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众多的印度,为什么女性结婚还要倒贴巨额嫁妆?

文摘   2024-11-05 09:15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光棍众多的印度





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人口众多且男女比例方面也是十分相似,男多女少,新娘缺口都达到了3千多万。但完全不同的是,中国男方需要准备高额彩礼,压力山大;而印度女性却要承担沉重的嫁妆,许多贫困家庭为嫁女而债台高筑,甚至倾家荡产。


01
为什么女性结婚还要倒贴巨额嫁妆?
中国天价彩礼被人诟病多年,压得很多男青年喘不过气,最后不少熬成了男中年也没娶上媳妇,愁的父母愁眉不展。诟病归诟病,虽然社会层面,主流声音是谴责和抵制居多,但中国彩礼可比中国股票坚挺多了,只涨不跌。同样的情况在印度也很严重,不过刚好相反,印度是天价嫁妆,女方给男方家的。
甭管你姑娘长得有多漂亮,不准备一份高额嫁妆,保准嫁不出去或嫁不到好人家。有多少印度女青年,因为嫁妆没存够,熬成了老姑娘还待字闺中,守宫砂在臂,
急得全家怨声载道。
印度的新版《婚姻法》中有这么一条:
结婚七年之内,如果女方死于“火灾”,男方将会面临被以谋杀罪指控和起诉的可能。要说这个“火灾”跟男人谋杀妻子之间的直接关联,看似挺八竿子打不着边的,
但其实,反映的正是当今印度的现实国情——很多做丈夫和婆婆的,因为女方的嫁妆不能令他们“满意”,进而起了邪念,把妻子活活烧死在厨房里,然后伪装成做饭不小心失火的“意外”。
比如此前发生在印度奥里萨邦德巴加尔村的一起惨案。受害女性普拉才20岁,去年结婚后就一直遭遇夫家的虐待,甚至还带着身孕被赶出过家门,但很快又被娘家人送了回来——他们觉得嫁出去的女儿被赶回家,是个特别辱没家门的“丑闻”。到了三月份,再次向普拉的娘家人索要追加嫁妆未果后,
普拉的丈夫和婆婆动了邪念....
一天,有邻居听到来自普拉的呼喊,
赶忙赶来从着火的厨房里救下普拉。遗憾的是,送医救治后,普拉还是在极度痛苦中离世了,她腹中已经8个月大的胎儿也没能保住。
事后,普拉的婆家人口径一致地表示,这起“火灾”,属于因为炉灶或煤油灯突然起火导致的意外.....
然而,普拉因“嫁妆不够”,婚后遭遇虐待的事儿,她的娘家人和邻居们都清楚得很;加之前面提及的印度新《婚姻法》中“结婚七年之内,如果女方死于火灾,男方家人将面临谋杀罪的指控”,在媒体和一些印度女权组织的介入下,警方开始对普拉之死进行调查,并逮捕了她的丈夫和婆婆。
女权组织在安慰普拉的家人,而也正是他们,一年前把自己的亲闺女送入的火坑。实际上,在2011年印度开始执行新《婚姻法》之前,印度嫁妆相关的“火灾”曾经猖獗得令人难以置信。比如,法案实施的前一年,根据印度国家犯罪统计局(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的相关数据,2010年印度发生因嫁妆不足而烧死新娘的事件高达8391起,这意味着,每90分钟就有一位新娘被谋杀。
而且,以上还是保守的估算。因为,很多情况下,在印度的偏远地区,还有大量针对女性的谋杀真的被当成了“火灾”处理,并没有进行任何立案....
可让人迷惑的是,都说“物以稀为贵”,目前,印度男女比例已达到了惊人的悬殊,甚至,有研究预计,到2030年,该国找不到对象的适婚男子将超过4000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几乎等于半个德国的人口啊!
只是,既然男多女少,为什么女孩越稀缺越廉价,结个婚要女方举全家之力,倒贴巨额嫁妆,买房买车,负担婚礼所有花费?
很显然,这番操作,还是跟种姓理念有关。虽然印度在独立之初,从宪法层面上,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仍旧巨大,甚至是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比如,飞印度的国际航班上,你往往会见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印度人跟发餐的空姐表示,自己暂时不吃饭,让身边乘客先用餐,等他/她吃完后,自己再吃。
其中的原因就很“印度”——这两个相邻而坐的乘客,不属于同一种姓。所以啊,种姓较低的那个,是不能“越级”与比自己出身高贵的人同时用餐的。变通一下的话,就有了这么个让高种姓“先吃”的“礼数”。
甚至前些年,有人因为航班上有达特利人(贱民),还义正言辞地向机组人员发难,结果导致客机推迟起飞了好几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当地机场的正常运转。在印度,能坐飞机出行的,好歹都见过些世面,但对于种姓的高低贵贱,仍然如此介意。
还有,在受过一定教育的印度人中,你去直接问他们,是很少有人会承认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在生活中却都在默默地执行着。比如,当他们否认印度种姓歧视陋习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方式再问问他——问她/他在不在意嫁/娶一个首陀罗或者达特利人。
可以肯定,现场气氛会一下子尴尬起来。尤其是达特利人,在其他“高级种姓”眼中,说出这几个字,简直都是对自己口舌的玷污。按照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规定,女子只能嫁给高于自己种姓或者同种姓的男人,而他们的后代,种姓会随男方;
但如果是女高男低的搭配,则将会受到“神”的惩罚——他们的后代子孙自动成为“贱民”,按印度教的说法,连去“轮回”的资格都没有。因而,在印度,很多女性出嫁,都属于“高攀”性质。那么,要通过婚姻跻身于高一级种姓家族,改换门庭的事,当然得出点血了。
这就是女方家庭提供的,能令婆家满意的高额嫁妆。所以,印度女孩子出嫁,不但没有男方彩礼一说,反倒还要自带大量经费和生活资料,衣服首饰也得自己买给自己,甚至,即便婚后,仍要不断的给婆家“意思意思”,否则就是各种被“虐”,甚至被活活折磨死。
而且,女方嫁妆的多少,除了跟种姓有关,还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这包括——男女双方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女方漂亮与否,健康状况,甚至是肤色的深浅。在印度,生了女儿的话,得举全家之力,从她呱呱坠地起,就开始积攒高额嫁妆,比中国的彩礼压力可要大得多。如果不想因为嫁闺女“倾家荡产”的话,两口子必须得搭配着生男孩——好拿儿媳妇的嫁妆来嫁出自己的女儿。所以,人家印度人生儿子的劲头,堪比家家都“有皇位要继承”。
于是,巨额嫁妆压力使得经济状况越差的人家,越不愿生养女孩。虽然印度和咱们一样,都严格禁止医疗机构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但印度地下检测、人流“一条龙服务”仍然红红火火生意兴隆——这个市场需求实在太大,各地溺杀女婴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在人为干预下,低种姓、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的印度群体中,适婚女性远少于男性。那么,数量庞大的“三低”男人们,由于找不到比自己更低或者同样种姓的女性,则成了择偶竞争中的淘汰对象和社会的“治安隐患”,还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国际形象。
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中,就讽刺性地演绎了这方面的社会乱象——某印度光棍村,一家五兄弟联合娶了一个老婆;内心骚动的老光棍,只能塞上两个橙子,穿上纱丽,来自娱自乐。而另一面,中上层男都是香饽饽,即使他实际上是个垃圾渣滓。
而一些心怀叵测的男方家庭,在贪欲的作用下,往往像个无底洞一般,以当年嫁妆不足为由,时不时地就找妻子和她的娘家人索要钱财。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制造谋杀——在他们看来,多搞出几起“意外火灾”,多收几次嫁妆,发家致富就不是梦了!
可是,咱们又看到,在印度,印度教信徒虽然占比极高(83%),但并未涵盖所有印度人口,而几乎所有的印度人,不分宗教信仰,都在传承和执行着这个印度特色的嫁妆风俗。甚至我遇到的海外印度人,本身已经加入了其他国籍,而且是个印度的小众宗教,锡克教信徒,但也坚持着嫁女儿付出高额嫁妆的“老规矩”。
说到底,还是印度那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效果。事实上,在曾经的欧洲,也流行过高额嫁妆。比如,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就是1661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他爸爸是被砍头的查理一世)的时候,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之一。
甚至,印度嫁妆风俗,也受到过英国老大的影响。毕竟,在英属印度时代,上层印度人普遍把英帝国的风俗习惯视为“文明和高级”的象征。老早前殖民时代的英国,跟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也流行女性出嫁付给夫家高额嫁妆。
这方面,大家看英剧或者小说,可能早就发现过,在近代的英国中上层阶级,各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处女,或者选择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小姐似乎无处不在。除了“姻缘不佳”外,更多的原因,就在于她们——光有身份,没有嫁妆。
当年的英国,跨越阶级的婚姻并不被社会认可,中上层家庭非常讲究“门当户对”。但是,同一阶级的男方可以贫穷,而女方一定要有丰厚的嫁妆。如果一个有身份的家庭,“不幸”生了一堆女儿,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拿出这么多份嫁妆,那么,当父母的会非常焦虑。一旦发现某个闺女有嫁出去的机会,家长总像中了彩票一般欣喜。具体可以参考《傲慢与偏见》里面的情节。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父系社会,女人是需要男人养活的,说得难听点,就是个“累赘”。那么,女性结婚之前,她的父亲肩负着照顾这个“累赘”的责任,而婚后,这个工作就交到了丈夫的身上——女方给男方的嫁妆就是为了补贴其丈夫接下了这个照顾“累赘”的任务。
随着各国相继进入工业社会,西方的嫁妆风俗渐渐地被摒弃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体力方面占了明显优势的男性一直掌握着经济基础,成了社会的主宰;而到了工业社会,体力不再属于决定强弱势的唯一标准,甚至在有些行业,比如纺织业,女性相对男性,还掌握了明显的优势。这样,有了平等公民权利并且同样出门工作,选举投票参政议政的女性,成功摆脱了曾经的“累赘”形象。
但换成当今的印度,大量女性仍然延续农业社会的传统“累赘”人设,即便是那些有不错的工作,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不例外。比如,一个印度家庭要是没男孩的话,会受到四邻的耻笑和鄙视,处处低人一等,挨人欺负;印度教教义也说了,父母身死后,必须得让自己的儿子为其点燃火葬柴堆,实在没儿子的,就找不相干的男人去点,也绝不会让女儿来干,他们认为,女人点火的话,死者的灵魂将无法升天。
甚至,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历来属于人和人之间最恶毒的“诅咒”。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在印度,印度教影响力实在是大,其教徒又掌握着人口的绝对优势,即便是伊斯兰教(占比13.4%)、锡克教(占比2%)也不免受到了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巨大影响,甚至都蔓延到了非常小众的基督教信徒当中。
就说印度的穆斯林。原本伊斯兰教圣训,特别强调万物众生平等,但“印度化”了以后,竟然也在姓氏和家族层面产生了高低贵贱的严格界限,只是没有印度教分了五个种姓那么细致罢了。像宝莱坞影星阿米尔·汗的姓氏,在印度人看来,就属于“高档”穆斯林。
锡克教也是类似情况,看姓氏和家族,来决定你闺女的婚姻是否属于“高攀”。如果不嫁给更“高”出身的男人,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耻笑,在家族中,也将非常没有面子,甚至成为别家的“负面教材”。
还有印度的基督教,很多都是低种姓人群为了摆脱受歧视的身份,主动从印度教皈依过来的。可悲的是,即便成了基督徒,之前的“种姓”烙印仍然会伴随其终身——在一些教堂里,被定义为“低贱信徒”的印度人,只能站在后排参加祷告,连入座的资格都没有!
于是,在印度的种姓和阶级固化相互促进的大环境下,嫁妆风俗竟然成为了一个跨越宗教信仰和族群的全体印度人“认真执行”的“国家文化”,即便印度政府为此操碎了心,不断立法规范,仍然无法撼动其根基。
在印度,几乎每一个传统都在束缚着女性。这样,女性作为稀缺资源,越是稀缺,就越会物化,有关女性的规则就越是不通人性。所以,印度特色的国情,并非是物以稀为贵这么简单一句话能解释得通的——虽然男性比女性多很多,但优质男性占比不高。
打个比方~15个男人,10个女人,表面上看,好似男多女少。但实际操作上,这10个女人绝不会嫁给其中的9个男人,对方不要嫁妆甚至倒贴彩礼也不肯嫁——宁肯挤破脑袋,出多钱“竞拍”另外的6个。
显然,这样的社会不但对女性不利,对低种姓、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的屌丝男们,同样伤害巨大。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960-2008年,印度农村女方家庭提供的嫁妆,是男方彩礼费用的7倍。若嫁妆给得不够,妻子还会在婚后时常遭到丈夫的毒打。甚至每年有高达7千多名女性会因嫁妆问题而失去生命。
和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重男轻女观念一样,印度社会也有“继承香火”的传统,养儿防老并继承家业,是大多数农村人的想法。而印度社会女性嫁妆沉重的现象,表面来看是重男轻女观念的直接结果,根源却在于该国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印度教中,可以宽泛且模糊地将人划分为五个阶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种族越高,与神的距离也越近。
而婆罗门教经典《摩奴法典》规定,只有同种姓间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果同种姓内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高种姓男可以娶低种姓女,这被称为顺婚。更重要的是,孩子出身的等级将根据孩子父亲的等级而定。但高种姓女不可以下嫁低种姓男,违法规定的人将受到神灵和社会的惩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嫁妆和彩礼文化也受到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印度被殖民之前,社会上高种姓婚姻中已形成高嫁妆的风气,低种姓中则盛行男方支付彩礼的风俗。
而步入近代之后,英国人将古罗马文化中的女性陪嫁习俗带到印度,民间便开始形成“嫁妆是上流社会标志”的风气。大量低种姓家的女儿为改变社会地位,便赠予高于彩礼的嫁妆给高种姓家庭男子,坐地起价的高种姓男子便不断抬高对嫁妆金额的要求。
所以,在印度不断被西方文化渗透的情况下,这种变相“购买新郎”的行为被不断宣传和放大,女性所提供的的嫁妆数额在不断攀升。尽管种姓制度在1961年被印度尼赫鲁政府所废除,传统嫁妆制度也被定义为非法,但由于印度教的存在和广泛影响(至少83%人口信仰),使社会上形成一套非官方的婚姻评价标准,这就是“男性有多少地位,结婚时的嫁妆就有多少”,这使得高种姓男性无法用平等和现代的观念去对待结婚中的诸多事务。
而对于低种姓女性来说,嫁给高种姓男标志着阶级的跃升,父母随嫁大量嫁妆则是为了女儿在嫁过去之后不被虐待。但残酷的现实是,一些高种姓新郎及其家人将嫁妆视为敛取财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将情感纽带放在第一位。在婚后,因为重男观念的盛行,一些新郎也往往对会找各种借口(比如没能生育男孩)抛弃或虐待女方,嫁妆也难以起到保障婚姻幸福的作用。
另外,在印度社会,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处于贫困线之下,这就意味着结完婚后,家庭条件一般的女性家庭一方就要面临破产的境地。一个典型例子是:2016年,一位生活在城市的木匠用省吃俭用16年攒下来的积蓄,为大女儿提供了25万卢布(约合5万人民币)的嫁妆,而他一天的收入只有125卢布(约22元)。更可悲的是,他还有两个小女儿未来也要面临出嫁的问题。
以上是低种姓嫁给高种姓的情况,而基于男尊女卑的现实,同种姓之间的男女婚姻也是如此。即女性嫁妆要多于男性所提供的彩礼。但女方提供高额嫁妆的情况是男方的确十分优秀。新郎的个人条件便成为索取高额嫁妆的关键,优秀表现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公务员或医生等等的光鲜职业。
为此,印度人还专门研发了一款嫁妆APP供男性查阅,他们可以在其中输入自己的学历、职业、工资等信息,就能得出一个嫁妆预价,此时就可以要求自己的未婚妻支付。而这样的“明码标价”实际上也是政府所默许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
近年来的印度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男女间嫁妆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印度多种产业的繁荣,比如珠宝首饰、高档服装、现代轿车、家用电器行业等等。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普通家庭为了凑足高额嫁妆,竟然催生了独特的“一月新娘”现象。原来,很多受困于嫁妆而走投无路的女方家庭,为了攒足嫁妆,选择将女儿投入新兴的性旅游业——“一月新娘”,即让女儿全程陪伴国外而来的土豪游客,包括发生性关系,而游客所呆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所以便以此命名。
而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可以获得大量回报,但导致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未来的婚姻更加悲惨,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毁掉了一个女孩的社会形象。结婚后一旦被丈夫得知,大概率会被虐待甚至抛弃。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每月都有上百起因“一月新娘”所导致的家暴事件发生。
此外,部分有经济基础的女方父母为了减轻压力,也逐渐将“提前预售”、“期货”等营销策略引入嫁妆市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为了提前找到合适的女婿并尽量在未来减少嫁妆支出,女方父母会在男孩15-18岁之时就与其建立联系,比如出资赞助其读大学,或者负担其出国留学费用,以“预购”准女婿。
那么,男方未来变卦怎么办呢?女方父母会要求男孩在被资助前与其女儿公开举行订婚仪式,如男孩顾及颜面不愿举行的话,则会要求提前进行结婚登记。为了进一步捆绑男孩,还会要求准新郎被资助之后,与自己的女儿举行正式的宗教婚礼。
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还是很有效果的。根据2019年印度新德里婚姻管理局数据显示,城市中一半的女方父母都会选择这种方式。当然,男孩也从中获得了免费读书和出国的机会。在正式结婚时,男方索要的彩礼也会大大减少。
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其中完全没有平等地位,而嫁妆也成为各种女性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如果任其发展,印度社会也就愈加混乱、保守和落后。印度独特的嫁妆文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婚姻已经不再是神圣的宗教事务,也难以成为联结夫妻间关系的情感纽带,而成为一种利益交换鲜明的商品市场。无嫁妆不婚姻,嫁妆不够也无法成婚以及保障婚后幸福。这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女性的悲哀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首先,高额嫁妆引发针对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虐杀女婴、选择性堕胎、抛弃女幼童等现象的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婚嫁忧虑所导致的。
2020年6月,农村地区虐杀女婴的现象就出现230多起。而嫁妆也刺激了重婚案的发生,一夫多妻制现象也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西孟加拉邦的一名婆罗门种姓男子,竟然娶了20多位妻子,其目的就在于获取更多的嫁妆。
而在婚后,男子伙同家人索要嫁妆未果,便对妻子实施暴力伤害,已经成为印度整个社会的普遍情节。很多女性反抗无效、投诉无门之后,便只能选择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一生。在印度大街上,女性还时常遭到男性的骚扰,甚至在公交车上遭到强奸。学校的女学生都成为被威胁的对象。
其次,使得早婚现象愈加严重和难以控制。生男意味着致富,生女则代表着贫困。据官方资料的统计,90%的印度穷人的贷款都来自于女儿的嫁妆。这导致愁嫁的父母都倾向于“嫁女越早越好”,许多刚过十岁的女孩子就被父母抛给了成年男子。这掐断了她们受教育、就业、赢得社会尊严、走向独立之路的所有机会。
最后,嫁妆还助长了拜物主义、消费主义的泛滥。民众一边痛感嫁妆之弊,另一边又为子女大操大办,将有能力支付嫁妆看作荣耀和尊严。奢侈消费和拜金风气在印度社会广泛流行。更严重的是,有些父母为了获得足够嫁妆,铤而走险去从事诈骗、毒品走私等犯罪行为,这无疑加剧了印度社会的混乱和治理困境。
总的来看,和中国相比,印度完全是个颠倒的世界。男方收取高额嫁妆的所谓“合理之处”,虽然是由于婚后的印度女性大都不工作、男方需要养女人一辈子,但这无法掩盖女性所遭到的歧视和剥削。即便是拿出高昂嫁妆,
新娘们也难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