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溧水“零碳小屋”——“会发电的”游客中心

乐活   2024-11-12 11:32   北京  

消息来源:绿色城乡建设


2023年9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展“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以下简称行动),提出“2023-2025年组织不少于1万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乡村建设,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省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相关单位等积极响应,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饱含热情,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挥洒汗水、热情服务、辛勤奉献。一年来,累计4000多人次参与行动,830多个服务项目落地实施,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81个县(市、区)、460个乡镇(街道)、2000多个村,为全省农房改善、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专业与需求的高度契合,共同绘就了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崭新画卷。滴水成涓,行稳致远,让我们走近“一个人”,走进“一间房”,走入“一个村”,讲述这一年发生的“乡建故事”。

溧水区傅家边山凹村村口的那栋老房子刚完成改造。一群年轻人带着村里的老师傅们如火如荼地干了小半年,落成后的房子粉墙黛瓦,看上去和村里其他民居没什么区别。

“这群年轻人忙了这么久,最后建成的房子还没村子里那些二层小楼气派。”
村民们还没意识到这栋一层小楼的特别之处,村子里的游客倒是一茬一茬来得更多了——大多数人都会先去村口那座不起眼的小瓦房打个卡,逛一逛。

原来,这座小瓦房正是刚刚完成改造的零能耗小屋,也是南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破冰”之作。来自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打造出一座能发电、会呼吸的房子:屋顶那层黑黢黢的瓦片,其实是更新迭代后的新型太阳能光伏瓦;小屋一侧的花墙就是垂直绿化,增加美观度的同时还能隔热保温,吸附部分二氧化碳;屋子另一边的动感单车可不是仅放在那当摆设的,车轮滚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蓄电设备中,提供给小屋里的科普电子屏和其他设备使用;屋子里的空调系统和吊扇也经过精心设计,在确保小屋通风舒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下视频来源于绿色城乡建设      


这栋小屋每年耗电近5500度,却没有外接任何电源,正是得益于屋顶的光伏产能设备。经测算,小屋每年可发电约18000度,完全覆盖建筑用能,多余电量则可灵活调配,满足周边其他房屋需求。
此外,小屋接待区的电子大屏上,按国际标准显示了周边PM2.5、PM10、CO2、甲醛、氧气等各项空气指标参数,承担起绿色建筑科普教育的重任,也成为了村子里名副其实的“门面担当”。
山凹村村民王先生:“这个游客中心是我见过的最绿色、最环保的,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游客服务,还能学到各种节能知识。”


山凹村村民黄女士:“‘零碳小屋’改造的非常漂亮,既能发电、还能节约用电,不但电费交的少了,用不完的还可以上网卖电,特别好。‘零碳小屋’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旅游打卡的网红点。”

以下视频来源于绿色城乡建设  

项目名称:溧水区傅家边山凹村游客中心零碳改造项目

服务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团队:卞维锋、张赟等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张赟:“我们按照‘微改造’的设计思路,采用空间有机更新、建筑能效提升、建筑产能增强、碳汇能力提升等四大类技术路径,通过增设外墙保温、垂直绿化,更换节能门窗,给农房穿上了‘新衣服’,通过更换光伏瓦,为农房增添了‘新能源’,在江苏农村地区率先探索了农房零碳改造的实施路径。同时,在室内安装了可视化实时监测系统,方便村里实时查看光伏发电、室内空气质量等情况,让绿色低碳技术可感可知。”

绿筑网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