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钟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传奇的经历,是西安碑林国宝级文物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璀璨明珠
天下第一名钟
景云钟因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铸造而得名,至今已有 1300多年历史,是我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一年用以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来自于它。
2000 年底,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第一套《中国古钟》纪念邮票中就选用了景云钟的形象。
此钟由唐睿宗李旦撰文书写、并亲自监工铸造。当时的唐朝,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李旦为彰显大唐盛世之威,下令铸造此钟。景云钟的铸工技艺精湛,雕饰精美绝伦,纹饰细腻繁复,线条流畅自然。其钟声清晰洪亮,音质悠扬悦耳,尽显唐代高超冶铸工艺之魅力,号称 “天下第一名钟”。
睿宗御铭
天下第一名钟
景云钟钟重 6 吨,口沿为六角弧形,钟顶端趴有一只神兽蒲牢。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极爱嘶鸣长叫,古人将其铸造于钟钮之上。
整口钟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分六格。每格都铸造有不同的图案,如飞天姿态优美,衣带飘飘,仿佛要从钟上飞出;飞凤栩栩如生,羽翼绚丽;走狮威武霸气,尽显王者风范;祥云缭绕,寓意祥瑞;仙鹤优雅灵动,象征长寿。钟上还均匀分布着 32 枚圆形钟乳,十分对称,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调节韵律。
下段中格为铭文,是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骈体铭文,共有 292 字,18 行,每行 17 字,空格 14 个,字体是稍参篆、隶的楷书。内容主要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了景云钟的来历、制作过程,以及对景云钟的赞扬。李旦传世的书法作品极少,此段铭文为其中之一,故历来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承传灵响
天下第一名钟
迎祥观(景龙观)
起初,景云钟悬挂于唐景龙观钟楼上,因此也被称为 “景龙观钟”。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年),在唐长安钟楼旧址上建了一座钟楼,以保存这口富有神话色彩的 “景云钟”,作为报时之用。据说每天撞击报时的时候,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的钟声。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今天西安钟楼的位置。据负责迁移钟楼任务的陕西巡抚龚懋贤所撰《钟楼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之时,把景云钟搬来悬挂起来,却怎么也敲它不响,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
1953 年搬迁中的景云钟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参观。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
直至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将景云钟迎回古城,于 1953 年移入西安碑林,建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