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味道】检心守护非遗瑰宝 ——西乡清真牛肉干的传承新篇

政务   2025-02-04 17:30   陕西  











秦巴腹地,旖旎茶乡,史记昭昭,古韵悠长,美丽西乡,物华天宝。

这里有匠心凝聚、巧夺天工的西乡石雕,灵巧多变、经纬交织的大河竹编制作技艺,韵味悠长、香飘四海的汉中绿茶手工制作技艺,古法秘制、细腻醇香的西乡松花蛋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7项省级、9项市级、6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彰显着秦巴儿女卓越的艺术风华和悠久的人文智慧。











瑰宝凝香,“西乡三宝”之一的西乡清真牛肉干,舌尖上的省级非遗传奇,慢工细作,穿越百年的香醇秘语,是西乡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西乡人民心中难忘的独特记忆和抹不去的乡愁,承载着无数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探寻西乡牛肉干的传承之旅与古法匠心

牛肉干是西乡县的特产,它始于明末,盛于清代。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乡,以牛肉为主要肉类食品的饮食习惯和清真食品文化也一并融入了西乡。西乡牛肉干是回族群众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伊斯兰教、清真饮食文化和回民变迁的发展史。

据《西乡县志》“大事记”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年)夏,西关回民“宰把子”(屠夫)马建元因苦于当天的鲜牛肉出售不完,便用食盐加调料煮熟(今称酱牛肉)。后又发现若将生牛肉切成条状,加盐用火烘干储存,用时再煮,此法即为西乡牛肉干加工工艺的雏形,以此法加工的牛肉干能存放较长时间,食用、携带方便。随后各家效仿,改进制作方法,从而形成了选用西乡县西镇牛的腱子肉为原料,经腌、烤、熏、烘、煮等16道工序制作,历经后人不断改进,使西乡牛肉干享誉遐迩。

西乡牛肉干,更趋于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制作工艺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不是现代化生产技术所能替代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民族民间饮食文化的延续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已培育品牌10个,申请专利12项,年产值2亿元以上,带动回汉群众就业3000余人,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2009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检察之力守护非遗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我们宝贵的共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法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西乡县人民检察院以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开展为契机,通过内部融合履职、一体履职,强化政治引领,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四大检察”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不断提升办案质效,织密非遗保护的检察防线;强化外部联动协作,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倾听民间老手艺人的心声,做好“知情人”,通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共商非遗传承发展新思路,同推进、同尽责,当好“守护者”,凝聚非遗保护合力,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品牌传承、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等方面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保护非遗文化,就是守护民族根脉。下一步,西乡县人民检察院将以笃行之姿,让高质效检察履职成为非遗保护的坚实后盾,让非遗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传承不息,为西乡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断增添绚烂华章。




来源 | 西乡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 | 马玉娜

校对 | 朱洪波

审核 | 房巍


汉中检察
信息发布,检务公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