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秘塔碑》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 玄秘塔碑铭并序》,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刻立。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碑文28行,行54字。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及其弟邵建初刊刻。此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安国寺内,北宋时移至西安碑林至今。
大达法师端甫
碑文主要记载了大达法师端甫的生平。大达法师,俗姓赵,甘肃天水人。十岁时便随崇福寺道悟禅师学习佛法,十七岁剃度为僧,后任长安安国寺上座,宣扬佛法,在德宗、顺宗、宪宗时备受恩宠,曾任左街僧录。开成元年(836)圆寂,葬于长安城长乐原之南。
玄秘塔即为法师埋骨之所。《宋高僧传》卷六《唐京师大安国寺端甫传》的内容完全照录了《玄秘塔碑》碑文,所以此碑为研究高僧传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柳体
该碑气韵浑一,用笔果断,结体紧凑,神韵刚健,除却晋以来王氏书风求柔取媚的书风,以其铮铮的骨气率为柳体书风,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开创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代新风。
字字结体精密严紧,字形端正俊丽,用笔果敢利落,引筋入骨,寓圆润与遒劲之中。又骨肉相匀,刚柔相济,游刃于古法之外,寓新意于颜书之中而更富变化。通碑丰润清劲,爽朗有神。
《玄秘塔碑》极度体现了柳书的特色——结体紧密、笔法锐利、字形瘦硬、筋骨明显,一如刀劈斧砍,令人耳目一新。
柳公权
书者柳公权,字诚悬,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是晚唐的大书法家。他初法“二王”,后又遍阅初唐前辈笔法,尤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
他之所以成为开一代新风之大家,是由于他并未就此停步,泥于古人,而是“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楔帖》面目相似”,“出于颜,然内蕴变为外棱”。他身处中唐藩镇割据之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他的书风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既有欧阳询的缜密欹侧,更有颜真卿的豁然大度、凜然不可犯之色。
特别是柳公权与颜真卿基本同处一个时代,柳书对颜体确有很大的继承,而更为重要的是,其以颜为本而更出新意——颜书以丰润、雍容取胜,而柳书在丰润之外更加一层遒劲利落,终自成一家。
千年之后,其他柳书碑刻大多毁失,能保存至今日的,也多已字迹漫灭、唯有早早入藏碑林的《玄秘塔碑》基本完好——除碑身上部横断损字外,可以说相当完整。《玄秘塔碑》历来被认为是柳书的代表作品,因此千余年来,一直被奉为学习柳书的入门之帖。
在柳公权书写的众多碑刻中,《玄秘塔碑》无疑最为幸运。它有幸与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诸多唐代名碑一起,为碑林的形成奠定基础,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作为碑林藏石而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