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理论与方法》课外系列实践——参观《周京新中国画作品展》

教育   2024-11-02 18:36   江苏  


2024年10月29日,在李牧老师的带领下,《艺术史的理论与方法》将课堂搬至南京美术馆。


01


文化窗口面向社区,艺术教育走进大众


南京美术馆作为南京市重要的公益美术馆之一,坐落于秦淮区四条巷中,既是主流艺术的展览平台,亦是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窗口,承担了大众艺术科普与传承的美育责任。课程旨在通过带领大家参观不同类型的艺术空间,全面了解艺术的面貌,因此,区别于当代艺术展览,本次观展主题为周京新老师的中国画作品个展。

 

课堂实践现场


以南京本地知名艺术家的个人展为观察对象,借南京美术馆这一政府主导的艺术空间,李牧老师通过师生讨论、采访馆员等多样形式,启发同学们以此次展览为思考起点,深入挖掘艺术体制与艺术家的关系,在欣赏传统与现代风格兼具的艺术家创作中,对中国艺术理论在国际的定位进行思考,并鼓励同学们思考艺术体制在艺术史中的生成机制与跨界创新的方式。

 

02


水墨雕塑重构空间,艺术创作突破局限

 

观展伊始,我们邀请到了南京美术馆馆长杜占军先生向我们介绍本次展览的主要内容。杜馆长为我们介绍了周京新主席此次参加展出的四个作品系列——“战士系列”“角色系列”“游系列”“四明山庄系列”,引导同学们观察,在笔墨的造型过程中,艺术家探求物象的内在质感与空间关系的演绎,形成的富有标志性的“水墨雕塑”风格。
周京新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父亲讲述的抗战故事和英雄精神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画家通过重塑中国画的点线面构成方式,进行了突破性的视觉语言探索,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塑造出抗日英雄们坚毅、朴实、真切、可爱的形象。周京新先生在创作生涯的前期就对工笔山水有精深的研究。在丰富技巧的支撑下,画家以人物画中的主观变形,进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周京新《战士系列》


这一系列绘画,突出体现了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解读。在将戏曲角色转移纸上的过程中,周京新先生用充满个性的笔触,完成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杜馆长为我们深入讲解了旦角形象的画作,认为画家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西方的立体塑造结合起来,在极简的用笔中施以肯定的用墨,在高超的留白技巧中,突出了戏曲人物的动态与神韵。

 

周京新《角色系列》


“游系列”的主要描绘对象是水中游鱼,在这一系列中,画家在平面中呈现出另一种空间概念,仿佛邀请观者入水,享受画家在创作中体验到的“知鱼之乐”。杜馆长为我们具体讲解了画幅中留白技法的笔墨语言,随着笔墨节奏的变化,笔墨的点线面之间形成对比,展现出画家的高超技巧和精微观照。杜馆长指出,周京新先生作品在吸收传统的构图、笔墨的过程中别开生面,在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前代画家风格、技巧的基础上,体现出独有的笔墨意趣。

 

 

馆长杜占军介绍


周京新《游系列》


四明山庄是周京新先生工作过十年之久的庭园,在对四明山庄风景的描绘中,既有作者的回忆与感怀,又有结合中西技法的纯熟画面表达。在留白的虚实结合中,在画面透视的张力中,在点线面结合形成的块面感中,体现出画家承袭传统艺术语言和符号的创新意趣。
画家吸收、糅合了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雕塑的艺术语言语言,画面构成有平远法的风貌,又借鉴了西方元素的透视和变形,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不同构成方式之间,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墨色的是与不是之间,画家以意写形,以神带笔,完成了思想情感的表达。
接下来我们邀请到了南京美术馆公教部袁渊等老师一同参与交流。李牧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艺术创作的宏阔架构和细节技法的积累与创新不可分割,在技法纯熟的基础上,每个画家都要思考如何创新,而这种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题的创新、技法的创新、媒介材料的创新。
因此,区别于周京新先生的传统水墨作品,也有非常多艺术家为传统的笔墨材料赋予当代的艺术语言,这则需要我们作为理论研究者或评论者进行更多解读与阐释,在意义的开放空间进行探索,以本次传统水墨展览课程为起点,从不同视角看到更多东西

 

卞媛 小窗幽记·系列之五 45×55cm

纸本设色 2022

梁雨 栖霞山写生系列之八 25cm×35cm

纸本水墨 2022

钱传兵 引 33×69cm 纸本水墨 2022

同是水墨作品,商业美术馆中的现代作品,与政府主导下的传统作品形成了有趣的映照。(三一画廊 Trinity Gallery《往里走,安顿自己》水墨作品展)



03



艺术体制向内规范,文化多元向外拓展


李牧老师指出,这场展览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传统水墨作品的展览。在之前的课程中,同学们见到的都是商业主导的展览空间,大部分参展艺术家都是自由参与,艺术的形式也较为多元,涉及各种视觉艺术门类,或者主动消解自身边界,尝试融入社区、加入与观众的互动。学术性展览、商业性展览、政府主导的展览空间等不同的展览方式,会筛选或影响参展的艺术门类乃至风格,这就体现出艺术体制与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
老师强调了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的重要性,并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跨文化时,坚守自我边界是否必要?这促使同学们深入思考理论和传统,在艺术学学科设置与身份定位的冲突中积极创新,走出一条有自我个性的道路;明确“我是谁”后,方能创新开拓。同时,这场个展以传统的水墨创作为例子,启发了同学们创新实际是基于与传统的深入对话后才发生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在跨文化中保持自我,如何在尊重传统时勇于创新。

 

群体交流探讨


在艺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李牧老师希望大家在面对具体的艺术现象时,能够学会灵活运用理论进行现象阐释,并且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作为艺术体制一员的作用,促进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面向观众,在学院体制、艺术市场、政府管理之中,找到发挥自己独特影响力的理论实践路径。

 

全体师生美术馆留影



南京大学

艺术学院

文字:樊益菲 肖   瑶 虞希睿

图片:陈伦乓

视频:郑雨欣

美编:姜蕴芳 张   璇 姚   旻

责编:周素戎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宣传学院、发布资讯、服务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