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

文化   2024-10-07 17:17   河南  




跟电影《默杀》里面“全员恶人”的设定不同,电影《逆行人生》的设定是“全员善人”。电影里所有的外卖员都是善良的好人,不管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到最后揭示出来的一定是善良的好人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这才不得不拼尽全力去内卷,结果就导致电影里演绎出来的外卖员队伍整个就是一个“苦瓜大队”,没有一个正常一点的人物。还有哪个行业跟电影里的外卖员一样,属于苦瓜大队大集合的?

这样的设定显然与现实不符,这也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尽管外表是在演绎一群外卖员的生活,但电影的内核,似乎是一种不断失去的人生,这才比较符合“逆行人生”片名的含义,讲的是人生在逆行,而不是外卖员的电动车在逆行,那样不但违反交通法规,而且太过危险。

主角是一个同济大学毕业的高端程序员,在公司里工作多年,已经有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自己的团队,这个时候被裁员,即便是已经四十多岁,也不至于一下就跌落到去送外卖的地步,他完全有能力做一点更稳妥更现实也更有收益的工作。即便是故事里给主角不断叠加buff,中年失业、妻子无业、父亲重病、存款爆雷、房贷压力、孩子还要上国际学校等等,这个故事的逻辑也是不通的。上海的房价涨跌趋势他不会看不懂,不太可能选择亏损三百万卖房,而且是一套带有小超市的房子,即便是把小超市做好一点,经营范围扩大到接收快递,也不至于去送外卖。这里不是说外卖工作不好,而是说对一个四十多岁、常年久坐办公室写程序、还患有糖尿病低血糖等等慢性病、身体早已发福的中年男子来说,去送外卖还要去和一群年轻人拼身体争取当月单王这事,逻辑上根本行不通。他的生活经历、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都足以让他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到一个完全陌生也完全不适合自己学识、经验和健康的赛道去拼命。

这部电影确实有“消费苦难”的主观意图,但最重要的弊病,还是把外卖员特殊化。表面上好像是在赞美外卖员卖力工作的艰辛,实际上却把一个原本普通的行业变成了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行业——非要活不下去了、难的不行了才去送外卖,这跟以前那部表现富人奋斗就去工地搬砖的电视剧有什么区别?实际上电影是在借用“外卖员”这张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经济下滑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不断失去的不满。你看,高志磊到最后不是先失去了自己曾经傲人的工作,又失去了自己中意的大房子,甚至失去了让女儿上国际学校从而踏上社会新阶层的可能。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社会阶层。主创对阶层滑落极为担心,所以才做了这么一场滑落到最底层的外卖员的大梦。这就是一场大梦,真幻交替。结尾处抢单王时被泥头车撞到,却又跌跌撞撞的跑入五光十色的夜场送外卖,在众人庆祝新年的欢呼声中夺得单王,甚至成了集团表彰的对象,但与此同时,他却不得不卖掉自己中意的房子。即便是在底层行业的成功,也无法阻止社会阶层的滑落。这才是主创内心真实的想法。社会是分阶层的,行业也是。

结尾处的魔幻是真是假?电影并没有明确交待高志磊到底死了没有又死于何处。现实中我们看到,上海金融公司的中年女子因为还不上房贷跳楼,杭州外卖单王休息时在电动车上无声无息的逝去。至于算法逼迫人们去内卷,资本敲骨吸髓一般地去压榨员工等等,电影中也都浮光掠影地提到,但肯定不会深入,不但不会深入,还要想法设法的转移矛盾,把底层百姓与资本、平台、系统的矛盾转化为底层之间的矛盾。只能这样做,因为真要深入的话,这部电影可能就无法上映了。



他乡散记
越简单,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