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飞扬、健康养生的皇甫谧针灸术,唱腔婉转、音乐清新的灵台灯盏头戏,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灵台古法蓝染,“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旺”令人垂涎的灵台手工面……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灵台大地生根发芽,孕育出了光彩照人的非遗之“花”,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灵台大地上,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灵台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在皇甫谧中医院,皇甫谧针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霞正在给患者做康复针灸治疗。如何守住初心,让皇甫谧针灸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王玉霞用实际行动解开了这一难题。她躬耕医圃20年,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皇甫谧针灸术惠及于民、薪火相传。1700多年来,灵台人民仍在为继承、发掘、弘扬皇甫谧针灸术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县属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均开设了针灸科室,在200多个村卫生室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针灸进行治疗。对于灵台这座小城的市民来说,无论多好的美食都抵不过一碗地道的手工面,而说起手工面,黄亚兰的“口福来”手工面,则是其中的翘楚。今年55岁的黄亚兰是甘肃省非遗工坊灵台县灵泰口福来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16年来,她不断致力于推广和传承灵台手工面、挖掘地方传统名优小吃,用一碗手工面擀出了精彩人生。她不但把灵台手工面做成了产业,还积极搜集整理灵台手工面的相关资料,投资拍摄手工面宣传片,申报手工面“非遗工坊”项目,使灵台的地方名优小吃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全国。在灵台大地上,还有一名非遗古法蓝染的传承人李梅,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她的热情、智慧和坚韧,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全球瞩目的博览会,还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集上,李梅的蓝染与堆贴画作品总是以其别具一格的工艺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与一致好评。这些产品像一张张灵动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着灵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近年来,灵台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努力完善工作措施,不断增强工作活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已成功申报“非遗”保护项目153项,其中,皇甫谧针灸、灵台灯盏头戏、灵台唢呐、灵台木偶戏、灵台皮影戏5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保护项目,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灵台手工面制作技艺、灵台古法蓝染、灵台武社火、灵台剪纸等50个项目被列为市级保护项目,有市级传承人67人;灵台香包制作技艺、灵台黄酒酿造技艺等98个项目被列为县级保护项目,有县级传承人106名。“灵台县坚持政府和民间齐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对皇甫谧针灸、灵台灯盏头戏、灵台木偶戏、灵台皮影戏、灵台唢呐、灵台手工面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保护、挖掘、传承和创新,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成为展示灵台活态非遗、延续文化血脉最生动最响亮的名片,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灵台县文化中心主任冯永乐说。(灵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喜灵)来源:新灵台客户端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审核:杨彦东 王小涛
法律顾问:甘肃陇升律师事务所 13830341604
投稿邮箱 ltxrmtzx_bf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