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拼,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家!

文摘   2024-11-16 20:09   陕西  

栏目语

21年来,54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和西部双向奔赴,一句“这里需要我”,就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史诗。近日,团中央“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大型主题宣传的采访团走进新疆、走进兵团,走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火热实践,一起倾听他们的热血与奋斗、奉献与成长……



辽阔的祖国边疆
有大漠、有戈壁、有草原……
更有一代代或生于斯、长于斯
或跨越万里关山、扎根于此的
默默无闻的“卫国戍边”人
巍巍界碑记载着他们巡边护边的身影
镌刻着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一批批年轻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
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和对边疆的深深向往
奔赴祖国西北边陲
开启了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的征程
来看看他们之间的传承故事吧


萨尔乌楞村:
一生只做一件事,世世代代守边关


萨尔乌楞村,被誉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辖区边境线长16公里,全村共有121户271人。


萨尔乌楞村


萨尔乌楞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萨尔乌楞人守边护边、建设家园的神圣使命。


在萨尔乌楞村,有一个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村训:“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


这既是全体村民代代相传的戍边精神,也是他们保家卫国、顽强斗争的真实写照。


“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人”



这些年来,在边境线上传颂着“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人”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马合沙提和父亲斯拉木。斯拉木1946年参加革命,复员后回到萨尔乌楞村,被边防六连聘为护边员,与边防战士们一起守护着萨尔乌楞村16公里长的边境线,一守就是30多年。


1999年1月,斯拉木病逝前,把手里的马鞭子和巡边日记郑重地交到儿子马合沙提手里,嘱托他要继续巡边守边、保卫边防。


萨尔乌楞村中墙绘


2000年冬天的一个大风雪天,马合沙提仍然坚持去巡边,傍晚返回时又累又饿从马背上摔下来昏了过去。他醒来时已经是第2天凌晨3点了,奇迹般没有冻僵的他强忍着伤痛艰难地牵着马回到家中。


有人问他:“这么拼命,为什么?”


马合沙提指着距界碑不到100米的村庄和离边境线只有20米的父亲坟墓说:“这是我们的家呀,我们不守护谁来守护”。


每次巡边,望远镜、手钳子、红油漆都是马合沙提随身携带的物品。铁丝网破损了,他用钳子拧拧紧;界碑上的字褪色了,他用红油漆把“中国”二字和界碑号再描得鲜红。


20多年他与风雪作伴,与烈日同行,与孤独为伍,把一个普通边民真挚的爱国情写在边境线上。马合沙提·斯拉木先后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新疆公安边防总队优秀护边员,入选“感动新疆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的护边员继续发扬和传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更加严格坚定地守护在边境线上。


萨尔乌楞村有着世代戍边守边的故事,在一代代口口相传中早已融入血脉,成为边境小村的精神力量。他们,以“一生只做一件事,世世代代守边关”的坚守,以“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忠诚,筑牢祖国安全稳定的屏障。


布茹玛汗·毛勒朵: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高高的雪山,坚定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这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内心坚定的信念。


60载,她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60载,她甘守清贫,始终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通往冬古拉玛山口的道路两侧到处铺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石头上都刻有“中国”二字,这些石头都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巡边经历的见证。


布茹玛汗·毛勒朵与“中国石”


刚开始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时,布茹玛汗·毛勒朵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她骑的马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滚石、暗冰、塌方不断,她多次被困于暴风雪中……


因此,布茹玛汗·毛勒朵心中冒出一个想法:“我要给石头都刻上‘中国’二字,像界碑一样放到边境线上,让它们和我一起为祖国守边。”


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抱着石头奔向冬古拉玛山口,郑重地将它放在了边境线上。已是耄耋之年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在石头上学刻“中国”的场景。


对于布茹玛汗·毛勒朵而言,热爱祖国就是一种信仰。她说:“我的5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出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孩子们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在她的影响下,如今她的5个子女都成了护边员,孙子也成长为一名特警,萨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加入护边员队伍中,走上巡边护边之路。


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界碑”。


布茹玛汗·毛勒朵就是“活界碑”,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存在,才有了祖国边陲的安宁,他们用实际行动坚定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魏德友夫妇: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1964年,部队动员复员军人到无人区放牧守边,屯垦戍边。


“到新疆去,听党指挥,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再苦我也不离开!”


魏德友来到了边境,成为兵团工二师12团二连一名职工。1981年,二连被撤并,职工们都被分流到了其他连队,萨尔布拉克又变成了无人区。


走?还是留?魏德友认真考虑过。留下,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自己曾经的保证在耳畔响起:“再苦我也不离开!”


最终,有十来户人家选择了留下来,其他人家在连部附近,萨尔布拉克只剩下魏德友一家。再后来,其他人家也因为退休陆续搬进了城。


留下来的魏德友成了一名护边员,可魏德友没想到,留下来的日子是这样艰难。


左图为魏德友在巡边间隙休息;右图为边境界碑(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社


有一次,大雪下得天昏地暗,魏德友看不清眼前的路,天色越来越暗,却仍找不到回家的方向。脚步越来越沉,他已是筋疲力尽。

“如果今天回不去,我还有什么遗憾吗?这辈子都在放牧守边防,我算是守住了自己立下的誓言。可是妻子怎么办……”魏德友在与风雪的较量中开始不自觉回望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微弱的光线,赶紧拿出应急手电筒向亮光方向闪,正在巡逻的边防官兵发现了他,待他回到家,已是半夜。

为了守边,五十多年间魏德友只见过母亲一面,而父亲1979年被接到萨尔布拉克帮忙照看孩子,孩子长大后才回了老家。

后来父母先后去世,等收到消息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

大雪封山,魏德友只能寄回“尽孝钱”。不善言谈的他啥也没说,但妻子刘景好知道,他有多伤心——“接到消息后,好几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2003年,边境界碑、围栏正式开始使用,他抚摸着中国界碑潸然泪下,“守了那么多年边,能够见证这一庄严时刻,心里很激动。”


汇聚青春之力,传承戍边精神
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有话说

西部计划志愿者张亚蒙作为讲解员,分享萨尔乌楞村卫国戍边的故事



我们将以“一生只做一件事,世世代代守边关”的坚守,以“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忠诚,筑牢祖国安全稳定的屏障。


——西部计划志愿者 张亚蒙



西部计划志愿者冯小青去魏德友夫妇家中一起过春节



 “好好工作,报效祖国”,魏德友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希望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有所作为,有所收获,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谱写属于我的青春华章。


——西部计划志愿者 冯小青



西部计划志愿者张晓茹作为讲解员,分享龙珠山地道的故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有义务向更多青年讲好这里的红色故事,传承我们的红色文化。

——西部计划志愿者 张晓茹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世世代代守边关”
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
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走出校门,奔赴边疆
他们接过前辈的旗帜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转自 | 共青团中央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聚焦会计学院新闻热点,传递最新资讯,点滴学院生活,绽放青春梦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