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碑之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国宝级文物,亦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最重要的藏石之一。它与埃及的《罗赛塔石碑》、约旦的《摩押石》、墨西哥的《授时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这四大名碑之首。
这真实地反映了西方学界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重大历史价值的普遍认可。
“大秦”与“景教”之名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景教”之名出现较晚,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叫聂斯托利派的派别于唐代传入中国后的名称,应是聂斯托利派基督徒的汉译自谓。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题“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楷书。碑呈竖长方形,螭首龟跌,碑题“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碑身通高279厘米,宽99厘米,厚38厘米。
撰文者为景教僧侣景净,波斯人,大秦寺僧,吕秀岩书并题额,署“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
历史价值
此碑的碑文格式与一般的纪事颂德碑相仿,有序,有颂。碑文32行,满行62字,书体是唐代通行的楷书。碑额上方刻着一个由莲花台烘托着的“十”字。楷书碑文下方和碑的左右两侧还刻着古叙利亚文,间有汉文题名。展现了唐代多元文化的交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详尽地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至建中二年(781)、景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及教义教规,系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历程,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基督教的历史和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
流传经历
当年唐武宗灭佛,它没有被毁掉,而是被埋入了地下,幸运的躲过一劫。明天启年间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正值高潮,它又恰逢其时地重见天日。
1907年,丹麦人何乐模(Holm)来到西安,计划出银3000两买通寺僧,将此碑运往国外,并雇石匠用相同的石料重刻一碑以代原石,被地方当局获悉并制止,只允许他将复制碑石运走。《景教碑》碑身、龟趺先后移往西安碑林。幸运的保全下来。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使这块记载着基督教在唐代首次传入中国之重要史实的名碑,有了一个可靠的归宿。也使西安碑林博物馆因此拥有了一件最具世界影响的国宝级藏品。
文字来源:赵力光编著《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