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李牧老师将校园课堂创造性地转换到了金鹰美术馆。李牧老师与金鹰美术馆许心怡老师用沉浸式互动的方式,围绕金鹰美术馆最新展览《食物、物与日常》展开,通过圆桌讨论与展览参观,让同学们在艺术与日常的交汇中,获得了对艺术的新理解。展览以“物”和“食物”两个章节展开,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理论,提出了“日常生活的批判”视角,探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
课堂实践现场
艺术家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日常物品,物以一种神圣的方式出现在美术馆中。然而,艺术家呈现的“物”还是我们惯常熟知的物吗?放在不同环境下来观察,会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误解。
在刘月的纸巾雕塑作品中《为极限值得唯一-18 2024 01-30》,李牧老师向我们提出了艺术品价格和价值之间的某些微妙关系。在从第一个纸巾盒到第三十个纸巾盒不断递增的同时,随着悖论的不断产生,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其美妙的状态。
刘月的纸巾雕塑作品
《为极限值得唯一-18 2024 01-30》
在欣赏刘国强《打开的门》作品时,同学们则一起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时间的压缩性和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表达时间的流逝。
刘国强《打开的门》
艺术家刘唯艰《我的沙发2》与《我的沙发3》则以沙发离地面的距离为切入点,引发观者将自己代入情境,以把玩的心态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社会话题性现象。
讲解现场
刘唯艰作品
在展览第一章节的最后一站—开放式的空间陈列着娜布其《混杂结构》、《冥想室》《桌面游戏:偶然事件》等一系列装置作品。融合、建筑化的雕塑、可量化生产的“摇篮”,形同家具的雕塑,那些神圣的、不可触摸的艺术品变成可参与、可互动的艺术装置,李牧老师让我们尝试用把玩的心态去体验艺术,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语境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
讲解现场
娜布其作品
这个展览章节中,艺术家们则以更为深入的方式探讨食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本体开始,到食物与生活,与农业的结构关系。我们一起探索,食物又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在美术馆中?我们又将如何感知它们的声音? 在第二章节中,我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视觉和空间,还延展到嗅觉与感官体验。
李牧老师向同学们讲解
在“辣椒脸”、“番茄心”、“萝卜腿”中同学们从熟悉的事物中窥探到别样的图像内容与意义,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解读事物纯粹形式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吴天齐同学
与郭鸿蔚作品合影
鲁钰《微波炉》与
《家用电器系列:微波炉》
而艺术家卡琳·桑德更是用挂在墙壁上的真实水果或蔬菜,展现传统绘画实践中的现实主义冲动。在同学们和李牧老师、许心怡老师探讨这幅作品时,更是将思维延伸到了忒修斯之船这样的哲学命题之中。
卡琳·桑德《厨房作品》
全体师生于美术馆合影
李牧老师在展览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们通过艺术现象学等方法,探讨艺术品中的各种命题。许心怡老师则鼓励大家结合展品的物理特性与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物”在艺术语境中的转化。整个过程中,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艺术史论家与评论家如何生存、艺术品的价值如何在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框架中定位,这些问题在课堂讨论中不断被抛出与回应。同学们时而讨论,时而独自沉思,积极参与到作品的体验与思考中。
这次在美术馆中的课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艺术与生活的深度对话。同学们在与艺术的碰撞中,拓展了思维视角,也对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南京大学
艺术学院
视频:叶 序
文字:李 如 郭玉丹 张 驰
美编:姜蕴芳 雷馥键 吴天齐
责编:周素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