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卖方老师和买方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大家评论、转发和点赞哦。
前期文章:买方观点总结:41%的投资者认为牛市还在
高频经济数据统计周报
流动性周度观察
本周来看,大家并没有多少新的看法,大多认为市场还在处在上升通道中,但这个通道可能会比较曲折。上有顶,下有底,市场曲折向上,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现在绝对看指数大行情和绝对看空的投资者都是非常少的。这可能也和目前所处大环境有关,虽然现实还弱,亮眼的信号不多,海外川普也不老实,时不时就发表些惊悚的言论。但政策预期还在,毕竟赤字、GDP等具体数字公布的时间在明年3月2会。此外还有一点,前段时间有不少论调是大牛市或者指数牛啥的,但近期这种观点很少了。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家都开始重新评估和重新审视了,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认为叠加了川普的25年,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善变”的年份(认为市场逻辑的切换的可能比较快,缺乏连续性)。因此,不那么急于下定论了,“且行且分析”是目前的主流的看法。其他观点,一些自营盘,觉得收益者还是偏谨慎的,不少表示轮动跟不上,躺平为主。灵活资金的观点就是,他们不相信宏大叙事,也不关注政策。他们表示成交量稳住就行,目前市场成交量还在1.4万亿之上,这样的成交量还是能维持几个题材的。本周三又是A股一个重要节点(上两次是既10月18日、11月1日)。周三上午的上证最多跌了30多点,当时红盘家数仅500多只,当时如果没有外力的话,市场很可能再次大幅杀跌。周末听一些买方和卖方说,马上开大会了,GJD要开始工作了。(作文说第一个会是5到6号,第二个是11到12号)。不少观点认为,在大会闭幕之前,行情没有大问题,但闭幕之后,市场很可能选择兑现。类似于11月8号那个会,如果指数在会前是猛涨的,那么兑现的概率就大,如果会前没有大幅上涨,那么兑现概率就小。通过资金来看,本周ETF(非货币)主动净买入达217亿,环比增加270亿,确实像是有GJD的影子。此外结合外资、公募、融资、私募等数据,目前来看能够左右市场也只有GJD了。融资盘方面依然比较稳定,但本周没有新增,本周融资余额为18283.28亿元,较上周同期减少59.95亿元。外资方面,根据中信的数据,截至11月27日当周,跟踪MSCI中国的样本主动基金已连续7周出现净流出。此外,跟踪MSCI中国的样本被动基金也已连续4周出现净流出。公募方面,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的情况,自今年4月24日当周以来,存量样本公募产品已经连续31周出现净赎回。不过,在最近2周(11月20日当周、11月27日当周)存量样本公募的净赎回率分别为0.55%、0.50%,相较此前5周有明显改善且回落至年内均值水平以下。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的情况,样本活跃私募近期的仓位变动较为频繁。经过了11月15日当周的小幅减仓后,样本活跃私募最新的仓位水平为77.0%,已超过历史仓位中位数水平(75.0%),但距离历史最高水平(87.9%)仍有很大的潜在加仓空间。924行情以来,GJD是没有在加仓的,反而是逐步减仓的。以沪深300ETF(510300)为例,从10月8日的990亿份降到了900亿份,对应赎回规模300亿左右,按照汇金24年Q2持有60%的份额换算,大概赎回了180亿。所以当市场面临调整的时候,面临情绪崩溃的时候,GJD微操一下,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且,10月18号,11月1号,11月27号,这几次套路都差不多,都是市场进入非常低迷的时候了,再不护一下,马上就跌破颈线位了。就情绪崩溃的关键时刻,市场开始拉升,同时配合小作文广泛传播,10月18日那天是“人生能有几回博”。11月1日那天之后市场开始博弈人大常委会到底能批“多少万亿”。本周三、周五也是这样,市场被神秘资金力挽狂澜,之后又有无数的小作文。本周的一些小作文:政治局会议提前、赤字率提高至4.5%、房价纳入地方KPI、社保加大入市、平准基金等传闻。但不同资金的看法不同,一些做债的投资者认为不会有啥超预期。有小作文说12大会,会有关于消费的内容,近期(周五)消费板块确实异动频频。但总的来说,更多买方比较认可的观点是——12月大会的定调可能比较积极,但不会太超预期。因为,从正常逻辑去思考,一些大的刺激牌不太可能发生在明年1.20之前,也就是Trump上台前先出,更大的概率还是在美国出招以后再见招拆招,所以由第二轮超预期政策导致的普涨性行情也很可能要到等到明年。2024年11月制造业PMI为50.3%(前值50.1%);非制造业PMI为50.0%(前值50.2%)。其中,大型企业PMI为50.9%,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0%,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新订单指数开始逐渐企稳反弹,新出口订单降幅收窄。券商认为,在美方加征关税正式落地之前,新一轮“抢出口”现象已经开始浮现,11月环比上升0.8pct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小型企业更以出口为导向,这也带动了其11月PMI明显反弹。有观点表示,出厂价格指数在下滑,表明企业依然在“白忙活”新订单慢慢好转,出口订单承压缓解,生产在继续扩大,库存去化,但是价格卖不动,这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压力没有较大幅度改善,依旧在卷。通俗一点就是:年头忙到年尾,一算没赚钱。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复苏并非坦途。对比起制造业PMI的“三连涨”,非制造业的表现就平庸了一些。其中,11月建筑业PMI掉落至荣枯线之下、录得49.7%(环比-0.7pct),今年4月份起整体处于下行通道的建筑业PMI,说明建筑业并未在政策脉冲下迎来扩张。虽然当前房地产销售在改善,但在实物工作量上却暂未体现。这对中上游的商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今年没项目,明年就没有需求,明年的地产投资可能还是对经济有相当的拖累。另外,11月服务业PMI表现也相对平淡,与上期数据持平、录得50.1%。扩内需相关政策的加码仍有较大空间。展望四季度,实际GDP增速回升至5%及以上已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就意味着全年实际GDP增速或呈现出“V型”走势。但反观名义GDP,距离其改善可能还比较远——经历了10月的短暂反弹后,11月两大PMI价格指标均出现明显下滑,说明通胀的低位运行尚未有明显改观,供需的再平衡道阻且长。但不足的是地产相关的建筑业,还有居民消费相关的服务还是一般。但在短期的政策空窗期内,改变当下市场的“强预期、淡现实”,仍需要对于新一轮政策的“共识搭建”。尤其是面对非制造业的相对薄弱,政策空窗期不宜过长,亟需新一轮的政策部署、稳住市场预期。尤其是个人投资者,非常相信宏大叙事,化债牛、国家意志牛啥的。因此在明年2会具体的定量政策出现之前,政策预期仍会反复博弈,市场大概还是这种曲折的震荡市。另外就是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出,确实有资金在刻意引导市场。每当市场情绪要进入冰点的时候,就有一只大手拉一把市场。这轮港股和A股为啥走势不同,港股已经跌到起点,但A股依然强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A股中的活跃资金比较多,如融资盘和散户。如果政策预期一直吊着,此外GJD还时不时维护一下,不让市场情绪过冷,那么不排除散户资金进一步入市。很多人都表示,身边此前不炒股票的人,都开始关注股票。因为现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极快,像买方这些投资机构对散户的影响力非常小,反而是一些民间野生大师的影响非常大。另外本周每周美债,美元指数都开始调整,预计海外川普交易,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美元指数,美债调整,那么人民币资产的A股和港股压力就会小一些。从历史经验上看,每年跨年的阶段,都是需要小心风格收敛的。2017年的一季度,市场风格从小转大,白马股行情开启;2021年的一季度,市场风格从大转小,一鲸落而万物生,茅台的应声下跌,让1000、2000这些指数出现久违的反弹;今年的1月份,市场风格又一次从小转大,这个月公募的净赎回开始导致卖小买大的操作,雪球敲入和DMA的爆仓,又曾将小盘推向过至暗的时刻。目前来看,小盘风格又到了一个相对极致的位置,又创了历史新高。本周有好几位投资者提到了风格切换,他们认为年底沪深300,中证A500为代表的可能比小盘要强。此外也有卖方认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次风格切换,主要是由于新增资金的流入。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保险机构的开门红资金、重新建仓的资金、年金、固收加等。本周中信证券有个观点认为,看后续,机构资金因 12月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而出现预期上修的空间更大。我们认为目前很难一概而论市场对于政策的一致预期在哪里,但 A 股/港股的机构前 50 大重仓股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机构对政策预期的标尺。尽管当前机构资金的预期较低,但若后续政策真的能够兑现 4%的赤字率以及一定规模的消费刺激计划(甚至是远期消费刺激指引)港股和机构重仓股的位置显然不应在9月末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弈 12月的经济工作会政策,潜在回撤风险有限,而向上弹性可观。同时从预期差的角度,相较于已非常乐观的活跃资金,机构资金因为 12 月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而出现预期上修的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