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城市——武汉。这里长江奔腾于前,汉水逶迤于后,两江交汇滚滚东流,在天地之间一撇一捺,奔走龙蛇,狂草出巨大的“人”字,将武汉一分为三,三镇鼎立气势磅礴,因此人们曾亲切地称之为“大武汉”。
这座城市的辉煌赋予了人们无数的遐思和想象,成就了一篇篇传世的篇章,使得武汉这座城市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点击收听·
张哲源:《流浪者之歌》就像小提琴乐曲中的一座珠穆朗玛峰,无数的小提琴演奏者都梦想着有天可以把这首乐曲给演奏下来,当一个人完全沉静于这首乐曲当中,那种感觉就仿佛是在讲述一个流浪者的人生故事,有一种悲壮、孤独、华丽、起起伏伏……
这段独白和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的演奏来自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而我们今天翻开的这本书——长篇纪实儿童文学作品《听见光》,由作家舒辉波历时三年多创作,真实记录了云南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在逆境中顽强生长、不断追逐梦想的故事。
1991年,张哲源出生于云南。由于视网膜无色素病变,他自出生便无法看见世界,但这先天的缺陷,没有拦住他向上的步伐。在奋力用自己其余的感官去感受和拥抱世界的同时,他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师从许多蜚声国际的小提琴家,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考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年前,作家舒辉波听说了张哲源的故事,好奇心让他想要去了解张哲源的成长,并且写出来:
舒辉波:三年前,出版社告诉我有这么一个人,我对他的几点比较感兴趣。第一个,这个盲人的小孩,他选择了小提琴,对于眼睛看不见的人,拉小提琴简直是不可能。第二,我还听说,他英语的雅思考试考了7.5分,他眼睛又看不见,他如何学习英语的啊?第三个,他到英国去留学读研究生,他一个人去到英国的,他如何去到啊?那么到了第四个就是我好奇的问题了,或者说我的反思,就是说我们这个有眼睛的人会不会被我们的眼睛所蒙蔽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途径,除了眼睛之外。第二个就是我我们对于自己的发现是不是还太少了,一个人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我就是带着这些好奇心来了解他。我想表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丰富性,尤其是这样比较极端的这个人的丰富性。
《听见光》是纪实文学,结构方式非常特别,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访谈实录与第三人称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述张哲源的成长故事。在张哲源的成长之路上出现了很多亲人、老师、朋友,对他影响巨大,这些访谈的文字记录,一来可以帮助读者梳理故事的时间线,二是对文中出现的部分人物有了履历和性格介绍上的补充。
有时,访谈实录会提前给出一个问题或提示,让读者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在后文中去寻找答案,而这种访谈加故事的结构处理其实是作者舒辉波为小读者做的特别安排:
舒辉波: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让小读者发现哪些是创作,哪些是真实的东西,我想尽量多保留和呈现给读者,并且让这种故事和这个对谈相互印证。
从儿童阅读的体验感上说,这样的结构方式增加了阅读趣味。比如,一段访谈文字提到的“被温玉茹关进柜子”,他为什么被别人关进柜子?后果严重吗?而从后面的阅读中读者可以知道,温玉茹是盲哑学校的同学,在一次恶作剧的游戏中张哲源被她关进柜子,在这次“意外事件”中,张哲源听到了《G弦之歌》、开始了与小提琴的缘分:
哲源在温玉茹的帮助下钻进了储物柜,把下巴放在曲起的膝盖上,刚刚好。他听见温玉茹转动着柜门钥匙,“咔嗒”一声响,柜门从外面锁上了。他听见温玉茹走出了教室,还听见她轻轻地带上了教室门。起初哲源还挺得意:“谁都想不到我会躲在这个地方。”
安静极了,渐渐地,哲源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还有呼吸声。
这么静,哪怕是谁蹑手蹑脚地行走或小心地推门,他也能听见。
哲源听见另外一栋教学楼里隐约传来音乐声,那是盲生乐队在排练。……哲源动了动手脚,他感觉手和脚都有些麻了,可是,柜子里的空间实在狭小,很难变换成其他姿势。
……
哲源用尽全力,终于翻转了半边身子,侧卧着,揉了揉麻木的手腕,忽然想道:“对呀,我可以敲打柜门啊!”
“咚咚咚!”
哲源边敲打柜门,边大声叫喊。
无人应答,整栋教学楼都静默无声。
……
就在几近绝望时,他忽然听见了那么清晰的琴声。这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呢?我之前怎么没有留意啊?真是好听啊……
哲源竖着耳朵听了一会儿琴声,越听越觉得这音乐他在哪儿听过,可是,到底是在哪儿听过,怎么也想不起来。他边听边流着眼泪,说不清楚到底是在这个狭窄而黑暗的柜子里因恐惧而哭泣,还是为这好听到让人心碎的琴声而哭泣,以至于多年后,哲源每次听到巴赫的《G弦之歌》都会忍不住落泪。当然,那时躲在柜子里的哲源还不知道那次音乐老师给盲生乐队的同学们播放的小提琴曲是《G弦之歌》。
纪实文学《听见光》第三章《G弦之歌》摘录
《听见光》这本书中提到的乐曲众多,许多章节的名字直接采用了世界名曲的名字,在章节标题里、在故事里、在行文里,作者用这些乐曲层层递进,让我们看到哲源是怎样一步一步与光接近,并真正听见光的。这些乐曲都是哲源成长的台阶,而哲源遇到的朋友、老师,那些影响他、帮助他的人们,就是扶手、是盲杖,让他借对力、找准方向。
如果说关在柜子里听到的《G弦之歌》是张哲源听见光的第一步,让他对小提琴产生了兴趣,或者说意识到自己和小提琴有着某种“缘分”;那么《流浪者之歌》刚好就出现在哲源走错路、孤独、彷徨的情节里;书中还讲述了哲源在盲哑学校练习《新春乐》时,让他第一次有了因拉琴而带来的小小成就感:
那天晚上哲源在琴房练习的是小提琴独奏曲《新春乐》,这是一首专业的小提琴曲,在演奏时使用了很多小提琴特有的技法。比如第一部分使用小提琴灵巧的跳弓,来表达欢快雀跃的节庆喜悦,而第四部分强化第二部分的抒情性,并以弦乐特有的长颤音、碎弓等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
正拉着琴,哲源听见高永生在教室外面大呼小叫。“好家伙,不得了,不得了!”只听见高永生小跑了几步,又喊道:“老彭,老彭,你得来听听!”……“好家伙,和唱片没什么区别了!”
“那是,人家跟专业老师学的嘛!”这是彭老师的声音。
哲源愣了一会儿神,继续练琴,等彭老师来锁门时,哲源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和彭老师下楼时,他好奇地问道:“你和高永生说的是谁啊?谁拉得跟唱片上一样好?”
彭老师说:“你呀!”
彭老师的答案就像是朝哲源的心里投进了一颗糖,从心到腿,都开始酥软,下楼时腿都有些打飘了。要知道高永生和彭老师都曾经是哲源的偶像啊,可是才一年不到,哲源的琴艺已经和他们拉开了如此巨大的差距。这对于哲源来说,是第一次被“同行”认可。他走着走着,就觉得自己可以像蝙蝠一样飞起来……】
纪实文学《听见光》第四章《寂静之声》摘录
哲源的世界里,他早已习惯用琴声来诉说他所有的欢喜和悲伤。当那个曾给与了他温暖和柔软的爱的姑妈离去时,他演奏了姑妈最喜欢的《辛德勒的名单》:
姑妈出殡的那天,下着小雨,冷飕飕的。哲源这才意识到,那次之所以那么多人去看望姑妈,其实是在向姑妈告别。只是,人多,一个个轮过去,反倒让姑妈疲惫不堪,还不等哲源在病房里给姑妈拉琴,姑妈就已经沉沉睡去。
哲源给姑妈拉琴,是姑妈即将被推进火化炉时。
爸爸说:“你姑妈生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你,最疼的人也是你,你给你姑妈拉首曲子吧。”
哲源按照和姑妈的约定,半年后又演奏了一遍《辛德勒的名单》。只是这次,姑妈躺在冰冷的棺木中永远地睡着了。
姑妈就是那团像云一样温暖柔软而又香甜的棉花糖,是她让哲源在五岁时就品尝到人生中的甜蜜滋味,又从这短暂的甜蜜里品尝出人生的虚空。姑妈也是那团柔软而脆弱的棉花糖,纯粹干净,沾不得灰尘,并且短暂易逝,说没就没了。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姑妈了,没有姑妈伸向哲源的那双温暖而可靠的手了。
纪实文学《听见光》第五章《辛德勒的名单》摘录
亲人的离去让张哲源失去了一份世间的温暖,但音乐让哲源的世界充满了光芒。而让他真地感觉听见了光的是向泽沛教授的《思乡曲》……
向老师拉了一遍《思乡曲》,真的就和哲源完全不一样,和他平时听到的唱片上的版本也不一样。向老师的演奏太自由了,恨不得把有些节奏都打乱了,滑音运用得非常自由,声音缥缈而嘶哑,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审美。
向老师说,“你是不是发现我刚才的节奏非常自由,甚至没有章法?”
哲源问:“是啊,怎么能这样去演奏呢?”
“那我问你,正常情况下,人的思绪杂乱无章是不是才是真实的?你在思念故乡时,是不是要先想这个,再想那个,在心里列个一二三之后才开始按顺序思乡?”
哲源摇着头,然后又不断地点头,心里“嚓”的一声,点燃了一根火柴,紧接着火柴又点亮了一盏灯。
“对故乡思念的情感和不舍有关,和遥远有关,是模模糊糊、缥缥缈缈的,音色太明亮、太饱满,听起来仿佛你的演奏规格很高,却没有传达出作曲家真正想在这首曲子里表达的东西。”向老师仿佛陷入了回忆,过了好一会儿,又说:“哲源,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内容、情感和思想更重要。你听我再拉一遍。”
向老师再演奏《思乡曲》时,哲源一瞬间就全懂了,不光是懂了这首曲子,还经由这首曲子所打开的门、所点燃的灯,听见了一个光辉灿烂的音乐世界。
哲源在这个世界里,听见了光。
纪实文学《听见光》第十章《听见光》摘录
《听见光》中有这么一段话“大风可以轻易地吹走一大张白纸,但是却吹不走一只蝴蝶……”,这段话是对张哲源坚强人生的形象写照,音乐就是张哲源隐形而又强大的翅膀。本书用与访谈、故事相结合的十个章节记录了他一路前行的困难和坚强。但到了书的尾声时,作者并没有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而直接以访谈方式让哲源自己讲述。第一人称的剖白让读者能更接近哲源的内心,直观体会他的艰难、他的不屈、他的力量。尾声中,作者舒辉波问张哲源: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怎样?
张哲源说:如果我每天都在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怎么样”,我可能活都活不下去。一群盲人在一起相处或是聊天时,甚至有盲人会觉得大多数眼睛看得见的健全人才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另一种人,而我们生活的黑暗世界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甚至每个群体都是被困在自己的边界里面的。
纪实文学《听见光》尾声摘录
除了展现真实的力量,《听见光》的尾声没有做故事化的处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舒辉波长达三年的采访和创作过程中,张哲源又有了新的遭遇:
舒辉波:在2022年的时候,张哲源突然得了尿毒症,而且非常严重,这样的一个突发事件,我写这本书之前根本没有想到。那么我又该怎么处理呢?我又思考了很久,我后来就决定,故事就讲到他考取了英国的研究生,后面就不写了,但后面我们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写,就是用对谈,谈到他的病,谈到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样的话,第一个就是我更加真实地、全面地呈现出这么一个丰富和复杂的人。第二个也让人们感慨,就是这里面有一句话,就是说“大风可以轻易地吹走一大张白纸,但是却吹不走一只蝴蝶,生命在于不顺从”,张哲源的一生就是在于他对命运的不顺从,他总在对抗自己的命运,他在对抗自己的命运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一种崇高、庄严、悲剧性,它会产生一种审美。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他呢?当你垂垂老矣,你面对你最后的时光的时候,你无能为力的时候,难道不是在面对你的命运吗?
《听见光》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讲述了张哲源的成长和奋斗,还写到了盲哑学校、残疾人艺术团,一位又一位不同的残障人士,他们的人生遭遇,他们的努力与乐观,他们的伤心和遗憾,甚至还讲述了许多小提琴的专业知识……作者舒辉波认为,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
舒辉波:一个书本身要丰富,他才能够向下兼容,也能够向上兼容。一个好的作家的写作,你是通过一个人写全人类。你读这本书被感动,是因为你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自己,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照见了这个时代,而且也照到了你自己。通过这个镜子对于自己的审视,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那么这个书才是一个好的书,而且你读完之后,你说不出来的一种美好和伤感,好几天它都会萦绕在你的心头,你又说不出来,其实这种况味就是人生嘛。即便是一个孩子,思考和认知经验有限的一个孩子,他也可以从这本书里面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么这就是一本丰富的书。
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说,这本书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它的读者年龄应该如何定位?它的受众画像是怎样的呢?作者舒辉波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要做好儿童和文学之间的平衡:
舒辉波:最优秀的作家是为自己的书挑选读者,不是所有的读者都配读这本书,这是土耳其的作家帕慕克说的。所以说,读者自己也会归类,包括小学生也是的。儿童文学好比是一个跷跷板,这边是儿童,这边是文学。儿童的属性是什么?他需要快乐,需要简单,需要简洁,需要准确、清浅、好玩、有趣。但是文学的本质,它是希望能够表达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需要思考,需要追问。但是你要是太深奥的东西,他又看不懂,接受不了。所以呢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其实应该做好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作者在简单的快乐忧伤和深层次的思考之间做出很好的平衡,这样的平衡拓宽了《听见光》目标读者的年龄层,就像我们作为大人仍然能够反复地阅读《小王子》、阅读王尔德和安徒生,这样的儿童文学能够实现读者年龄层次的兼容。
每个人都会长大,长大后还能记得作为孩子的自己吗?《听见光》是纪实文学的同时,作者也在故事创作、特别是张哲源童年经历的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童趣而浪漫的设计,让读者认识了可爱的充满灵气的小哲源,也让已是大人的读者会想起一些装在脑海角角落落的童年,比如这段小哲源对于棉花糖的记忆:
哲源听出这是姑妈的声音,姑妈的声音里带着软绵绵的甜,像棉花糖。
“为什么我会觉得姑妈的声音是甜的呢?”
哲源笑了。他想起来了,有一次姑妈牵着他的手在街头给他买了一个棉花糖,那是他第一次吃棉花糖。
姑妈拉过他的手,让他握住一根细细的竹签,说:“来,尝一尝棉花糖是什么滋味。”
哲源以为棉花糖是和棒棒糖差不多的东西,毕竟,它们都有一根细细的竹签握在手里。结果,哲源的整张脸都印在了棉花糖上面。
“你看,你看!这个棉花糖上也有一张娃娃脸呢!”姑妈说完这话后,又轻轻地叹息道:“可惜你看不见,棉花糖上印着你的脸呢。”
那个印着哲源小脸的棉花糖已经落在了地上,沾满了灰尘。
哲源小心地舔了舔竹签,甜丝丝的……
纪实文学《听见光》第一章《看不见》摘录
在读到这些段落时,我们童年的体验不断被唤醒。这些自己成长经历过的类似细节,都值得一个大人眼眶湿润。
谢谢舒辉波老师用三年多的时间,采访、调研、记录、创作,让更多人认识了张哲源这位小提琴家。《听见光》还将推出盲文版、大字版、有声版和数字版,这些无障碍版本的推出,能让更多的盲人读者和视力障碍者读到这部优秀作品,这真是一件温暖的事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张哲源的人生是足够“戏剧性”的,但作者并不着力强调或放大这些负面的悲剧的元素,而是真实细致地记录、刻画,让大家从他的成长故事里读到生命的韧性、人性的光。
张哲源独白: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不会再纠结于技术的完美,而是享受这一刻,把自己的灵魂和音乐融为一体。
文学专题《心动弦音“听见光”》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曹晓菡、龚红柳
播音:夏芸、曾鼎
中国有声阅读
系列有声作品
总策划 王秋
策划 胡银芳
制片人 郝卫群
主编 洪博
节目监制 天时 白钢
统筹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
云南广播电视台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贵州广播电视台
四川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
湖北武汉广播电视台
天津广播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
山东青岛广播电视台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合肥广播电视台
江苏广播电视台
江苏连云港广播电视台
湖北广播电视台
广东清远广播电视台
海南三亚广播电视台
陕西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铜川广播电视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
宁夏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吉林广播电视台
长春市广播电视台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辽宁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
出品单位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