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云阳,与食相系的是“云阳面”这张响亮的名片。云阳人爱吃面,懂做面,擅长做面,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演绎了人勤春早,不辞辛劳的动人故事,更成就了享誉全国的面工劳务品牌和面条加工产业链。一碗面,之于云阳人,不仅是舌尖上的家乡情怀,更是厚植于民间的文化基因。本期《蹲点观察》,一起走进街头巷尾,在各具特色的小面馆中探寻云阳人的一“面”之缘。
“课桌包面” 烟火里的城市温情
“老板,煮二两包面,多放点辣椒!”
“要得!”
......
深冬的凌晨,寒意袭人,在云江大道实验小学旁的这家小面摊,却已是人来人往,暖意融融。赶早的市民,上学的孩童,各路食客齐聚于此,用一碗热腾腾、辣乎乎的红汤包面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这家‘课桌包面’,我们家每周要来吃两三次,一家人都喜欢吃它又麻又辣的味儿,分量也足,在这儿吃了好多年了。”食客向女士是这家店的常客。
被客人赞不绝口的这碗“课桌包面”,讲求面皮儿小巧薄透,馅儿量适中,经由大火烹煮两至三分钟,同时备好上乘花椒面、油炸辣子等佐料调制的鲜亮汤汁,待晶莹剔透的出水包面与之充分融合,入口即享麻辣鲜香,惊艳了无数食客的味蕾,称得上云阳包面的民间“代表作”。
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烧水、包包面、开摊迎客......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和繁琐中,年过半百的程可英、刘国彬夫妻俩用了二十年时间诚心经营着这份老味道。“刚开店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大的十岁,小的才四岁,刚搬到新县城买了房子,也没得收入,就想到来卖包面,云阳人都爱吃,那时没钱租门市,店名都没有。”回忆起曾经生活的困顿,程大姐记忆犹新。
就这样,在简陋的居民楼巷口,一个没有名字的小面摊支起了一家四口全部的生活希望。程可英说,包面手艺来自曾在老县城经营包面多年的姐姐,虽说有经验和技术打底,但由于没有正规门店,一开始的生意并不理想,有时候一整个上午食客都廖廖无几。“我就想着心态要平和,有不有生意都要守,把味道做好,总会吸引回头客。”程大姐说,做餐饮生意除了好心态,更要讲求真材实料和货真价实,她家的包面其实没有秘方和“狠活儿”,只是坚持从面皮、肉馅儿到每种调料都用材好,比例恰到好处,秉承云阳包面的传统,做成顾客口中“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最是令人牵肠挂肚。寒来暑往、起早贪黑的坚守也终于换来食客的口碑。一来二往,不少食客都成了夫妻俩的老朋友。“有的客人从开业起就在这儿吃,还有的客人看见我们早上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来搭把手,他们人都很好。”在这家面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有趣景象——食客们主动帮忙包包面、擦桌子。
有一次,一位食客朋友送来一批学校换新废弃的旧课桌,在这儿变废为宝成为小餐桌,从此面摊也在大家口中拥有了生动的名字——“课桌包面”。这个名字越叫越响,包面也“香飘”远方。每年春节,“课桌包面”都人气火爆,返乡人、外地游人,纷纷慕名而来,还有人打生包到千里之外。
时光荏苒,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艰辛操劳,总算到了能享清福的阶段,可聊到打算何时退休时,萦绕在夫妻俩心头的却满是不舍:“最大的收获就是有这么多老顾客,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做,希望我们云阳包面得到更多人认可。”
羊杂面 古镇滋养下的历久弥香
一碗包面,一个平凡人家的酸甜苦辣,于人间烟火中描绘出一座城市的温情底色;在秀美的汤溪河畔,一碗羊杂面,于千年古镇的滋养中,历久弥香,回味悠长。
清晨8点的小巷口、老树下,一个小餐馆在浓郁的羊杂香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里就是小有名气的云安镇罗群羊杂馆。
为了保证羊杂的最佳口感,老板罗群几乎雷打不动每天凌晨5点就开始熬制,而羊杂更是采用限量供应。“早上现熬才能保证新鲜,颜色也好看,汤的味道也要鲜一些。卖完了就不卖了,固定就这一锅。”通常每天临近中午,一锅羊杂就销售一空,不少客人只能抱憾而归。
云安羊杂的历史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它采用山羊羊肚、羊肺等原材料,多种调料配方入味,经过洗、炒、炖等工序制作,口感麻辣醇香、鲜而不膻,是云安古镇的传统地标美食,其制作技艺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盐而兴的古镇云安曾经商贾云集、美食林立,也为当地人注入了“爱享美食,勤做美食”的文化基因。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安人,罗群自是不例外,十多年前,她就向老一辈学习制作羊杂,经由她试验调整配方后的羊杂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而她一手开办的羊杂馆也逐渐顾客盈门。后来,几位老顾客提出了很有意思的想法,“说你这个羊杂加点面条在里面可能也好吃,我们就来试,毕竟云阳面也很出名,应该会受这些人的欢迎。”罗群回忆,顾客的建议让她很受启发。
云安羊杂、云阳面,两道最具云阳辨识度的美食在罗群羊杂馆完美相逢。但是,哪一款云阳面才是云安羊杂的最佳拍档呢?虽然云阳鲜面整体水平高,但推出羊杂面之前,罗群同样进行了大量对比和试验,最终优中选优确定一款软和、爽滑的面品与羊杂搭配。
绵密脆嫩、嚼劲十足的羊肚羊肺融合劲道不失爽滑的鲜面,一根根面条在红亮汤色中舒展浸润,令人垂涎三尺。这道云安羊杂面一经推出便征服广大食客味蕾,美食“明星”迅速收获县内外铁杆“粉丝”无数。“云安的特产嘛,老味道,吃起很巴适,来云安必须要吃一碗。”来自万州五桥的李先生因工作原因每周往返万云两地,他说自己最好这口羊杂面。
近年来,在罗群羊杂馆等特色餐馆带动下,一批各具特色的羊杂汤锅馆、面馆利用毗邻古镇遗迹和省道的地理优势,逐步形成云安特色美食群,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消费业态,还解决了周边不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云阳早面” 一碗小面的漫漫征途
一碗羊杂面,用地道风味儿延续着古镇云安的文化记忆;在云阳城区,一碗“云阳早面”,正悄然踏上它的漫漫征途。
三个月前,忠县姑娘小罗来到云阳开始了新工作。她说,初来乍到的日子,是一碗碗美味云阳面带给她暖胃又暖心的体验。最近,小罗又成了这家“云阳早面”的常客。“第一次是看到这个招牌来的,听说云阳面在全国都比较出名,我就想来尝一尝,发现确实很不错,关键就是这个面条很好,外面吃不到。”小罗说。
“云阳早面”——云阳2024年上线的面业IP品牌新锐。10月,品牌首家旗舰店在云江大道繁华地段开门迎客,它占地100多平方米,时尚简约的装修风格,可视化厨房,云阳面条和农特产品展示区,以及无垃圾桶清洁管理模式,无不向国内一线城市高品质餐饮店看齐。
然而,店内菜单显示,这样一家品质面馆的招牌却是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豌杂面。“我觉得我这款面做得最好,我自己也爱吃,所以要分享给大家,以后到云阳来的人都要吃一碗豌杂面,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说起自家豌杂面,旗舰店负责人黄兆明信心满满。他表示,豌杂面作为一个基本款,很受大众欢迎,但要做好却也极其讲究,首先肉酱全部采用前腿猪肉,再者豌豆泥要做最大程度的软化,每根面条都与酱料充分融合,碗底不见油腻,口感浓香却不失清爽,令人回味无穷。
“一碗小面,匠心呈现。”这是黄兆明的经营理念。从事面条加工业已经20多年的他曾经走南闯北,和二十多万云阳面工一道,亲历和见证了“云阳面占到全国70%以上鲜面市场份额,年现金流超700亿元”的面业奇迹。
2024年,黄兆明从前辈手中接过了“云阳面业协会”这面大旗。上任会长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上煮好“一碗面”的新赛道。“因为我们云阳鲜面还没真正得到大都市的认知,虽然每天在吃云阳的面,但可能不知道是云阳人做的,然后我们就把‘云阳早面’用上餐桌的形式送到消费者面前,从A端到达C端,让他们知道,原来云阳人不仅会做面条,还会煮好面条。”黄兆明表示,云阳的面不仅面品上乘,味道方面也研制糅合出了五六十种浇头,这正是“云阳早面”的品质优势和决胜实力。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云阳面。”从本土出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首家旗舰店为标准体系,“云阳早面”远期规划在全国打造面食标准店1000家以上,在全球开设100家以上。
2024年12月初,云阳获得一项来自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新称号——“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这座面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城市终于实至名归,“云阳早面”IP品牌的培育和打造也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以面食带动美食,比如‘云阳早面’这个牌子后面涵义更广泛了,只要是跟面食美食有关系的,都能多角度、多维度参与进来,可以形成产值‘N’倍翻番。”黄兆明看来,未来的云阳面业还大有可为。
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当前,云阳正以“云阳见面”为引领,举全县之力实施品牌营销、产业发展、销售网络拓展、服务保障、宣传推广“面食带美食五大行动”,以“立足云阳、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格局推动面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乘此东风,利此韶光,开拓进取、唯实争先的云阳人必将在面业征途书写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徐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