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丨“苏北人”究竟是哪些人?

文化   2024-11-10 20:36   黑龙江  
对于老一辈上海人来说,“冈波宁”是个耳熟能详的词。

它是“江北人”的方言音译,指代历史上所谓从江苏北部地区来到上海的移民。

在上海这座移民“大熔炉”,“苏北人”或“江北人”曾是带有贬义的称呼,他们与原籍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贫穷、落后,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随着时代发展,不少年轻人重新拾起这个词语,大胆地将其融汇在脱口秀等流行文化之中,削弱了“苏北人”所带有的时代包袱。然而,有关苏北人的地域偏见仍然存在。

美国学者韩起澜对“上海苏北人”群体进行了长期研究,敏锐地指出:“苏北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换句话说,族群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

“苏北”是哪里?

“苏北人”究竟是哪些人?

这一“族群”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

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演变为一种歧视性的称呼?

这些问题都能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找到答案。本书中文首版于2004年,被誉为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时隔二十年再次出版,也是对当今时代娱乐化探讨地域歧视问题的再次回应。作者韩起澜以人类学研究中的“族群理论”为视角,从来源、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韩起澜对于女性史、劳工史的熟稔(《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使对于这一群体在上海的就业情况形成了详实的叙述和精当的分析。为何扬州人垄断“三把刀”?为何黄包车夫大多来自盐城?作者通过调查和考证,对“苏北人”在上海各行各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呈现。特定的从业与特定的“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让“苏北”作为“江南”的他者被建构的同时,不断被禁锢在这座城市最低贱处,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歧视。

然而被建构的“苏北”群体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毋宁说是“散装”的。以“苏北”为名的行会组织建立较晚近,且极不稳固,与苏南各地强大的行会组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如今戏称的“散装江苏”——在上海的眼中,这些差异被抹平。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来自“苏北”的劳动者会将自己的籍贯填写为“江苏”,而苏南人则会写自己是无锡人、苏州人、常州人……于是这种抹去籍贯的尝试反而强化了对于其“苏北”身份的认知。

“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赠书


说说对本书心动的理由。


关注我们,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抽取5位书友,每人赠送《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本。


我们会在一个月左右开奖,在留言区回复中奖书友,请留意查看!

(开奖后,如果按时间提交地址后,一个月内没收到赠书,可以在任意一篇推文下留言询问赠书寄送进度)


END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图文来源丨也人(达西)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祝好运哦! 
阅读原文

中图网
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来中图网,淘稀见好书,20万种特价书2-4.9折!www.bookschina.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