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卖方老师和买方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大家评论、转发和点赞哦。
1、情绪观点
上周五的大跌,对投资者的情绪冲击很大,但整体来看其中乐观派投资者还是比较多的,
乐观派:目前的观点是短空长多,认识短期内涨多了很,基本面跟不上了,同时外围交易川普,因此调整一下很正常。
乐观派认为,牛市最大的基础就是国家意志,最高层态度转变,重视资本市场了。
此外还认为,牛市基础还在的逻辑是——股市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核心抓手,相信上面的意志和能力。
例如目前这轮是化债牛的观点就很多。因此,要有D性,要相信D,D要做的事情9层能做成。
虽然调整,但目前乐观派投资者还是比较多的,周末了解一圈,有一些私募、卖方和个人都是此这类观点。
谨慎乐观者:有自营投资者表示上周已经接近空仓了,认为市场在出现更多政策细节之前,估计市场还是以调整为主。
其实,目前大多数偏基本面的投资者都是非常谨慎的。
认为,如果这轮是政策市的话,那么目前的政策还不够,认为还需要出更多的政策细节,尤其是针对房地产和消费的。
认为,如果没有更多的政策细节,那么政策效果也得看到啊,但看目前一些高频数据,其中一些指标还是一种钝化的状态。
目前谨慎乐观派的投资者也非常多,例如本周半夏的李蓓再次发文,借助我有一个朋友“外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总结,现在主要矛盾是本轮行情的基本面不足,政策到位情况与预期时点存在差距。
其实目前大家都在期待政策市,有趋势都想跟着做一把,但同时又恐惧缺乏基本面验证的空涨泡沫,跌破关键点位就会踩踏离场,感觉大家都是在3200到3500之间做波段,一根大阳线或者大阴线就会改变很多投资者的信仰。尤其是散户和融资盘。
所以,接下来12月底的重要会议很重要,不少投资者都在关注年底 MLF 续作和消费政策的落地,如果 12 月中消费政策和电力、交通工程计划仍然不落地,那么大家会对明年的经济增速才是质疑。
说白了,本轮行情就是政策驱动的,如果没有更多细节,那么有些资金就选择等待了,或者对仓位控制一下。毕竟绝对的头铁投资者还是相对较少的。
因此,未来的市场大概率是一个上有顶,下有底的震荡行情。其中一些相对乐观的投资者表示调整下来,继续加仓。
另外短线投资者的观点,还是看成交量,如果成交量开始萎靡,那么代表赚钱效应也减少,那么也会选择进行规避风险为主。
什么时候赚钱效益企稳再说。
2、对市场调整的一些思考
关于周五市场的大跌,媒体总结了很多原因如:美元指数创2年新高、美债收益率也上涨,人民币资产承压;地缘方面,朝鲜半岛喊话,俄乌冲突,洲际导弹;弯弯搞事情,要访美;川普的鹰派内阁,对华关税;监管整治抖音荐股,打击操纵股价等等。
但本质原因还是924以来,市场对政策预期的太多了,甚至有些投资预期了。
周末看到一个观点,924以来如此大的换手和成交量,A股历史上大致有3次,分别是是06年07年、09年10年、15年杠杆牛。
从盈利来看,0607、0910,这两个时间段当时中国正受益于全球化,同时国内也正在加速城镇化。
其实14年15年那波行情,虽然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盈利的,但后来受益于并购重组,后来业绩也跟上了。
从流动性来看,09年10年当时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大放水,当时4万亿大概占中国GDP的10%,但现在的2万亿占中国GDP只有1点几个百分点。
15年更是杠杆牛,当时配资特别疯狂。
最后的结论就是,按照目前的政策力度,按照目前的流动性来看,这个市场能够维持一个宽幅震荡行情,但短期内想要看到大牛市,则还需要更多的政策细节,或者盈利的细节验证。
3、对政策的一些思考
目前外资如大摩认为政策是30度转向;国内一些乐观投资者认为180度;本周看到杨赤忠认为是90度转向。
大摩观点
1)大摩认为(大摩跟北京高层智囊交流)第二波刺激政策2万亿左右,这个量级预计占GDP的一点几个百分点,大摩认为这个量级不够打破通缩。
2)其中这2万亿主要用于生产端(基建和生产),其中用于地产收储和消费大概6000亿,7000亿。(认为刺激消费不够)
3)第二波政策预计将在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下基调,并在三月份的两会上公布具体金额和投向。
4)大摩认为打破通缩是持久战,因为管理层态度在转变,但不是180度,而是30度。对明年财政政策的展望,数字略保守。
因为,“从这次债务置换完全没有国债参与,其实可以看出来国家对道德风险还是有一定担忧的”。
5)此外,大摩表示,在和体制内专家的交流当中,感觉到要改变决策层的思维定式,其实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契机的。
比如说有些专家就提到财政如果说要用来支持消费、社保这些,那就应该要用政府经常性收入下面的这些资金,比如说像税收这些,而不能够靠政府去举债,不然像消费类的政策是一发难收的。
如果说以后每年都要支持的话,那政府的债务规模就会不断的增加。
6)货币政策,由于通缩原因,目前实际利率较高。此外美国通胀预期。
因此预计央行将在今年年底和明年一季度各降息20个基点,然后将七天期逆回购利率稳定在1.1%。此外,央行可能会采取降准、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再贷款等措施来配合财政政策。
7)强调还会有第三波政策,但这个得倒逼,时间不确定。
未来可能会有第三波政策,这将结合更强有力的改革和刺激措施,可能涉及社会保障改革、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和人口政策的补贴。然而,这些措施的具体时间表尚不明确,可能需要到明年二季度或年尾才能看到。当前和明年的经济定位仍是走出通缩的持久战,政策探索将持续,直到形势迫使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周末听到一个观点,如果川普上来,增加关税,那么全国将大规模发消费券)
8)总结,有些投资者认为大摩这些外资券商总是看空中国,认为他们的内容不必看。
但我认为大摩的内容能够起到对照标尺的作用,起到参照物的作用。
如果政策超大摩所说的,那么就是超预期,如果没有,那么市场可能还是震荡。
杨赤忠观点:
1)为什么是90度。
第一,这是中国政府历史上首次全面地来应对通缩。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最近20年没有经历过通缩的环境,并且从古到今很多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由恶性通胀导致的。
第二是对于一个3%的赤字率上限,是早期OECD的要求,被我们搬过来用了很多年,理论上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但是这次打破了这个政策约束和长期的思维习惯,扩大了赤字率的容忍度,如上所述也是难能可贵的。
本轮政府出台的系统性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对抗资产负债表衰退,撕下被追赶的经济体标签,并扭转国内甚至国际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
他认为,这种系统而全面、创新的政策,是需要研究、需要讨论、需要达成共识的,这样出台的效果才会更好,一击而中。
所以需要时间酝酿。因此,不认为这些政策思考是9月份才开始的,正常情况应该是在7月份三中全会的会上和会后就已经开始谋划了。当你这么去理解的时候,就会更有信心。
因此,认为政策不是180度,而是90度。
此前,刘元春也提到过,924以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工具,重点在于稳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以提振内需和企业信心。
这些政策不仅是短期措施,还包括结构性和制度性调整,旨在从根本上改变行为模式和激励体系。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仅仅是为了短期经济目标,用不着出台这多系统的政策,但目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这是一个鸡尾酒式的组合模式,不只是放水缓解,而是从行为模式和激励体系上进行根本性改变。
2)众所周知,决策考虑的四项因子排序,是中美关系、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与就业。
而第4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变化,甚至已经与第2项关联起来。
所以就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这个方向上来,把第4项因子的排序提高到首要考虑的第1项来。
这是基于形势变化的正确应对,不是什么执政理念的变化。
3)面对强国的豪横,我们的对冲政策要做到整体有效,也是值得期待的。如果政策在研究过程中,能同时公布一些前瞻性指引,做一定的预期管理,也听听市场的反馈,可能就更好!
但是,指望不必要的大水漫灌,指望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放松,希望反腐败和各种正当执法都给暂停掉,希望复制西方的模式,希望在外交方面作过度的让步,可能都不现实,也不值得期待。
包括有人指望再拨一批国家资金,直接入场来强拉股市,也是不现实的。至于基于2015年的市场规模所设定的国家队资金,相对于目前的成交量来说,可能已不足以建立并维持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市场上升趋势了。
总结:高层思路肯定是在变,但外部环境有很复杂,因此政策肯定是有节奏的。
但二级市场又很“贪心”,预期太高,总是希望政策围绕股票市场来。这可能吗?
因此,还是前面那句话,现在主要矛盾是本轮行情的基本面不足,政策到位情况与预期时点存在差距。
因此,未来市场就是一个震荡筑底的过程,太悲观不合适,毕竟思路转向;太乐观也不合适。
其实在震荡的时候,找到自己认可的方向,逐步低吸是好的方法。
4、A股调整的直接原因是——资金
有数据统计,10月8号之后,市场的主要增量资金就是散户和融资。
其中ETF(除了A500之外)和外资都是流出的,GJD可能也是流出的。
公募更是没有增量,同时赎回还挺严重。
但散户和融资这两种资金都是非常不稳定,如果没有赚钱效应,那么肯定是继续萎缩的。
上周就有卖方表示,头部券商的开户数量已经回到了924之前。
根据中金数据,截至本周三(11 月 14 日-11 月 20 日),A 股主动外资流出 2.8 亿美元(vs. 上周流出 2.3 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出 16.9 亿美元(vs. 上周流出 6.8 亿美元)。
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的情况前期市场出现反弹加剧了主动产品的赎回,10 月中旬以来的5周(10 月 16 日当周至 11月 13 日当周)存量样本公募产品的净赎回率分别为2.41%、0.93%、1.28%、0.92%、1.85%,均高于今年以来的平均水平(0.57%),但最新一周(11 月 20 日当周)净赎回率下降至0.55%,基本回到一般水平。
另一方面,市场上宽基指数 ETF 资金从沪深 300 向中证 A500 搬家的特征依然明显,10 月 15 日第一批 10 只中证 A500ETF 上市以来至 11月 21 日,沪深 300ETF 合计累计净赎回 579 亿元,中证 A500ETF 合计累计净申购 1317 亿元。
根据中信观点,市场主导力量从个人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过渡。
首先,前期以个人投资者为代表的活跃资金情绪从亢奋中逐步冷却,相对提升了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融资余额在9月底以来持续上升后,最近并未进一步增加,维持在1.83万亿元的水平;
其次,绩优股的加速出清给机构提供了更好的入场时机,9月24日以来,绩优股指数表现(+15.8%)明显差于亏损股指数(+49.3%),甚至跑输上证指数'(+18.9%)和万得全A(+27.9%);
最后,未来行情还需等待政策共识再次凝聚,基本面预期稳定之后,机构资金将重归主导地位,当前市场正处于过度阶段。
感觉中信这个观点还是比较靠谱,上周也看到一个类似的观点。
认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次风格切换,主要是由于新增资金的流入。
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保险机构的开门红资金、重新建仓的资金、年金、固收加等。
随着机构资金的增加,市场对景气度的关注可能会更高。
因此,高端制造、高股息、大内需和自主可控等行业,如军工,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在产能淘汰赛中,已经出现产能收缩的行业可能会更被看好。
相对而言,与外需和美国政策相关度高的行业,以及业绩无法证实的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