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建筑央企都在布局哪些新业务?

乐活   2024-09-24 17:54   北京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已经步入后城镇化时代。建筑业发展放缓,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种种挑战,八大建筑央企在稳固发展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拓展新赛道,打造增长的第二曲线。盘点八大建筑央企的布局,基本围绕着节能环保、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性产业,绿色化、数字化、产业化这三个关键词是共同特征。


一、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立足主责主业发展优势,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敏锐捕捉衍生业态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发展新动能。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全面推进碳达峰“个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1万个绿色低碳工地,深入实施“中建136工程”,加快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2023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打造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绿色低碳


中国建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双碳”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绿色建造发展模式,推动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发展,引领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立项2023年度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科技研发课题,从“新型零能耗建筑建造技术”“新型光储一体化建筑部品”和“既有公共建筑零碳改造技术”等七个方向,进一步对节能减碳工程技术进行攻关,逐步研发系列超低能耗、零碳建筑技术体系与创新产品。发布“中国建筑碳达峰碳中和先进科技成果”117项,涵盖经行业专家评价达到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固废利用、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节能、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一室、两制、多中心”模式独立运行,致力打造建筑业“人机协同”新型建造国家队。


中国建筑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了我国严寒地区第一个落地的大规模近零能耗住宅建筑项目――中海河山大观项目,项目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采暖节能率达到92%,填补了严寒气候区大规模近零能耗建筑实践应用的空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是中美能源合作课题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使用近40项低碳节能技术,整体实现近零能耗,局部实现零能耗。投资建设的上海嘉定未来城市项目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建设标准为全域低碳社区、局部近零碳社区,荣获中国住建部-瑞士合作开发署中瑞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称号,并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零碳建筑标准研编与技术集成示范研究”。


数字建造


中国建筑坚持以数字化赋能转型发展,全力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集成与创新,研发BIM图形、数字平台等自主软件,实现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工厂MES系统、智慧工地平台规模化赋能升级。报告期内,自主研发“5G远程控制塔吊”技术,在上海、江苏等工程中推广使用,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数字化管理水平。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跨座式智能焊接机器人、永磁轨道式智能焊接机器人、桥梁钢筋网片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装配推广应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二、中国中铁


中国中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速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首台大倾角下坡掘进矿用TBM、首台悬臂智慧造桥机、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等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着力提升在全球、国内、行业的首位度,做强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业务;做优特色地产、资产经营两大重点业务;做专资源利用、金融物贸两大支持业务;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高端装备


中国中铁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球领先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领先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


道岔产品方面,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施工机械方面,提供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配式建筑方面,中国中铁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


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国中铁持续提升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在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和新型科技环保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隧道掘进机海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2,中大直径盾构机在欧洲高端市场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2023年中国中铁装备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688.2亿元,同比增长8.9%


新兴领域


新兴业务包含“第二曲线”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未来产业),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培育板块。2023年,印发《中国中铁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曲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30·60”双碳目标、“两重一新”等国家战略,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兴领域,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引领商业模式,集中力量在新兴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战新产业方面,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及未来空间四大领域,加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力度;强化新材料及战新相关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延伸主业优势,做专做大新能源等战新产业的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务。


2023年,中国中铁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3826.7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水利水电新签合同额694.9亿元,同比下降29.5%;生态环保新签合同额972.6亿元,同比增长20.7%;清洁能源板块新签合同额978.8亿元,同比增长123.3%。


三、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相关多元是中国铁建发展的着力点。中国铁建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持续健全完善“两新”重点业务和重点扶持单位“两个清单”,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塑造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高端装备


中国铁建工业制造板块聚焦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和新能源装备等方向,下属铁建重工(688425.SH)系全球定制化高端工程装备引领者之一。中国铁建研发实力强劲,成功研制直径8.61米全球最大全过程完全国产化盾构机主轴承、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等高端装备,“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入选“2023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2023年中国铁建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417.5亿元,同比增长12%,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


投资运营


中国铁建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港口码头、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2023年,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并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2023年中国铁建投资运营新签合同额5705.8亿元,同比减少24%,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7%。


绿色环保


中国铁建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涉水、涉林环境治理的同时,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植树造林、防灾减灾等细分业务,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中国铁建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2023年绿色环保新签合同额为2559.5亿元,同比增长34%,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


四、中国交建


中国交建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海外业务稳步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加力,“三新”业务取得进展,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新产业领域和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顶层设计,发起设立专精特新科创基金,通过基金外延式的投资推动中国交建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国交建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成功中标宁夏牛首山二期等抽蓄项目,山东垦利等海上光伏项目;承担15项国资委未来产业重点技术任务。完善绿色低碳顶层设计和支撑体系,认定绿色低碳中心,遴选10个典型示范项目和10项关键技术成果并推广应用,三个国际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一带一路”案例,打造行业绿色低碳品牌起势见效。


海上风电


中国交建具备显著技术及装备优势,目前在海上风电安装环节已占据近50%市场份额,优势地位明显。2023年聚焦“30·60”双碳目标,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赋能,持续打造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品牌,实现新签合同额125亿元,在秦皇岛、营口、汕头、防城港等地落地海上风电安装运维项目,拥有多项全国领先的海上施工及运维技术。


新签河北建投秦皇岛和唐山200MW海上风电项目、汕头勒门海上风电场项目风机基础及风机安装工程等。30000m3舱容耙吸船加快建造,国内首批专用海上风电运维母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疏浚核心部件和软件平台国产化替代取得阶段性成果。


疏浚业务


中国交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疏浚企业。2023年,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项目经营,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91.9亿元,同比增长11.8%。落地了平陆运河航道工程、福建罗源牛坑湾港口及加工物流区填海工程、重庆藻渡水库等多项重大项目中标,在湖库清淤、内河航道、水利工程等转型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大生态环保、水资源增量市场发声发力,推进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天津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丽水市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具有全局带动性、目标导向性的重点项目落地。


五、中国电建


中国电建以“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全球卓越品牌”为愿景,以“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为使命,以“立足大基建,聚焦‘水、能、城、数’,集成‘投建营’,推进全球化”为战略方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致力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电建加快推进能源电力、水资源与环境、城市与基础设施、工程数字化四大产业联动,推动“水能城”与数字化融合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化转型


中国电建深度布局智能建造,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关键期,以数字化、智能化和实用化为目标,聚焦市场、项目、协同三大核心,推动数据纵向贯通和业务横向集成,在管理数字化、业务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水、能、城”领域业务形态加速升级换代。推进“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运营”,自主开发的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矿山、智慧城市、数字抽蓄等数字化成果在数百个工程建设中应用,大幅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建造成本、提升建设品质,引领建筑行业迭代发展,被推选为中央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中央企业BIM软件创新联合体。在“国资监管数智化提升专项行动”第一阶段验收评估中获评“优秀”。“基于人工智能的河湖水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平台”,作为环保领域唯一成果获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数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中施企协工程建设科学技术特等奖。


2023年,中国电建以价值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不断深化“水、能、城”业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布局数字经济,纯数字化新签合同总额99亿元,全年带动新增市场项目合同额超400亿元,数字化产业实现新增长。


绿色砂石


绿色砂石产业成为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优质解决方法,砂石市场潜力大。针对建筑行业市场格局变化,中国电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发挥专业优势,加快打造绿色砂石全产业链,塑造供应链,持续扩大中国电建绿色砂石品牌影响力。


2023年,中国电建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不断顺应市场变化,深入实施国际业务高质量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国际业务量质齐升。“水、能、城、矿”海外核心主业更趋均衡。水资源、矿业业务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新签矿业项目约361.3亿元,同比增长20.6%,占海外新签合同总额的16.8%。截至2023年,中国电建绿色砂石资源储备量89.3亿吨,设计产能达5.1亿吨/年,投运产能达1.3亿吨/年。2023年度销量约为9000万吨,营业收入为46.3亿元。


六、中国能建

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排头兵,坚决践行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以具有能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重点、以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为核心支点、以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为核心路径的清晰“战略地图”。依托中国能建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独特优势,重点聚焦新能源、储能、氢能、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绿色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积极打造原创高地,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支撑点”精准发力,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产业化应用。


投资运营


中国能建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了在新能源投资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板块,2023年,获取新能源投资指标2009.7万千瓦,新增并网风光新能源控股装机容量474.9万千瓦,大力推进抽水蓄能业务发展,连获辽宁本溪太子河、甘肃白银平川等12个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投资开发权,总装机容量1590万千瓦。截至2023年末,新能源累计并网951.1万千瓦,其中:风电274.2万千瓦、太阳能667万千瓦,新型储能10万千瓦。


新型储能


中国能建加大储能业务布局。2023年获取新型储能、氢能项目50余个,总装机规模超过550万千瓦,签约“十四五”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超过1600万千瓦,甘肃平川抽水蓄能项目从勘测设计到核准开工创造行业最快速度。在储能领域,打通压缩空气储能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两条关键技术路线,形成具有中国能建特色的“30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研投建营”一体化实施湖北应城300兆瓦天然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甘肃酒泉300MW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引领储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氢能领域,聚焦绿电制绿氢、绿氢制绿氨、海水淡化等氢能核心领域,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2023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291.7亿元,同比增长26.1%,占比达41.2%。


七、中国中冶


中国中冶提出“做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先锋队,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持续优化“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业务体系,将科技创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等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努力构建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生态环保


中国中冶紧盯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利时机,构建了包括规划咨询、研发设计、投资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环保全产业链,业务范围涵盖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垃圾焚烧、清洁能源、土壤治理、矿山修复、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等诸多领域。


成功签约青州市东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BOT项目、西安市昆明池环北池生态治理工程EPC总承包合同、西安市泾河新城光伏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配套废水处理设施EPC工程合同、咸阳市泾河新城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EPC工程合同。2023年,生态环保与运营业务营业收入134.9亿元,占特色业务收入总额比重为42.2%。


新型材料


中国中冶将多晶硅等新能源材料生产作为重点培育和布局的战略新兴业务之一。下属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硅高科”)实施的电子信息材料转型升级项目,是填补国内高端硅基材料空白的“进口替代”项目。该项目技术来源于中硅高科承担的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专项等成果,多项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展前景广阔。中国中冶依托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项目,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


2023年,中硅高科累计生产多晶硅2872吨,销售2589吨,生产和销售硅基材料新产品14142吨,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其中新产品销售额2.3亿元),实现净利润2.2亿元。截至2023年末,项目二期第一批9种产品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一季度全部竣工投产。


八、中国化学


中国化学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围绕“9+6”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工作方案,布局7大战新产业,构建了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双碳”技术研发应用,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盐吉兰电石炉升级改造、美锦六枝煤焦氢等传统领域能效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新型材料


中国化学于2011年起布局新材料实业板块,2014年投产首个实业项目天辰耀隆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2023年天辰齐翔、华陆新材、东华天业等新投运实业项目积累运行数据和生产经验,不断优化运行,逐步提升生产运行负荷,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中国化学天辰泉州6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双氧水浓缩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的50%浓度双氧水产品。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等项目顺利实现机械中交,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运行。2023年,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新签合同额65.1亿元,同比增长5.6%,占比2.0%。根据中国化学“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末新材料实业板块收入占比将达15%,有望为中国化学利润贡献新增长极。

绿筑网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