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本科毕业生520.51万人,硕士毕业生105.07万人,博士毕业生12.58万人。
总数预计将达到638.16万人。
这庞大的数字意味着,中国所有高校会产生600多万篇毕业论文。
而毕业论文是不少同学们的辛酸泪,更是很多老师的“滑铁卢”。
为什么论文对我们来说这么难?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每年要阅读大量论文的高校老师表示,在论文写作上,学生们缺乏“有逻辑地说服”的明确意识和文风,需要运用一套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接受。
而《如何写出一篇论文》一书,恰恰是以此为线索,说明论文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按照当今的范式要求,从不同方面来展示具体怎么写出一篇论文。
“
真实读者评价
”
写作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学生、学者、研究员还是任何需要提升写作能力的职场人士,都可以从书中学到清晰的表达逻辑和有力的论证技巧。
——吕游,2021级硕士,现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有逻辑地说服”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体现在分析师的研报、文员的周报、领导的述职报告等一切涉及写作的工作中,甚至不限于文字表达。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为读者提供的帮助将贯穿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
——张心怡,2021级硕士,现从事市场分析工作
这是一本能够即学即用的写作工具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形成直观认识,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或任何专业领域的写作。
——康鈜翼,2021级硕士,现从事合规工作
《如何写出一篇论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用的案例指导,全面覆盖了从选题构思到论文定稿的全过程。书中不仅讲授了写作技巧,更是深入探讨了论文背后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意蕴。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在学术论文写作上精益求精的同学!
——杜慧峰,2022级硕士生
在学术论文写作流水线化的大趋势下,本书将带领读者寻写作之本,重新理解写作应当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贯彻具备理性逻辑和人文情怀的写作,以帮助读者形成受益终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习惯。
——栾笑扬,2017级博士,现从事学术研究
本书并非照本宣科的写作指南,而是通过求本溯源的方式,让我深刻理解了规则的内涵,从而遵循传统却不被其束缚。本书还呈现出广阔的视野,鼓励我在现有框架下求新求变。
——岳丹枫,2021级博士
本书兼具通识背景和专业指导,为读者展现了论文写作方面的道与术。强烈建议新入学的大学生阅读本书,从一开始就能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王子浩,2020级硕士,现从事金融行业风控工作
“
内容简介
”
书中不仅介绍了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选题的确定、理论文章和实证文章不同的写法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现了推理方式和思维工具,以及如何把这些工具运用于论文写作,实现“有逻辑的说服”,并产生创新成果。
本书更重要的特点是,在东西方已经直面彼此的当下世界,深入东西方根本思维结构,帮助读者不是在越来越细分的学科领域中切割自身以求适配,而是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探寻能力。
“
作者简介
”
秉持“认识事物必须在其依托的系统内部寻找演化逻辑”这一一贯立场,近10年来对认识论和语言学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本书所呈现的思想方式和逻辑方式的基础性、系统性视角,能够为读者的专业写作提供有效方法。
“
序言
”
写作,尤其是专业写作,无疑是高等教育给予学子最直观、最重要、最具有长久实用意义的硬核本领之一。正如书中所描述的,论文“是一个学生证明自己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达到了以合理的思维方法运用所学的标准,并获得学位的一项基本要求”。换个角度,论文是一名大学生“出炉”的标识,同时极其现实的是,也是万千学子必须拼尽全力去跨越的“山海”。
基于此,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如何写出一篇论文》这个标题本身,能够给予读者一种厚重的力量。我认为,这本书至少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其一,它用简洁有力的文字生动诠释了学术研究的“强约束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性的要求是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一点无须多言。尽管近年来对大学学位论文的“质检”愈发审慎,我们仍然看到,提出规范要求的标准是容易的,让学生机械地套用格式去契合标准也相对简单,然而却是舍本逐末。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认同为什么要讲规范、怎样做才规范,更进一步,逐渐形成一种行文乃至做事规范的习惯,甚至萌生出一种对学术规范的敬畏。本书对论文进行了历史溯源和结构解剖,其中丰富的研究示例无疑很好地起到了一种导向规范的约束和牵引作用。
其二,它用一种贴近受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克服写作中的“静摩擦力”。长久以来,论文写作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语言含糊、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表象简单归结为缺乏写作技巧。然而,在这背后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对语言、范畴、逻辑及其关系的理解不够清晰,对跨学科、历时性、创新性的研究范式转换无力驾驭,甚至是对求真、求是、求实学术态度的秉持不够严谨,以及用深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来塑造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远远不足,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阻碍论文写作者,尤其是求学中的大学生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开启一篇论文的写作并持续完成它的“静摩擦力”。本书高度实用性的内容,“手把手”的教法,以及“工具箱”式的陈列,自然能够助广大学子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这部新著也是对金菁老师及其教学团队授课成果的真实记录,是由课堂教学到复盘提炼,再到形成体系输出,让课堂之外、中央财经大学之外的更多学子受益的难得之作,让教学点滴在著者们的精心打磨下显现出独特的魅力。而他们也是这所大学众多教师坚定地站在教书育人最前端,敏于付诸教学内外的思考与探寻、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和苦恼、甘于倾注更多心血与努力的缩影。我想,这也是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一个具象化的例子,值得年轻教师去感知、去践行。
总而言之,希望这本不仅就论文而讨论论文的著作,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写作之重要意义,鼓起勇气面对这个难题,同时,每每遇到写作途中的艰难险阻,于案头开卷,都能多一份来自老师们的力量。我有信心,新的知识体系一定会在一代代青年学子的刻骨追问中加速迭代,更相信他们定会在科学研究与探索中不断突破自我、勇毅前行!
“
目录
”
不仅“手把手”,还给“工具箱”,让你的专业写作能力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