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文化   2024-10-04 10:38   河南  




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与邓超导演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像是两部约好了的姊妹篇,都是关于中国体育的励志类电影。如果陈可辛导演的那部使用原名《中国女排》的话,这两部电影就是货真价实的姊妹篇。但是,两部电影都遇到了一些压力,自身也都出了一些问题。最终陈可辛的那部改名为“夺冠”,邓超的这部加了一个修饰语“绝地反击”。实际上两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有意识地回避中国体育一贯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而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练身上。在《夺冠》中,焦点对准了带领中国女排重夺奥运冠军的郎平教练;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焦点对准了在困境中带领中国男乒重夺斯韦思林杯的蔡振华教练。这种选择符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电影总是要有一个主角来引领剧情。不过两相对比,巩俐饰演的郎平远远比邓超饰演的蔡振华成功。这里面既有导演编剧的原因,也有演员自身的原因。

要注意,中国乒乓当时是“困境”而不是“绝地”。创作关于中国乒乓的励志电影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乒乓始终都在世界一流的位置。只不过我们自己要求太高,每次拿不到冠军或者金牌就成了重大失利。赢得太多,以至于亚军银牌都成了不可接受的失败。现实中,竞技体育大多数情况下,失败是一种常态。就如每一届足球世界杯巴西国家队都是冠军争夺者,但这么多届也只拿到五次冠军,大多数时候还是失败,甚至家门口都被德国队七比一击败。正因为失败是一种常态,胜利才变得如此激动人心。这种竞技体育的现实,才给了体育励志电影创作的空间,毕竟所有的励志电影,都是让主人公由弱到强、从失败中走出来去争取看上去不可能的胜利。这样电影的高潮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并且激动观众的心。

所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只能选择中国男乒历史上唯一一段低谷期作为创作基础。这一段低谷期不够长,也不像中国女排那样真的到了连奥运资格都费劲的“低谷”。高低落差不够大,影片叙事又过于琐碎,拖拖拉拉,导致最后的高潮就显得相当的差强人意。差了点意思,这点意思差的还挺大。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中国乒乓过于辉煌的战绩掩盖了很多背后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太大,电影的创作者不敢深入挖掘,只能浅尝辄止地透露一点。就如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干事的人就是会被不干事的人骂,这就是干事的人的命”。这句台词想必所有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中国人都会感同身受,也包括公司里、职场里的打工人,本质上都一样。另一个值得称赞的是负气出走的陪练。中国乒乓以及其它多个体育项目中都有大量默默无闻的陪练,极少有人去关注他们,这部电影能花费不少笔墨去描写陪练,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他乡散记
越简单,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