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古称“漾泉”,因泉水荡漾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中部西侧,是山西的东大门,被誉“中共第一城”、山西的“小上海”。同样也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阳泉这片土地上,美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传承着丰富的饮食传统,面食也在这里深耕发芽。这座山城,充满了美丽的建筑物和诱人的美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山西阳泉的十大名面,打卡阳泉,不容错过的美味!喜欢山西面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铁锅焖面,山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家常面食,也是阳泉当地人喜爱的面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阳泉当地人世代传承的传统面食。其制作简单,白绿相间,蒜醋烹香,食之利口,吃了还想吃。
焖面适宜气温上升、食欲减退时,用来调剂口味。特别是夏季,阳泉盂县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几顿用山药蛋(土豆)、豆角、猪肉等食材制作的焖面,很有地方特色,妥妥的山西风味。
阳泉铁锅焖面的制作过程,首先将豆角、土豆、猪肉等蔬菜进行先炒后炖,然后将切好的手擀面放入锅中焖制而成。焖面的面条可以选择不同粗细和宽度的面条,焖出来的面条,劲道有嚼劲儿,面条入味又不失口感,特别诱人食欲。
焖面不仅是阳泉地区的一道传统面食,同时也代表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更是山西代表面食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它是阳泉人日常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阳泉当地人对面食烹饪技艺的一种表现。
抿疙斗,又称抿蝌蚪,山西代表性面食之一,也是山西阳泉地区的一种古老面食,当地人管抿蝌蚪也叫“抿尖尖”或“抿圪蚪”。为阳泉十大名小吃之一。当地有句俗话:“拉面抿圪斗,吃了不想走”。这句话生动地表达出阳泉人对于抿圪斗的钟爱。在阳泉抿圪斗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炸酱抿圪斗和酸菜抿圪斗。
清朝道光时期,《阳曲县志》中就有关于抿圪斗的记载:“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河漏’荞面为之;拨鱼子,豆麦二面为之;抿蛆子,豆面为之,如蝌蚪状……”其中抿蛆子即为抿蝌蚪,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用料已不局限于豆面,可以单用豆面、白面、玉茭面、高粱面等单一面粉,也可以多种面混合搭配制作,各具其风味。其中又以白面、豆面两面掺和一起的抿蝌蚪风味最佳。
抿疙斗具有劲道易消化的特点。面条短而坚韧,有一定的嚼劲,但容易消化吸收。口感上软硬适中,吃着滑爽,搭配不同的浇头或汤汁、各种调料,吃起来味道丰富多样。总之,抿圪斗面杂多样,营养丰富,色泽鲜亮,其易消化,是老少皆宜的最佳饭肴。
在阳泉当地,做抿圪斗用的面粉可选的种类有很多,可用绿豆面,还可用高粱面、荞面、玉茭面、莜面等。不同的面粉所做出来的抿圪斗,在长短和颜色上也有所不同。
在抿疙斗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工具~抿床,抿床架在烧开的热水锅上,将所制软面团放在抿床上,用力推、压、抿漏入锅中,使其呈圆条状,约一寸多长,形状像蝌蚪一样在水中波动,煮熟后,可以搭配各种荤素的浇头或打卤,也可以做成汤面。
做杂面抿圪斗要想口感好,在和面的时候不能只用单一的杂粮面粉,单白面粘度太大,只用玉米面也不行,玉米面比较酥,面会很松脆,做出来的抿圪斗短且小,而且一煮就成糊糊了。
旧时平定人吃抿圪斗,就是用两种面掺起来做,一种叫榆皮面的,把它掺到玉米面中,这样抿出来的抿圪斗不仅光滑有长度,入口也很舒适,对肠胃也比较友好。
要想做一碗好吃的阳泉抿圪斗,单靠会抿是远远不够的,抿圪斗所浇的各种臊子也极为关键。与抿圪斗搭配的臊子,可荤可素,可汤可干拌,农家酸菜辣椒也行,肉禽蛋炒的也可。
资深的阳泉老饕都知道,阳泉漂抿曲重在喝汤,抿圪斗重在吃“臊”。臊子通常有西红柿鸡蛋、过油肉、炸酱、土豆豆角等。除此之外,西红柿豆角和西红柿豆腐臊也是阳泉人平常吃的最多的。
在阳泉的平定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叫“黄菜豆腐抿圪斗,入贴如和又顺流”,这里说的黄菜豆腐指的就是平定抿圪斗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臊子。平定人除了把抿圪斗当成主要饭食外,平时还喜欢把它做成汤面,俗称“一混锅”,一般多是在早晨或者晚上吃,特别是在农村,赶上农忙的时候,人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会习惯做一锅烩抿圪斗,简单快捷,吃完还解乏。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家庭已很少亲自动手抿圪斗了,而是买一些抿圪斗的半成品,更快捷方便,又不失其原有味道。
抿疙斗不仅仅是阳泉地区的特色小吃,更代表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作为当地的传统美食之一,抿疙斗深受阳泉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是阳泉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之一,也是展示阳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泉漂抿曲,又称小河捞,山西阳泉特色美食之一、阳泉当地名吃,深受当地人喜爱。漂抿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从明朝初期起,漂抿曲就在山西阳泉地区特别流行,成为当地独有的风味面食。明末清初的学界泰斗傅山先生就曾在《小河捞记》中对漂抿曲大加赞赏。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面,既见于宴席,也是家庭常食,代表着当地的饮食文化。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之一,也是外地游客来阳泉必尝的美食之一。
漂抿曲的制作和品尝过程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烹饪技艺和对美食的独特追求。阳泉漂抿曲的主要原料是绿豆粉和少量面粉,将绿豆与面粉混合和面后,使用特制的抿曲床子进行压制制作而成。然后将其煮熟,捞入各种调料和配料的汤汁中,即可漂起。故喂之“漂抿曲”,这种面条长得像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且风味独特。
阳泉漂抿曲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细长的面条和清香的味道,细腻滑爽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同时还具有消火消暑的功效,深受当地人的和外来游客的喜爱,来山城阳泉,如果不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漂抿曲,那可能将会是一种遗憾哦!
刀拨面,山西面食一绝,山西阳泉的传统面食小吃,也是山西四大名面之一。在山西阳泉等地区享有盛誉,并且在运城、晋中等地也广受大众欢迎。
刀拨面的面条顺滑筋软,口感十分滑嫩。这种面条可以搭配各种荤素浇头或汤汁,也可调配成各种口味的汤面。
刀拨面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刀拨面制作的独特技艺也成为了一种特色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品尝和观赏。
山西一绝的刀拨面,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二尺,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五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拔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八寸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拨105刀,出面条630根,十斤以上面粉的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参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阳泉拉面,山西特色名面,山西四大名面之一。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
据传在古代,由于拉面的美味,还曾进入宫廷御膳房,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并为其赐名“龙须面”。阳泉本地凡遇红白喜事,压轴饭就是阳泉拉面。
阳泉拉面制作技术性很强,要做好拉面必须掌握好拉面技能,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有疙瘩。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条、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拉面、扁条拉面、水拉面等不同品类。
阳泉拉面的特点是面细如丝,汤醇面香,给人以口感丰富的享受,在品尝阳泉拉面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浇头或汤底。例如可以搭配番茄酱、肉炸酱、金针木耳鸡蛋卤等浇头,或者选择清汤、牛骨汤等汤底。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黄瓜丝、绿豆芽、青椒丝等时蔬菜。
在阳泉及晋中地区,阳泉拉面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盛誉。它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前来品尝的重要美食之一。
刀削面,山西面之王者,也是阳泉地区的传统面食之一,以其制作工艺独特、面质劲道口感好而备受食客青睐。
阳泉的刀削面选用优质小麦粉,通过手工揉面和精湛的刀工,将面削得薄厚、粗细均匀。煮熟后再搭配各类美味的汤底和配菜,使得这碗刀削面既有面的飘香气,又有汤汁的鲜美。在阳泉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刀削面摊,都在传承着这一独特的美食文化,为阳泉、乃至山西增添了浓厚的面食文化底蕴。
撅疙瘩,北方经典家常面之一,也是阳泉地道的农家面,阳泉盂县人把人们常说的“揪片”称为“撅圪垯”,也叫“面片”。有的不擀片,用手抻成片,直接蘸水(或蘸食用油)揪,故又叫“手搬撅圪垯”。
撅圪垯在阳泉的街头、农家、面馆随处可见,面和得要比面条面稍软一些,擀成饼状厚片,切成1—2寸宽的长条,一只手持面片,另一只手从面片上揪下不规则的块状,直接扔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到碗里,浇肉臊子、素臊子、油酱醋调和或酸菜均可。其特点是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再就两瓣儿新蒜,那个香啊,甭提了!
窟窟圪垯,是阳泉盂县人用推、捻的方法制作的一种传统面食,也叫“体窟窟圪垯子”,因其形状娇小,圆滑,弯曲,像个空心的小贝壳,更像猫的耳朵,故又被许多山西人称作“猫耳朵”。
“猫耳朵”的吃法准确地来说,源于山西省的中北部,据说与元代禁刀制度有关。在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用完还得交“鞑子”保管,用起来很不方便,而晋北的荞面、莜面烹饪不精细,就难以消化。于是想到用徒手做“猫耳朵”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晋中人习惯用白面或高粱面制作“猫耳朵”,称之为“圪朵朵”或“圪推推”。雁北和忻州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用荞面、莜面制作。雁北人叫它“捻圪垯”,忻州人称“捻圪饦”。而以玉茭为主产的盂县,则多用玉茭面制作(也有用白面、玉茭面或粟黍面等面粉混合制作),称之为“窟窟圪垯子”。
这种面食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费工时,四五口人吃一顿,一个家庭主妇几乎要捻一上午。不过,旧时农妇们大多选在没有多少农活的时候,坐在土坑的窗前,守着一坨面,哼着家乡小曲儿,把期盼家人归来的心绪化作一个个圪饦。所以说,一家一户制作“猫耳朵”的过程,不仅仅是做面食,还体现了对亲人浓浓的爱意和思念。
窟窟圪垯子的主要制作方法是,细玉茭面内掺少许榆皮面(或黏秆面)搅匀,再用温水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传统的方法是把和好的面团搓成小指粗细的长条,取一截夹在左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像抽烟的样子),再用右手从面条上掐出酸枣大小的面蛋,置于左手掌心,用右手大拇指肚压住,向前轻轻一推一捻,一个“猫耳朵”便做成了。
现在不少人制作时取一小块面搓成条,揪成指头肚大小的面蛋,滚上干面,放到左手掌心或小胳膊上,用右手拇指从上到下挤压,将面蛋捻成薄片自然卷曲。然后放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浇羊肉臊子、油酱汤或酸菜臊子等,吃起来十分入味,爽滑圆润,馨香利口,久吃不腻。
莜面河捞、莜面饸饹,莜面是盂县人钟爱的主要美食之一,当地的家庭主妇以能做出可口的莜面食品为傲。街面上,大到高档餐厅,小到街角小吃排档,都能做出可口正宗的莜面饸饹、莜面鱼儿、莜面窝窝等美食。而这款莜面饸饹绝对可以在盂县的当地美食中一枝独秀。
主要做法是,先将生莜麦炒至半熟,色至焦黄,将半熟的麦粒加工成粉,用开水和面,并搓捏成棒状体,上笼蒸熟,再用河捞床压制成丝。其形状与玉米面饸饹差不多。
吃莜面饸饹以凉拌为佳,先要备好一盆凉开水,放入适量盐,滴几滴香油,然后另用一盆放置已凉透的饸饹,加入葱丝、姜末、香菜,尤其有一样东西不能缺少,就是发好的芥末或芥末油,然后加入盐、香油的凉白开倒入,拌匀入盘即可。其口感柔韧劲道,爽口耐嚼,辛香通窍,滋味悠长。加上黄瓜丝、绿豆芽、酱料、陈醋等一起搅拌食用,酸爽开胃,让人吃得过瘾,赞不绝口。
这样的“莜面饭”,不仅阳泉人喜欢,外地人也争相追捧。随着铁路和公路的飞速发展,来盂县的来往游客与日俱增。不管是盂县人待客还是客人自个儿点菜,往往少不了这道阳泉风味的莜面饸饹。
莜面鱼鱼,盂县西部高寒地区水土独特,种出的莜麦品质好,做出来的“莜面饭”味道极佳。莜面不仅营养丰富,也是降血脂、防癌的保健食品,还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适可为益)。
莜面是盂县人钟爱的美食,当地的家庭主妇以能做出可口的莜面食品为傲。街面上,大到高档餐厅,小到街角小吃排档,都能做出可口正宗的莜面饸饹、莜面鱼儿、莜面栲栳栳等美食。
做莜面鱼儿也并不简单,将莜面和成面团,然后切条揪成小块,再用手掌撮两下,纯靠精湛的手法将莜面搓成条状,用巧劲挤压出无数酷似小鱼的莜面“鱼鱼”来。
据说搓鱼儿老练的能一只手掌同时搓五六根,甚至更多的莜面鱼儿。盂县人管这种做法也叫擀面鱼,制作好的莜面鱼儿放蒸笼蒸20分钟左右即可熟。蒸熟的莜面鱼儿,可搭配其它食材一起,做出好吃的炒莜面鱼儿来。莜面鱼儿放进嘴里仔细嚼,浓郁的莜面香和筋道的口感能马上把人的味蕾所吸引,那是一种纯正的粮食味。莜面鱼鱼是山西的传统特色面食,做工讲究,工艺独特,口感绝佳,搭配上羊肉、蘑菇汤等,味道醇香厚重,让人越吃越有滋味。
阳泉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面食也是独一份,让人流连忘返。阳泉这十大名面大家觉得怎么样?打卡阳泉,不容错过的美味,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