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m跌停!高盛重仓股突发st,国际投行也像散户侥幸买股票?

文摘   2024-12-12 14:19   山东  

文案/紫气

编辑/东来

在风云变幻的股市投资中,风险与收益的博弈从未停止。即使是如高盛这般拥有专业团队和丰富经验的国际投行,也难以完全规避风险,这不,高盛就因重仓股ST智云的突然跌停而陷入了尴尬境地.


12月12日,对于持有ST智云的投资者来说,犹如遭遇了一场噩梦。当日,ST智云复牌后直接以20cm的跌停板报6.67元/股,封单超40万,而成交量却寥寥无几,换手率极低,场面可谓十分惨淡.

这一惊人变故的根源,要追溯到今年4月。当时,ST智云因虚增营收和利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一消息无疑给公司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12月10日晚间,公司披露的公告更是让投资者的心跌入了谷底,其收到大连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原来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这一重大财务造假问题直接导致公司股票自12月12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也由“智云股份”变为了“ST智云”.


在众多投资者中,高盛作为国际知名投行,其重仓持有ST智云的情况格外引人注目。据公司资料显示,高盛是在ST智云三季报后新进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有155.2万股,当时的投资成本价在6.5元左右 。尽管在跌停前股价为6.7元,看似尚未亏损,但随着12月12日的跌停,如果后续股价继续下跌,高盛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亏损甚至套牢的风险.

不过,此次高盛投资的金额约为1000万左右,相对其庞大的资产规模而言,数额不算巨大。即便全部亏掉,对高盛的整体影响也较为有限,但这一事件仍然给高盛的投资声誉带来了一定冲击,也让市场对其专业的风控能力产生了质疑。毕竟,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高盛有着专业的团队和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但却在这只股票上“马失前蹄”,不禁让人深思,难道国际投行也会像普通散户一样,因侥幸心理而做出失误的投资决策吗?


事实上,抱有侥幸心理的并非只有高盛。ST智云的股东数据显示,现有股东3.325万,同比增长2.63%,现有机构投资者18家,同比增加5家 。这表明在公司被立案调查后,仍有不少投资者和机构选择了买进.

究其原因,一方面,ST智云作为一家自动化设备企业,具有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概念,这些概念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抱有期待,认为公司有望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从而带来丰厚的收益。另一方面,部分投资者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公司虽然被立案调查,但处罚不会很快到来,或者认为公司的问题不会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然而,这种侥幸心理在投资中是极其危险的。在股市中,任何公司的基本面和潜在风险都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对于那些存在财务问题或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投资者更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能仅仅被概念和热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公司的真实价值和风险状况.

ST智云的跌停事件,不仅对其自身股价和投资者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从短期来看,该事件引发了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担忧,导致投资者对类似企业的信心下降,风险偏好降低。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财务问题或被监管关注的公司,投资者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出现恐慌性抛售的情况,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从长期来看,这一事件也提醒了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和审查至关重要。只有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事件更是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它告诫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的投资决策,而应建立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体系。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充分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行业前景等,同时关注公司的重大事件和潜在风险。对于那些存在不确定性或风险较高的公司,要谨慎投资,避免因侥幸心理而遭受重大损失.此外,即使是面对专业机构的投资选择,投资者也不能盲目跟风。

高盛此次的“踩雷”事件就充分说明了,即使是专业机构也并非万无一失,他们的投资决策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失误.展望未来,ST智云的股价走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虽然目前其跌停封单巨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情绪的变化,股价可能会出现波动。对于持有ST智云的投资者来说,需要密切关注公司的后续公告和基本面变化,以便及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月之灵兮
关注我,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