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活着没意义,你可能不是抑郁,而是......

健康   健康   2025-02-05 18:02   浙江  


作者:向南生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你上一次发自内心地笑是什么时候?


前几天,我在知乎刷到一个提问:


“有房有车有存款,生活没有目标,过得浑浑噩噩怎么办?”


题主三十岁,婚姻幸福,生活在三线小城市。


家里三套房,还有100万存款。


但她却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欲望,不知道该怎么办。


来源:pexels

乍一看,可能你会觉得,这是炫耀还是矫情?


其实,这种“生活没有任何欲望”的感觉,如今很普遍。


身边不少人以前喜欢出门玩的朋友,现在都不愿意出门。


休息就是一个人在家呆着,在沙发上一躺就是一天。 


说不上开心,也说不上不开心,就是麻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感麻木。


01

情感麻木
或许因为心无力


正常来说,快乐是人的本能。


但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难快乐了呢?


心理咨询师林音在《走出心无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心无力”。


就是一个人可能平时看上去好好的,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内心深处,他其实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动力。


来源:pexels

当TA望向内心深处,TA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何活着。


没有自我,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像“行尸走肉”一 样,只剩一个躯壳。


这种内心没有意义的无力感,林音把它定义为:心无力。


心无力是一种焦虑、空虚与疲乏的心理困境。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累。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没遇到挫折,却依然会突然间充满倦怠感。

遇到事情能拖就拖,认为生命毫无意义,找不到丝毫的自我价值。


来源:pexels


她在书中和一个叫落岩的男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谈。


落岩曾是一个高级研发工程师,在业内也小有名气。


在漫长的几年时间里,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甚至不知道每天为了什么起床。


就像心里有个洞一样,丢什么东西进去,都没有任何回应。


有一次,连轴几天工作之后后,他有种灵魂脱离了身体的感觉。


他问自己:


“你现在做的这些,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幸福,那你现在幸福了吗?


好像也没有。” 


来源:pexels


就像一座房子,如果没有顶梁柱,都不需要猛烈的风吹雨打,就会轰然坍塌。


当你的心没有核心的价值支撑,也就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徐凯文老师也提到,在咨询室中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深入探索就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


把追求成就当成了一种“瘾”。


上学时要考第一,长大后,要赚钱,被人看得起……


他们的生命里程碑,被一个个目标充斥着。


像机器一样僵化地运行。


来源:pexels

怎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


在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新闻,我看到了端倪。

济南曾有一位妈妈,大冬天带着5岁的儿子去考场感受考研的氛围。


理由是,孩子还有16年左右就要考研了,她说,5840天后,她会陪孩子过来考试。


而小男孩则宣布,他以后想上清华大学。


他才5岁,就被设定了16年后的人生目标。


还有那个写了56本小说,整整30多万字的初一女孩。


只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就被爸爸当面把她的小说全撕掉。


因为在爸爸看来,写小说是“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事”。


在这种教育观下,一切“无用”的,都可以阉割掉。


人的本性是被压制的。


自然,他们就没办法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自我肯定。


来源:pexels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认为,人的自我分为“真自我”与“假自我”。


真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

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总是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顺从着别人的感受转。


他为别人而活。


真实自我被隐藏,“活着”的体验就被剥夺了。


“当他们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02

走出心无力
核心是成为自己


《走出心无力》里,落岩30岁后,突然做了一件很叛逆的事。


他毅然辞掉工作,把攒了十多年积蓄的一半给父母。


然后拿着另一半钱,背着一部相机,“消失”了。


他为何如此决绝?


来源:pexels

真正让他觉醒的是,有一天他在小区散步。


走着走着,他无意中发现有一条小径,通向一个小花园。


他在这个小区生活了七年,竟然从没注意到有这么一个地方。


也没有认真观察过小区的设施摆设,花草树木,更别说认识身边的邻居了。


辞职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节奏。


我决定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

我决定赚的钱用在哪里,不一定非得买车买房……


这一切的心理源动力,是“我决定”。


而不是迎合父母的期待,外界的标准。


这正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人“自性化”的过程。


“自性化”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


它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整而独立,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依照自己的本性而活。


来源:pexels
03

我们需要
沉思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


我发现,有段时间我看手机屏幕时间,每天都超过8小时。


可以说除了睡觉和工作,其他时间全部被手机占据了。


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地刷,影视剧两倍速观看,甚至沉迷于影视剧解说,几分钟刷完一部经典剧……


当我注意到这些的时候,我也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了。


看书没看两页,就打开手机;看电影的时候,同时打开社交软件,哪怕并没有人找我……


林音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奴役,最终会导致内心层面的空虚


因为这些“速食视频”,不需要动脑。


而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基于算法的精准推荐。


来源:pexels

长此以往,你就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同质化内容,视野变得狭窄和固化。


大脑被精神垃圾堆满。


最可怕的是,这种短暂刺激获得的快感,也会提高你的快感阈值。


慢慢你会发现,视频越刷越无聊,特别疲累空虚,再也提不起兴趣。


于是你只能不断寻找更强烈的刺激,精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尼采说,人之所以精神匮乏,是因为“没有能力抵挡刺激的作用”,无法抵抗那些蜂拥而至、不由自主的冲动刺激。


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沉思的生活”。


“这是一种深度的注意力。


在沉思状态中,人能够脱离外界的干扰,将自己沉浸于某种真实的事物之中。”


来源:pexels
04

找到心中
所爱,投入地活着


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叫做“心流”。


“心流”发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你会完全沉浸在你做的事情当中。


你会感到非常宁静,有一种平静的喜悦感。


米哈里认为,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阅读、从事热爱的工作等等。


来源:pexels

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那一定是: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知道怎么做,最后全力以赴」。


回到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个,就是控制刷手机的时间,减少无用信息消耗。


第二个,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儿,比如爬山,比如打球,比如攀岩等等,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


因为有挑战,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身心都会投入。

来源:pexels

此外,我们对外在事物的兴趣,是在对人的兴趣之上,慢慢衍生出来的。

所以,要努力去扩大自己的世界,遇到正性积极的朋友和人,去和他们产生链接。

修正性的情感体验是心灵的疗愈圣药。

它可以置换掉人内心的空虚感,让人重新生长出蓬勃向上的欲望。

如果你仍然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或许可以先从比较安全的关系开始。

比如说,每周一次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通过与咨询师建立安全的情感体验,将对人的兴趣逐渐外化。

让一个角落的温暖蔓延到生活中,慢慢找回能量。

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顾问微信。

我们会为您解答困惑,并为您匹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丧失了欲望并不可怕。

只要让一点点光从缝隙里透进来,你便会重新开始生长、绽放。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壹点灵心理
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提供在线/门店咨询,已入驻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累计向4500万名用户提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婚姻情感咨询、心理倾诉、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