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平时尽量少说这3句话

教育   2024-11-22 10:15   宁夏  
面对相同的任务,为何孩子表现迥异?有的孩子雷厉风行,迅速完成后转战新的挑战;而有的孩子却拖泥带水,借口频出,磨蹭不已。

这背后的关键,其实在于孩子责任感的差异。



家长不放手
孩子就不动手

孩子在面对作业时表现出的磨洋工、拖延、不认真,甚至未完成的现象,往往与家长过分关注学习结果、担忧孩子未来以及过度涉入孩子的责任范畴有关。

许多家长一遍遍地催促孩子做功课,甚至坐在孩子身边监督其学习,最后还要亲自检查并纠正作业中的每一处错误。这样的做法,虽然短期内能见成效,但长远来看,实则剥夺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培养。

当家长将孩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时,孩子很容易形成“学习是为了父母”的错觉,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就是拖延、心不在焉,甚至抗拒完成作业。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拼写错误、语法问题、偶尔忘记作业或成绩波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些经历是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家长对这些“小毛病”反应过度,不仅会让孩子将精力消耗在处理负面情绪上,还可能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这种负面反馈会严重阻碍孩子对学习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培养,其后果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更严重。

家长应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责任范畴内自由探索和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除了学习之外,家长在生活中也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多多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活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管理时间和整合资源,积极承担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通过参与家务,孩子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家庭的美好。


破坏孩子责任感的3句话

01
“孩子还小,不懂事。”


这句话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有个特别典型的事例:

有个熊孩子去亲戚家串门,把矿泉水倒在钢琴上,主人问他在干嘛,孩子回:“帮你洗钢琴。”

家里大人闻声赶来,赶紧替孩子开脱:“哎呀,小孩子不懂事,他这也是好心。”

主人无奈,只有算了。

半年后父母带孩子去商场玩,孩子把半瓶可乐倒在价值68万的钢琴上,而这次一句“孩子不懂事”就很难糊弄过去了。试想,第一次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及时制止,让孩子诚恳道歉,再去面对该承担的责任,这难道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绝佳的机会?

正因父母的当面袒护、背后撑腰,孩子才如此没有犯错感、责任心,同样的错误,他能肆无忌惮地犯第二次、第三次......年纪小不是保护伞,孩子的行为总得有人来买单,今天你可以挡在孩子面前,未来新的麻烦是少不了的。

02
“这不关你的事,爸妈来就好。”


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形容孩子:“酱油瓶倒了,他/她都不知道扶一下。”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太弱了。

有的大人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
“你什么都不用做。”

“这里不用你,搞好学习就行!”

“这不关你的事,爸妈来就好。”

这些话语无意中向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并不重要,所有事情都有家长替他们搞定。这会削弱孩子对家庭和自身责任的认知。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
父母从小要给孩子植入分享家务的概念。哪怕是让孩子帮着拿一双拖鞋,倒一杯水,都能从小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会照顾父母的人。

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

一位企业家开车送女儿上学,到了学校门口,女儿却迟迟不肯下车,最后开始哭哭啼啼:“爸爸,你能陪我一起去教室吗?”

原来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怕老师批评,她觉得爸爸是很有名气的企业家,看在爸爸的面子上,老师也许可能不会批评自己了。

反倒是父亲很冷静,他告诉女儿:“要知道,你今天不想面对的,明天还是要必须去面对。”

最后,还是女儿一个人走进了教室。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负责,这两句老生常谈的话,是培养孩子责任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03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有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往往做得太多太满,对孩子又充满了不信任,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导致孩子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还要被指责“什么事都做不好”。

当孩子尝试新事物或面对挑战时,这样的批评会让他们感到挫败和无助,从而不愿再尝试或承担责任,以免再次受到指责。

朋友的儿子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的小男孩。

一天,他看到了妈妈在做蛋糕,便兴奋地提出要帮忙。朋友虽然有些犹豫,但看到儿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还是决定让他试试看。然而,当孩子小心翼翼地搅拌面糊时,由于手法不够熟练,不小心把面糊洒了一地。这时,朋友忍不住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她儿子听到这句话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他低下头,默默地站在那里,不敢再动。从那以后,每当朋友再邀请她儿子参与家务或尝试新事物时,孩子总是找借口拒绝,或者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因为他害怕再次犯错,害怕受到妈妈的指责和批评。

有人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责任感的教育本质,也是在教育孩子如何爱世界、爱社会、爱身边人,应该被父母重视并实践。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我们需要更新观念

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也只能培养出惟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有孩子就要舍得用。

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对我们绝对服从,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事,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可能,这样才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做事情才会有责任、有担当。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对自己负责

一个孩子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会对家庭负责,将来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定是从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比如,出去购物要让孩子拎着自己的东西;每天换下来小袜子、小短裤,尽量自己洗。

让孩子关注家庭

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给他们分配一些家务(全家人共同履行的义务),如学习扫地、擦桌椅、浇花等家务事;家长洗脚时,要他们去把拖鞋拿来;吃饭时,要他们给长辈添饭等。

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向他讲清楚:父母对你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要负责,你也有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量不要通过给孩子钱,来让孩子做家务活,因为你是家庭成员,这是你应尽的义务。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父母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注意3点

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结果,自然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而应该是鼓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

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去,因此,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责任心就好比孩子为自己开设的一个银行账号,孩子的责任心越大,里面的存款就越多,他的一生将会有享用不尽的利息;而如果孩子从小缺乏责任心,那么这个账户就会一直处于欠款状态,他的一生将会有还不完的债务。

综合自:班主任家园、 钱志亮工作室、孙老师说家教等

提灯照路
清晰、清醒、清楚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需要有人提灯照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