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诺贝尔奖背后到底是什么?

时事   2024-10-05 00:11   贵州  


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聼風樓』,陪大家一起,倾听世界的声音。


引领了近现代科技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才风光不过短短一两百年光景,如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它们已经江郎才尽垂死挣扎的模样。


500年前,它们从黑暗的中世纪逐渐醒来,看了几本东方的古籍后,就像开了挂似的开始跨过高山越过大洋,疯狂抢夺它们所见到的一切。


除了我们中华大地没有完全沦陷,整个世界基本上都被它们造了个遍。


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西方强盗们,不但入侵屠杀抢走别人的土地,同时还四处搜刮其他民族的科学技术与历史文物占为己有。然后刮掉邋遢的胡须喷着刺鼻的香水头上戴着猪尾巴辫子,人模狗样的开始装起了“文明”的绅士,做起了世界法官。


世界各地实用的科学技术再在大量资本的加持下,逐渐被大规模应用于西方抢劫殖民世界的生活享受和装备生产,然后又被不断富裕起来的家族长老和武装首领们作为赚取利润的垄断工具。


并由此引发了被大家称为“工业革命”的社会化浪潮。


自从西方有了“国家”这个概念以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了大家族的“世袭”权力,但是不断累积财富的黑奴隶贩子和刀口舔血的海盗们,却不甘心久居于人下。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这群“列强”们,为了权力满世界自相残杀肆意屠戮,最后那些掌握权力的家族没有办法只能和大家分享部分权利,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开始建立。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厮杀最直观的表演,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上升到国家集团之间绝对权力的终极较量。

这些,只不过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争斗;至于科技文化方面的争夺就相对来说斯文得多,但依然逃不掉大鱼吃小鱼资本垄断的影子。

它们通过设立特别的方式筛选垄断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西方学识届著名的学识论文期刊《柳叶刀》《科学》《国家地理》等;还有各国政府背书的科学奖项比如奥斯卡、巴时代周刊、诺贝尔奖等。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那所谓的“世界科学界最高殿堂”的诺贝尔奖了。


这里的“世界”,只不过是指西方家族集团与国际金融财阀们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自由世界”,它们或许在某个时期代表着这个真实世界的某一方面,但它们注定不能够代表整个世界。


放眼当今这个世界的模样,任何民族国家或者帝国联盟也无法代表整个世界,哪怕是站在上帝维度看我们人类,也必须承认这个现实。


至少,在目前西方主导的世界完全看不到这种希望,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生存进化了几万年的人类物种,始终止步不前无法摆脱自私贪婪带来的悲哀。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原因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绝大多数人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全人类,而是它或者它的家族种族而已,哪怕是代表目前人类科学技术“最高”殿堂的诺贝尔奖也是如此。


它曾经给予世人无限光明的幻想,然而当你充分了解它如何运作之后,聼風樓只能说:幻想始终还是幻想,至少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



今天聼風樓就来扒一扒,这个似乎“高不可攀”的诺贝尔奖究竟怎么一回事。


诺贝尔奖源于一个将死之人的朴素想法,那就是瑞典(北欧海盗发源地)化学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现代安全炸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


诺贝尔奖因他而起,也因为他的人设(一大堆头衔已经无证可查,没读多少书倒是真的)和名字而闻名于世,甚至完全可以说,这恐怕是西方科学界最闪亮的金字招牌了。



话说这位老诺驾鹤西去之前,于1896年12月30日在斯德哥尔摩宣读自己的遗嘱: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将建立基金会,把自己死后遗留下来的全部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人类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聼風樓说:如此大义之人在北欧海盗盛行的年代简直惊为天人,哪怕在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万中无一。西方越是吹捧诺贝尔这个人,越表明资本财阀们的极度虚伪


老诺承诺,诺贝尔奖的初始资产由他个人财产资助,随后老诺拿出百分之九十(留点养老,实属正常)的财产约3100万瑞士克朗(约等于现在价值的17.94亿克朗,11亿人民币),捐赠给诺贝尔基金会。


聼風樓说:西方所谓的“基金会”,不过是为了偷税偷税玩的文字游戏而已,其实和市面上的投资公司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当然,这位老诺当时的想法可能真的是好的。


基金会成立于1900年6月(老诺去世三年后),成立后基金的事务由诺贝尔家族的伯特·诺贝尔和路德维格·诺贝尔打理,这两位都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亲兄弟


其实一开始,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高,而且我们有一点基本生活常识的人也知道:“活瓢舀死水,总有被舀光的一天。”


诺贝尔奖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单项奖金只有15万瑞典克朗,第二届缩水到了14万瑞典克朗,之后更是一届比一届少,在1923年时只有11.5万瑞典克朗,降到历史最低点。


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诺贝尔奖最初20年的单项奖金,平均为13万瑞典克朗,相当于每年支出为65万瑞典克朗,如果不拿来赚钱的话,不到48年,诺贝尔留下的遗产就会全部干光。


正如前文“聼風樓说”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高大上的“诺贝尔基金会”其实也有自己的理事会和董事会。


虽然将死之人其言也善,可是在老诺死后接手和现在运营这个基金会的人,看起来却一点儿都不慈眉善目,老诺留下的慈善遗产成了他们赚取巨额利润的意外本金(逼不得已?)。


老诺去世后,他的俩兄弟拿着这笔善款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资阿塞拜疆的石油产业,当然,运气不错赚了不少钱。


没想到这两兄弟除了会赚钱而且还非常有营销头脑,他们赚到钱之后开始全世界宣传推销老诺大义天下的“诺贝尔奖”。


他们宣称该诺贝尔基金赚的“所有钱”都会发放给对全人类所有作出了巨大贡献之人,并且他们基金会不参与任何"诺贝尔奖"发放决策,给谁发诺贝尔奖与他们唯一的关系就是从基金会拿钱。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营销手段,诺贝尔基金会虽然跟“投资公司”没有任何区别,私人资本,个人决策,但将这个基金会与人类科技之光慈善众生绑定之后,居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独特优势。


瑞士首先宣布对诺贝尔基金会所有业务免税,美国也于1953年宣布对其免税,随后西方各国也纷纷宣布对这个“普惠型”基金会实施免税和减税。


这种特殊待遇对于一家拥有大量成熟投资业务的全球化投资(基金会)公司来说,简直就是开了光还镀了个金身。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等占据投资额的6%-45%啊,诺贝尔基金会如果说它不是为了赚钱,路边的狗都不会信。


它只会比别人赚得更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财团有样学样纷纷成立明目繁多的各类慈善基金会用于避税,而聪明的油菜财团们选择了加入这个镀了金身的团队。


如今诺贝尔基金会的资本50%投资于股票,20%投资于债券,30%用于对冲基金和实体投资。


截止到2019年,诺贝尔奖已被授予950人或组织597次奖励,原本以为最多48年就耗空的诺贝尔基金,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20年,诺贝尔的遗产不仅没发奖花光,还越发越多。


每年颁发的诺贝尔奖奖金,主要来自于“主要基金”的利息或分红,但这部分收益并不会全部用于颁发奖金,其中的10%要作为持续投资的本金,这也是诺贝尔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每年收益10%作为扩充资本,120年来那规模可想而知!


投资收益剩下的90%再平均分为5份,交给各奖金颁发机构使用。各奖金颁发机构再把摊到金额的1/4留作与奖金颁发有关事宜的费用,其余3/4交给各自的诺贝尔学会作为奖金款项。


除了每年10%的投资收益用于扩充本金,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知名的普惠型慈善奖项,吸引了许多机构向诺贝基金会进行了捐赠,这也是诺贝尔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都那么有钱了,其他政府机构居然还捐钱给它,无非是想献殷勤套近乎让自己也与这块“金字招牌”沾上那么一点儿光,大家左手转右手逐渐形成了垄断


1985年,小本子科学技术基金为瑞典诺贝尔基金会设立一项特别奖,奖金为4500万日元;同年,京都的INAM0RI基金会将首届“京都奖”颁给了诺贝尔基金会(秋田犬果然是好狗);为恭贺诺贝尔奖成功运作60年,瑞士的巴尔赞(BALZAN)基金会也将其设立的首届大奖颁给诺贝尔基金会,奖金约100万瑞士克朗(“中立国”居然也和小鬼子一个逼样!)。


如今的诺贝尔基金会就是一个伞形组织,包括全资公司Nobel Group Interests AB、Nobel Prize Outreach AB、 Nobelmuseet AB(诺贝尔奖博物馆)、诺贝尔和平奖基金会(诺贝尔和平中心基金会,负责奥斯陆的诺贝尔和平中心)、诺贝尔和平奖中心(诺贝尔中心基金会,负责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博物馆的活动)等。通过授权协议,这些基金会与伞形组织紧密相连。


根据诺贝奖基金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基金会共掌管了51.76亿瑞典克朗的投资资本,比120年前,名义资产增值100多倍。(下图:诺贝尔基金会持有的资产



它,俨然就是一家超大型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嘛,而且还是不上税的那种。


好了,讲完了诺贝尔基金会如何满世界赚钱,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比如奖项设立、如何评选和颁发机构这些东西是如何运作的。


首先来讲诺贝尔奖的奖项有哪些。


聼風樓提示:当初诺贝尔奖只设立了物理、化学、文学、生物或医学等几个奖项,其他的都是后面人为添加或者傍人家老诺名声,而实际上由其他机构/国家具体实施发放的。


比如: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与一位女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传言说这女人只不过是老诺贝尔曾经恋爱过的女人,也有传言说她是老诺(老诺是无儿无女的真丁克)的情妇,聼風樓无法确定她到底什么身份,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女人和诺贝尔基金会关系非同一般。


下面是官网对这位女人的专门介绍:


诺贝尔与自己的秘书伯莎·金斯基(Bertha Kinsky)有过一段恋情,最终以她离开,嫁给前男友冯·苏特纳男爵(Baron von Suttner)而告终。


但即使如此,诺贝尔和金斯基也保持了终生的友谊。(似乎有情人的感觉


大家看看,果然是美女,老诺品味不差。



1904~1905年度这位伯莎女士提议补充设立诺贝尔和平奖金,该奖由挪威国会组织评选,奖给那些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作出贡献的人。


1905年,她本人作为第一人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我艹!自己给自己设一个奖项颁发,还是另外一个国家……)


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的设立起源于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并在1969年首次颁发,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自己的生日给别人捐款?还要用这捐款增加一个奖项,这不就是“套壳”吗?)这以后哪个人是对国际经济有杰出贡献的人?等于是它们说了算……


这瑞典中央银行啥玩意?这么明目张胆的放水?


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瑞典中央银行(瑞典语:Sveriges Riksbank、Riksbanken),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瑞典银行,始创于1668年,是瑞典的中央银行,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


 “瑞典银行”可它的股权并不是瑞典人拥有,也不是由瑞典国家拥有,而是由“国际出资人”拥有(剥皮抽筋终于找到了国际资本财阀的影子),又一个美联储!


以上就是诺贝尔奖所有奖项的设立由来,接下来聼風樓带大家了解一下,它们如何确定谁最终获奖又怎么样颁奖这些流程。


重点来了:作为最关键的评选环节,将决定每年所有的诺贝尔获奖者究竟是谁,这一环节也决定着以往历届诺奖获得者的评选是否“公正”。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聼風樓得知:除挪威颁发的和平奖外每个奖项设置一个诺贝尔委员会,由这些委员会负责初步遴选。获奖者的成就评估现在已经从“过去一年”放宽为“最近的成就”)也许就是诺奖不发给死去的人的原因。


这五个(物理、化学、文学、生物或者医学、和平)诺贝尔委员会各有三至五名委员。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委员们又从哪里来如何产生呢?


答案是:分别由所属的机构指定。比如:


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指定评选物理奖和化学奖的委员,3-5名;


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指定医学或生理学奖委员,3-5名;


斯德哥尔摩文学院指定评选文学奖的委员3-5名


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负责和平奖的评选和奖金颁发


聼風樓提示:为什么诺贝尔奖,挪威也跑进来插一脚?我来回答大家的疑问,因为挪威以前属于瑞典,后来因为刚刚上面那位老诺女人的关系和平独立了出去,那婆娘在挪威领了第一届“和平奖”,自此以后都在挪威评选颁发这个奖项了。牛逼确实有两刷子


聼風樓说:根据以上事实流程我们清楚知道,评选每一个诺贝尔奖的委员们除了挪威是议会选举产生的,其他的都是相应的学院指定的。(120年呐!这几个瑞典皇家学院很多人恐怕已经做过无数次评选委员了


这其实非常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以前我们一直以为那个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非常的滑稽可笑,因为它总是颁发给战争贩子或者与和平似乎毫不相干的人。


真没想到,评选“和平奖”的那些委员,反而是经过挪威议会选举出来的(那些经过挪威国家议会选举出来的议员,真的还不如那些皇家学院指定的专家学者???)。


毕竟挪威原来不过是人家瑞典的一个殖民地,可想而知那些挪威政治议员平时得多烂。


每个委员会可以召集专家参加评议和推荐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增选临时委员,临时委员也有权参与决定。(居然还可以增加委员,虽然可以不分国籍从世界各地推选潜在的获奖候选人,但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些评选委员才是关键


物与类聚,人与群分。


那些有权有势又有知识的瑞典皇家学院委员们,一生所结识的人物绝不会是与它们同一类型之外的普通人,他们目之所及大多是西方把持的各大科学刊物发表过牛逼论文的家伙,或者是西方各大院校的科学研究专家这一类人。


而我们中国,既不属于西方那个文化体系,过去也没多少牛逼的科学技术论文发表在西方刊物(难怪我们一有科研成果都爱发表在西方科学期刊上),在西方老牌院校长期搞科研的大多又被白人排挤霸占(有几位华人,都是联名),如此看来,一切都并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就是颁奖环节了,其实这个和评选环节基本一致:


1.物理奖和化学奖颁奖机构由瑞典科学院颁发;

2.医学和生理学奖由瑞典卡罗琳医学院颁发;

3.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4.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5.经济学奖(其全名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由瑞典科学院选出,并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颁发,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负责。


文章的最后,聼風樓给各位读者朋友们奉上我们11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名单,在这里引用的是澎湃新闻部分内容。


他们是:


1. 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两位都是中国人);

2. 丁肇中,1976年(与里克特)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祖籍山东后来到台湾再到美国);


3. 李远哲,1986年(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个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国台湾人后来放弃美国国籍回台);


4. 朱棣文(美能源部长),1997年(与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美国人);


5. 崔琦,1998年(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美国人);


6. 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华裔法国人);


7. 钱永健(钱学森侄子),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三人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华裔美国人);


8. 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香港人);


9.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山东高密人);


10. 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浙江宁波人);


11.沈从文,本来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是在颁奖前沈从文先生去世并未得奖,因为诺贝尔奖规定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


个人并不想否认沈从文老先生的文学水平,但是我认为没有实际得奖这个应该不算。


所以聼風樓不认同《澎湃新闻》统计的11位,而应该是10位。因为我个人觉得事实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容改变。


况且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所谓诺贝尔奖的所有细节流程,虽然我个人并没有任何能力说别人好或是坏,但是聼風樓我却有无数个理由为我们国家、国人实名作证:我们中国人才是最棒的


看看我们短短几十年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拿什么奖励或者证书为我们证明什么。


铁一样的事实就摆在全世界面前,难道这不是我们中国、中国人最好的证据吗?



好了,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这里是微信公众号【聽風樓】:陪大家一起,倾听世界的声音。


手机打字原创不易,如果您愿意,最后麻烦各位帮我点一下“在看”(相当于“分享”)。


当然,如果您愿意把这篇内容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那简直真的是太高感谢了。


衷心感谢您们一路陪伴鼓励,非常感谢!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


6500多字,整整干了三天啊

太不容易了我……

聼風樓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历史悠久而又极具智慧的文明古国,对阵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的嗜血强盗集团,必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巅峰对决。是惊天动地的漫天烽火?还是神机妙算的运筹帷幄?且跟随【聽風樓】一起,见证百年难遇的辉煌交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