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观光旅游的范畴,那么“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则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课题,这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是休闲、度假、康养、研学旅游的市场需求,是现代旅游的终极诉求。
牧青行摄/黄河滩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时就曾提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随着旅游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产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务。”
旅游自古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万卷书”,可以深入吸收前人归纳总结的知识,是间接获得知识的捷径,“行万里路”,通过遍游各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增长见识,通过实践认证已学到的知识,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升华。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观光旅游的范畴,那么”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则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课题,这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是休闲、度假、康养、研学旅游的市场需求,是现代旅游的终极诉求。
01
02
从古代少数人的贵族化旅行,到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渐渐开启的大众化旅游,再到现在城里人趋之若鹜的乡村旅居,以及高端人士乐此不疲的旅养,可以说,旅之修身养性功能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而“旅养”无疑是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与现代休闲旅游结合的最高层级。其实,即便是观光,也自古就存在修身养性之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过一句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是有体验、有情感、有精神的山水之游,这也符合现代山地和滨海两种主要休闲度假形式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诗经·小雅》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登山”、亦即山水之游的本意得以升华,以至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这一说法已不止养性,而有养德之功。从现代旅游的角度,孔子周游列国,放意林泉,流连山水,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审美观和价值观,所提倡的“听乐观礼”文化之游和“乐山乐水”自然之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理念同样适用于旅游规划,作为一个规划人应有“乐山乐水”的智者理念和仁者情怀。作为仁者,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与人文兼具;作为智者,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资源与市场共融。
1.旅行的意义
说起孔子,不得不提及旅行。谈旅游,也不得不谈孔子。在孔子之前虽有穆天子西游,但真正开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行达人是孔子。中国古代热衷于旅行的不乏其人,不少人小则修身养性,大则著书立说、建功立业,不但是旅行大玩家,还是人生大赢家。这与“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相通之处。孔子的旅行可称之为游学,有为学之功,更有游说参政之效。为推行儒家政治主张,以55岁的高龄和其弟子周游列国,十几年里,游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孔子为“仁”,践行一生,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们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司马迁的旅行实乃历史考察,接近于輶轩问俗。为考察风土人情,司马迁青年时期便游历名山大川,游江淮,过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远至昆明。数年游历,搜集历史资料,为《史记》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玄奘是有信仰的,西天之行乃宗教之旅,也是为子孙万代祈福之旅。为了深入研究佛学,玄奘不顾唐太宗的反对,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那烂陀寺取真经。其足迹遍布新疆地区、过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带回经论657部,与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占大唐佛典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口述《大唐西域记》,记述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李白的旅行最接近于当下的旅行达人,是一场“说走就走旅行”,也是“诗与远方”的典范。李白仗剑去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把一生的游历写在了诗里。李白走过大半个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巴蜀、越中、皖南,处处都有他的诗。巴蜀险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荆楚坦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黄河磅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宣城清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时珍的旅行,修身养性之外,养生和造福普罗大众更重一些。李时珍有医者仁心,为了不犯前人的错误,完善医药史料,李时珍踏上了求真求知的道路。从蕲州开始,一路游历至湖广地区、江西、江苏、安徽、均州等地,“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李时珍与其儿子和徒弟,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三十年,李时珍终成医药著作《本草纲目》,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伟大贡献。徐霞客的旅行,颇有点地理研学的味道,“中国旅游日”由他而来。徐霞客云游四方,22岁(1607年)即新婚那年开始旅行,除家中的重大事件,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都在旅行中。他去过的地方,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他爬过的山,包括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等等;渡过的河,黄河、长江、金沙江、汉江、金沙江、澜沧江,最远到达云南和西藏。风餐露宿,走了几乎整个中国。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多少旅行达人穷其一生,行走在路上,也陶然于内心,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走出了生命之旅、修身养性之旅。
2.旅游的真谛
当下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厌倦了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转而开始爱上休闲、放松和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从过去的观光旅游到现在的休闲度假旅游,旅游的修身养性功能不断增强。如果说,观光旅游是指欣赏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领略民俗风情,并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和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旅游;那么,度假旅游就是指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到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较少流动性的旅游消费活动。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度假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更强调安全、宁静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更令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的一种休闲方式。毫无疑问,休闲度假旅游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悟,而这种体验和感悟一定是融入文化、活化文化、升华文化的,这也是近几年机构改革方面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并大张旗鼓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现实基础。休闲度假层面的文旅融合是一种市场需求,而非单纯为旅游添加点佐料和内涵,更非违背市场规律、单纯就文化做文化。至于时下兴起的另外几种旅游业态,如:研学旅行,在旅行中增长见识,对青少年修身养性极为有利。再如:康养旅游,岂止在于身,更在于心,在乎文化,在乎精神。总之,不同于观光旅游,休闲需要慢下来、停下来、驻下来,旅居、旅养皆归于休闲旅游,度假和康养是休闲旅游的重要形态,更是产生旅游消费的重要业态,而修身养性乃度假和康养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旅游的真谛。“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新机遇、新环境和新挑战,当有新思维、新战略和新思路,努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旅游新产品和新服务。从习近平总书记“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的战略定位出发,文化和旅游融合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旅游的思想内涵、文化品质,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进一步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让旅游成为难忘的精神之旅、文化之旅。
来源:《养生大世界》杂志
本文为马牧青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来源:《养生大世界》杂志
本文为马牧青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山西张壁古堡旅游区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山西张壁古堡旅游区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山西张壁古堡旅游区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