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之浴

文化   2024-09-19 18:57   河南  




故事开始的楔子就是一个妇女跳崖自杀,死去后被暴尸山头,直接交代给观众一种阴郁、悲愤的氛围。这是公元1750年,是启蒙运动风行之时,也是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国家唱到以理性崇拜之光来驱散愚昧的黑暗之时。但是,地处中欧的奥地利,依旧生活在中世纪的压抑之中,愚昧依旧笼罩着所有人的生活,压迫最深的,莫过于女性。

年轻的艾格尼丝嫁给年轻的沃尔夫,两家的距离并不远,艾格尼丝的嫁妆用一辆手推车就能送到,绝望之时艾格尼丝也曾步行逃回自己的娘家。但是,结婚之后的世界却变得如此陌生。简陋的婚礼过去之后,艾格尼丝才发现原来自己和丈夫沃尔夫不是住在丈夫的家里,而是搬到一处不久之前才有沃尔夫借贷买下来的破旧的山间小屋,近乎离群索居的环境以及一结婚就背负债务让艾格尼丝心生不满。但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艾格尼丝无法融入沃尔夫家族所经营的打鱼营生,尽管她很努力的去适应。她也无法融入沃尔夫家族所在的这个村的日常生活之中,严厉的婆婆似乎总是在监督着她,总是在强制改正她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最为重要的,是丈夫沃尔夫始终对自己毫无兴趣。同床而眠简直成了无性生活中的折磨。日复一日。艾格尼丝忍无可忍,不得不跑回娘家,试图得到母亲和弟弟的帮助。可惜没有,没有任何人帮助她。按照当时当地的风俗,嫁出去的姑娘已经成了别人家的财产,她只能回去。求助于宗教也不可行,哪怕是用各种酷刑来折磨自己,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真正应该给她安慰的,却一直都在同床异梦。

走投无路的艾格尼丝,能够想到的解脱之路,只能是杀害自己有能力伤害的小男孩,由此换来一场痛快彻底的死刑,而不是自杀后被暴尸示众。最后这一场行刑过程导演刻意拍成了一场奇观模式,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中国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鲁迅,把这对奥地利导演比喻为“奥地利鲁迅”。当然本质上显然不是。一百年前的鲁迅所处的环境让他必然会选择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一百年后的今日欧洲导演所能想到的一定是女权与性压抑。时代变了,而且批判对象本身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艾格尼丝最直接的压迫对象就是她的丈夫沃尔夫。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沃尔夫是一个同性恋,但沃尔夫的确在婚姻生活中始终在避免性回应,更不要提感情的抚慰。这是无性亦无爱的婚姻。假如是现代社会,问题不难得到解决。但艾格尼丝所处的环境是前现代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欧洲内陆山区,是一个宗教都无法给她抚慰的压抑环境,也是一个生命既脆弱又廉价的环境。艾格尼丝无路可逃,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电影前半部分的沉闷、枯燥是在表现艾格尼丝婚后生活的沉闷、枯燥以及由此带来的压抑。后半部分节奏逐步变快,最后发展成一场颇具观赏性与批判性的行刑奇观。年轻的导演做的不错,以后或能有更好的作品。


他乡散记
越简单,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