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大。
了解到米开朗基罗,略带暴躁与不羁的个性后,我时而不时会联想起古希腊海神波塞冬。
凭直觉感受的话,我觉得米开朗基罗的大,就像一片海。不是河流一般,可以在特定时空,沿着特定的轨迹上下溯洄。而是像一片海洋,四下无方向地漫开,浩瀚阔大,仿佛能包容一切,但又变幻莫测,始终具有神秘感。
西斯廷教堂内部的壁画《创世纪》,是一种神圣的阔大。我想象着自己身处教堂之中,仰视穹顶,能够感到仿佛被神启击中的那种眩晕感。
传说教皇本意是作一幅有关十二使徒的壁画,而米开朗基罗显然不甘于此,或许他想要创造一些更加宏大而深刻的东西。神创造世界,开启混沌,在其中飞驰不息,创造天与地,光与暗,日与月,水与陆,人与万物......
在我的理解中,神的这一动作是一种“赋予”,蕴含着抽象而生发感动的精神,有庞大的使命意味。米开朗基罗或许意在用这组壁画,表达对宗教的某种虔诚敬仰,但同时,他笔下的宗教题材,蕴含着人的热情和激昂。
明亮的色调,多样的姿态,线条的流畅......不论是神灵,还是他所创造的人,甚至是面容可爱的小天使,在他笔下都显露出优美强健的肌肉线条,磅礴又有力,充满雕塑感。
这就不得不提及,米开朗基罗对雕塑艺术的忠实与偏爱。他曾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雕刻是绘画的火焰,它们的不同有如太阳与受太阳照射的月亮之不同”。
我想,这可能与雕塑创作的难度有关:创作者不得不调动多重感官,将构思带入立体的世界里,“超越现实而入于想象”。
在我的理解中,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它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对真实的逼近而最终超越。
正如我在《大卫》身上看到的,不是一尊冷冰冰的石塑,而是在人们的凝视中,能被激活的某种精神、某种潜在的可能性。
巧合的是,前不久恰好匆匆翻阅完房龙的《圣经的故事》,感受到大卫勇斗敌方巨人的场面——两相对比,便不得不赞叹米开朗基罗,将我心目中的大卫那种少年气之下的英勇和昂扬,表达得恰如其分。
大卫远眺的眼神,双臂的闲散动作,肌肉的紧致感,赤裸身体散发的荷尔蒙气息,种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堪称绝妙。而他身上承载的精神,正体现出米开朗基罗对美的表达——一种超越的、带有神圣感又不失人文意味的、史诗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