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全球!几秒完成化学反应,每天筛选上万反应,实验室里,拥有“超级大脑”的机器人在工作

学术   2024-10-25 18:16   浙江  


一个有机合成人员一天可以完成多少个化学合成反应?在大多数有机合成实验室中,一个熟练的有机合成人员每天通常完成的反应不超过10个。

猜测、尝试、纠错,再猜测、再尝试……一直以来,有机合成的优化和筛选都需要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有机合成反应也非常耗时,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

近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方群、潘建章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之江实验室相关研究团队合作研发了一款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的化学合成、表征和筛选系统,可完成秒级的超快速光催化反应和每天高达10000个反应的超大规模筛选,真正实现让“机器人”装上“超级大脑”代替人工高效率开展化学实验。



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以Roboticized AI-assisted microfluidic 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and screening up to 10,000 reactions per day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

够多:每日高达10000个反应


传统有机合成反应是劳动密集型实验方式,反应的优化和筛选费时费力。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流动化学技术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有机合成和筛选系统逐渐涌现。然而,目前这类系统的合成及筛选通量仍难以满足AI技术应用的需求


研究团队研发的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的化学合成、表征和筛选系统充分结合了微流控技术、液芯波导(LCW)技术、在线光谱检测技术、AI技术以及科创中心自动化iChemFoundry平台优势,能够完成秒级的超快速光催化反应高达10000个反应/天的超高通量反应条件筛选,已成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有机合成反应筛选通量。


自动化超高通量光催化合成和筛选系统的流路和组成

2

够快:首创微流控液芯波导微反应器技术


在科创中心iChemFoundry平台,多个功能岛沿着运行轨道有序布局,可实现从反应物制备、前处理、化学合成反应、后处理、表征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自动化化学合成和表征操作。本次成果,就源于其中的光催化合成岛

研究团队依托微流控LCW技术,设计并构建了新型光催化微反应器,将高强度激光以LCW光照方式引入微反应器通道,借助超高的光强、均匀的光照、稳定的反应器温度控制和微流控尺度效应,使得反应底物仅在通道中停留3.3秒即可完全转化,足足将反应时间缩短了4300倍,已成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快光催化反应速度。此外,采用自动化换样系统和AI辅助的非稳态实验模式,系统最高反应筛选通量达到10000个条件/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动合成筛选系统的最高通量仅为1500个反应/天。


就这样,通过与iChemFoundry平台的反应物制备功能岛联用,系统可以按需配制反应物和光催化剂母液,并通过中央轨道式机器人将其转移到光催化合成岛,在数秒内完成反应物混合物的自动制备、更换、引入、超快速光催化反应、反应产物的在线UV-Vis吸收光谱检测以及不同反应条件的筛选,无需任何人工操作和干预


光催化[2+2]环加成的高通量条件筛选

3

够强:高底物浓度与高产率并存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批式光催化系统中,如何在提高底物浓度的同时确保高产率一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2000个大规模条件筛选的实验结果(如图),发现该系统能大幅提高底物浓度至2.0M,几近底物的溶解极限,这相当于传统批式反应器结果的200倍


在进一步分析中,团队还发现,高底物浓度下的高产率源于光催化微反应器的高光强和快速传质效应,这一突破性成果对于光催化环加成反应的放大化及相关药物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光催化[2+2]环加成反应的12,000种条件筛选结果

4

够未来:探寻广阔未知的化学空间


12000个高质量实验数据,能用来做什么?如果给到人工智能专家,或许能打开一个新世界。


研究团队基于系统所获得的12000个高质量大数据,进一步尝试了AI辅助的跨底物与跨光催化剂预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人工智能预测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人工智能可以赋予人类更为精准的“化学直觉”,为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技术指导化学合成的可能性提供新的策略,让更多未知的化学空间可以得到关注。



一直以来,合成化学过程中的变数太多确实给高通量制备、反应、表征和条件筛选增加了难度,而本项成果做到了以极低的时间和试剂消耗,自动化地产生海量高质量数据,进一步促进AI技术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这就像“机器人”装上“超级大脑”,让自动化科学装置和人工智能设备成为科技创新工作最亲密的“战友”


那么,这项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强大集成系统是如何诞生的?事实上,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眼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逐步清晰——数据智能驱动的精准化学,这成为社会、环境、经济以及化学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方群教授看来,尽管团队多年深耕微流控技术,但精准化学时代的到来是团队集成这些优势科研体系真正的“天时”。
“所有实验全部依托我们自研、自组装的仪器设备开展,这是本项研究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方群教授说。而这,最终源于科创中心有组织科研模式带来的“地利”及“人和”。

“我们的研发团队中,有从事微流控装置和化学研究的博士生,有聚焦微流控技术、有机化学合成方向的博士后,也有开展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的研究生,更有设计、组装、搭建了整个iChemFoundry平台的总架构师和工程师团队,我们可以做到高效调动所有研发力量,让高水平科学仪器赋能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方群教授说,“如果不是在科创中心这样的新型创新体制之下,是很难实现的。”

接下来,研究团队还计划结合iChemFoundry平台的丰富功能,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范围,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光催化反应和有机合成反应,同时也将进一步开拓该技术在光解水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大规模降低光解水技术成本,开拓产业化应用路径。

HIC-ZJU

*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卢佳敏、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博士后王慧峰、郭启航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方群教授、陆展教授、潘建章副研究员和之江实验室陈广勇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同时获得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iChemFoundry平台合作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204-6


文字:孔晓睿 方群团队

本文编辑:孔晓睿

审核:潘怡蒙

往期推荐





浙江省副省长柯吉欣调研科创中心

 在量子芯片上创造和控制“薛定谔的猫”

隔膜改性,创造下一代电池

点“在看”,送我一朵小黄花呀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官方公众号。浙大杭州科创中心是由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板块的交叉汇聚和跨界融合,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