度的普惠金融便利。同时,也要注重在农村地区深入普及互联网与金融知识,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守信意识的重要性。此外,应当进一步从技术层面上探索“普、惠、险”三者间的平衡,强化对于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

持续推动“区块链+大数据”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破解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区块链+大数据”的技术支撑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核心问题,即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代化征信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普惠化进程。二是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底层标准制定。当前我国行业数据化发展亟待建成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通用标准,避免采用不同算法标准的各个参与主体所可能面临的兼容性问题,促使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大数据普惠金融的应用中进一步畅通。三是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加大对从事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于普惠金融企业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力度,鼓励金融创新,为金融科技应用于普惠金融提供宽松、适宜的发展土壤。四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起“区块链+大数据+普惠金融”产业联盟以及应用场景,鼓励各界就新技术展开沟通交流,实现普惠金融发展成果的快速应用落地。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11期「数字金融」栏目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