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跟几位年轻博士生聊天,且发现:在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中,学生职业规划盲目性,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然,这种高等教育不仅仅包括低年级的本科生,还包括硕士研究生,甚至还包括博士研究生。
今天主要谈一下博士阶段的学生职业规划盲目性。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职业规划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博士本人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朗。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很多博士生实际上是不了解自己的。
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这些博士生不了解自己的技能或特长,甚至就因为期待某种职业工作环境,而放大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优点。
一个非常常见且典型的现象:因道听途说的段子或者自己仅凭肉眼看到的支离破碎场景,很多博士研究生痴迷于喜欢高校所谓的宽松甚至可以躺平的工作环境,包括三个月寒暑假、事业编、日常时间安排宽裕等,就盲目地选择读博。
但是,一旦读了博士以后,这些学生折腾了很多年无法毕业(甚至不少到期被清退,浪费学位资源),小论文写不出来、投稿发不出来,即便写出来的论文也是挤牙膏似的痛苦,甚至花了一两年时间……甚至很多男生读的很痛苦、女生内分泌失调……
这是典型的不了解自己,一旦不了解自己特长或者性格,就陷入盲目择业。实际上,这类人不适合读博、不适宜科研,但就因为喜欢高校职业,所以迫使自己去勉强读博,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即废了光阴,也失了年华,对于这种青年时期折腾痛苦的经历,严重说明都到了25岁前后的年轻人还不懂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读博,纯粹地盲目选择科研工作。
……
显然,以上这种传统观念上的错觉:痛苦地读完博士,肯定通过这个高学历一定能实现“高校躺平拿编制、度余生”的愿景。
现在高校就业环境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职,不再是躺平;博士学位,不再是稀缺。
但唯一稀缺的是,岗位的稀缺、编制的稀缺,甚至国家课题、核心期刊论文的稀缺。
尤其是在“破五唯”下,国家级课题成为很多青年博士入职高校后第一个关卡。很多人在博士期间过得很痛苦,一般进入高校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职场环境,非升级走,在有限编制的管理制度下实行优胜劣汰,这意味着人在中青年阶段可能面临失业、重新择业的难题。
博士学历,已在快速贬值,在未来高校就业市场中,青年博士择业会越来越难,也是2024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最容易的一年。
最后,给大家还在高校读博的朋友提供几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1)发表论文,争取往好的期刊投稿并发表。
(2)在保证1-2篇高质量论文发表后,数量比质量可能更为重要。
(3)核心竞争力:争取第一作者署名,不论是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
(4)择业市场中青年博士与高校博弈:合同协议为主,口头承诺不可信。
(5)择业,必须要海投,不要痴迷于仅限于某一两家择业单位。
(6)知名专家的择业推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