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城市——武汉。这里长江奔腾于前,汉水逶迤于后,两江交汇滚滚东流,在天地之间一撇一捺,奔走龙蛇,狂草出巨大的“人”字,将武汉一分为三,三镇鼎立气势磅礴,因此人们曾亲切地称之为“大武汉”。
这座城市的辉煌赋予了人们无数的遐思和想象,成就了一篇篇传世的篇章,使得武汉这座城市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点击收听·
从古代的江城风韵,到近代的革命风云,再到现代的都市传奇,武汉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文学创作的灵感。从诗词到小说,从散文到戏剧,武汉的故事被生动地讲述着。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触摸感知这座城市的脉络增添了别样的厚重。
早期让武汉名扬天下的不仅有李白的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有崔颢的《黄鹤楼》让武汉的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流传千古。黄鹤楼,也因此诗而变成一座诗歌之楼、人文之楼。无数的诗词文赋开始遍及黄鹤楼的每一寸檐壁。清代诗人黄景仁,曾慕名登楼,留下一首《黄鹤楼用崔韵》:
黄鹤楼用崔韵
昔读司勋好题句,
十年清梦绕兹楼。
到日仙尘俱寂寂,
坐来云我共悠悠。
西风一雁水边郭,
落日数帆烟外舟。
欲把登临倚长笛,
滔滔江汉不胜愁。
这首和诗名作,无论是诗意,还是诗韵,都脱胎于崔颢的《黄鹤楼》,巧妙的和作使人拍案叫绝。
相比于诸多古人对黄鹤楼多是写景状物的吟诵,有一首词却是抒发了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的忧民忧国之感,这就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抒情感怀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登黄鹤楼时所写下的,那时的武昌被称为鄂州。这首词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异曲同工,表现了岳飞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美好期许!可见,武汉自古即是英雄之城!
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中外,以血之付出、以命之代价,推翻满清政权,结束二千年帝制,起义勇士果敢精神值得弘扬传颂。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铸就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
作家马伯庸在他的长篇小说《大医》里,还原了辛亥革命武汉战场上的血与火,刻画了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辛亥革命英雄,描述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为革命付出的巨大代价:
金属风暴就这样猛烈地吹过血肉之林,打头的士兵甚至来不及发出惨叫,身体便被巨大的动能撕裂,一霎时,无数血花在浮桥上同时蓬开,仿佛升腾起一片殷红色的雾气。千疮百孔的躯体纷纷跌入江中,溅起一片又一片水波,整条汉江好似被煮沸了一般……随着马克沁机枪开火,更多的枪声从远近不一的阵地陆续响起。它们汇聚成一阵阵索命弹雨,劈头盖脸地泼洒到浮桥上。这已经不能算是交战,而是屠杀,因为浮桥上几乎没有腾挪的空间,站在上面的士兵只能成为活靶子,一排排地被无形的镰刀收割,残肢与内脏碎片不时高高抛起,血雾的浓度越发醇厚。
只是短短十分钟时间,渡江部队的伤亡已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浮桥下游水面几乎被密密麻麻的尸首覆盖……
长篇小说《大医》片断
这是长篇小说《大医》里讲述的一段让武汉引以为豪的历史。轰轰烈烈、成绩卓著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的极为光辉的一页。由首义精神提炼出的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的武汉精神展现了这座城市非凡的气魄与担当。
大革命时期,武汉再次成为革命的中心之一。此时的武汉,是当时的中国形象的缩影。而这一时期文学中的武汉,则呈现出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城市景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责任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毛泽东预感国内革命形势将会突变。在一个阴雨天,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伐,伫立于武汉黄鹤楼旧址,极目远眺,面对茫茫楚天,滔滔江水,吟成了深沉而激昂的《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创作于 1927 年春,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而,毛泽东并未被困境所吓倒,他以酒祭江,展现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从此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也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1956年5月,毛泽东乘船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畅游长江,写下了充满豪情壮志的词《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创作于1956年的《水调歌头・游泳》展示了武汉形象的巨大变化。在这首词中,武汉的形象已从《菩萨蛮・黄鹤楼》中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变为“极目楚天舒”“天堑变通途”,伟人在武汉这座城市生发出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成就了武汉豪迈大气、敢为人先的英雄城市形象!
如今,当我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依然能被这座英雄之城的历史与传奇震撼!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武汉人民从没有被困难吓倒。时光流转,来到了2020 年。使武汉再次成为中外关注焦点的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作家刘醒龙,用亲身经历和身处一线的在场感受,以二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书写了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而笔下人物更是细腻动人,他们不是扁平化的超级英雄,他们有恐惧、有无奈,但也有坚持。
‘封城’之下,怕不是问题。一千多万人,人人都怕。怕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生活的一种形态。”
“怕是人的基础品行。只要是人,都有害怕的时候。那从来不知道害怕的只有石头一类……只有怕,人才能从生理上调动起应激反应,提高人体应急能力,用升高肾上腺素来强化生命力。一千多万人,封在武汉三镇,人人都在害怕,人人的肾上腺素都在升高。怕不等于屈服,怕也不等于投降。”
“体会怕多一点,感受怕多一点,让自己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多一点,战‘疫’的力量也会多一点”……
“封城”之下的武汉,人人都怕,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怕”未必就是坏事,它可以转换为肾上腺素,为特殊时段的武汉人民提供一种别样的勇气和战斗的力量。正视害怕,怕就会成为力量,帮助武汉人民共克时艰……
散文《如果来日方长》片断
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从新中国建设再到抗疫传奇,武汉始终是一座英雄之城。作家们用他们的笔,书写着武汉人的坚韧与乐观,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而武汉的城市精神中不仅有着“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还有“追求卓越”的创新气魄!“得天独中”的武汉凭借着九省通衢的绝佳位置,从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口耳相传的汉阳造,到万里长江第一桥、第一个小商品市场、中国第一根光纤等等……武汉总能走在时代浪潮的前列!
武汉有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老街——汉正街。作家郑道冰的小说《汉正街》以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叙事,讲述了这条老街的传奇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一九七九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起初,摆摊经营者多为待业青年和无业人员,只有一百零三户,其中不乏身体残疾者,“两劳”释放人员等,他们辛苦劳作,勤俭经营,创造出了不少致富发家的神话与传说。如今的这条街重又焕发出了欣欣向荣的青春活力,吸引得许许多多怀揣发财梦想的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
常常听人说汉正街满地是黄金,只要弯得下腰,捡到手的都是钱。这句话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只要你这个人勤劳肯干,不怕吃苦,不挑不拣,只要弯得下腰来,哪怕是挑担拉车卖苦力,也是一定能够赚得到钱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在汉正街上一定得弯得下腰来,不怕求人,不要讲面子,在客户面前不怕装小,不能嫌弃利薄规模小的生意,只要肯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财富自然就会滚滚而来,穷光蛋变富翁不是没有可能的……
长篇小说《汉正街》片断
小说《汉正街》描绘了这条商业老街上武汉人的奋斗、挣扎与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武汉的史诗。它和同时期的武汉文学作品,如董宏猷和钱五一的《汉口码头》、魏光焰的《街衢巷陌》、还有池莉的《生活秀》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与历史变迁。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汉热干面摊前忙碌的身影,可以听到长江边轮船的汽笛声,可以感受到汉正街的热闹与繁华……这些无不让人在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中感叹----武汉,烟火人间之城!
“汉派”作家伍剑的小说《西大街》,就记录了一群老武汉人的生活。
冬天一过,似乎没有春季,脱下棉衣就穿上单衣,单衣还没有换上两套,太阳就把男人身体仅有的一尺纱剥下,整条大街上晃动着赤膊的男人,和衣裳紧贴着身子的女人。
"鬼天气,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好在长江、汉水离着很近,没事干的时候男人们都躲进长江、汉水里,小孩更是从早到晚都泡在江水里。辛苦的是那些做母亲的女人们,还要在火炉旁做着饭菜,等待孩子和丈夫回家吃饭。
在男人和孩子回家前,女人们不仅做好了饭菜,一碗碗的用筲箕反扣罩在桌子上,然后她们提着大的洋皮铁水桶往滚烫的麻石地面上一遍遍浇上冷水,一桶水下去,蒸气立马冒上来,等拎来第二桶水的时候,地面已经见不到水迹,四五桶水下去,地面上才趟着水。
回到家的男人也不休息,直接进屋扛着竹床放到刚才女人们洒过水的地方,一张张竹床瞬间摆满了整条大街上。
竹床的摆放多在自家门前。谁也不会越雷池一分,邻里之间就是之么干静和谐的相处。竹床摆好之后女人和孩子开始把罩在筲箕里的饭菜端到竹床, 或者是竹床前的小桌上,男人拿出酒开始吆喝邻里,孩子们则端着饭碗在竹床阵中穿行,见到哪家有可口的,就伸长筷子夹上一些放到自己饭碗里。有时候女人们也会互相走动,品尝对方的菜肴,然后发出“啧啧”的赞叹,交流起做菜的心得。
外婆做的菜肴最受大家欢迎,她常在太阳出来前到野地摘一些像马齿苋一类的野菜,过水后,凉拌着吃。作料也就是葱姜蒜,酱油醋,加上一些被油炸过的干辣椒浇在上面,邻里家也都是这样做,但外婆做的就是最好吃,所以,常常邻里的小伙伴见到我家的菜上桌,就一窝蜂伸长筷子,一会儿盘子里的菜就见底。没菜也不要紧,隔壁左右的邻人会主动把自家的菜拔一些放到盘子里,“见笑,尝尝我的手艺……”
小说《西大街》片断
西大街,曾经是汉阳最热闹的街道,也是昔日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小说《西大街》里的生活是琐碎的,人物是渺小的,小到大街上几乎随处可见……因此,武汉的西大街,在作家的笔下,不仅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地理符号,也是一种美学表达,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
除了小说,诗歌中也有武汉的身影。诗人张执浩的许多诗作中,都有对武汉的深情描绘,比如这几首:
汉阳门的春天
梅花落完之后
白玉兰又开了
火车穿过我们的头顶
江水绵绵不绝
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
欢喜坨
我在桂子山上
学生食堂吃过一种
早点:欢喜坨
油腻的窗口
小黑板上拥挤的食谱
油炸的糯米团
黑乎乎的一坨
我们叫它:欢喜坨
就像我们嚼着蜡
在女生楼前嬉闹
晨风拂过晾挂在窗外的
内衣和胸罩
我们装着看天空
假装天上一无所有
再也不会有了
那种食不甘味的日子
我喜欢过
它的空洞
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武汉的生活场景、特色食物以及城市氛围等,展现了诗人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感受和情感。
一江近,两山远
汉阳树下又千年
黄鹤送去邀请函
拱手等你在晴川
一座城,三生缘
古琴台上觅古弦
一生知音有几位
牵手相约长江边
武汉邀请你
续你我的心弦
也许只为一瞬间
瞬间即永远
武汉邀请你
续你我的心愿
我们的因缘
不论你家住多远
相见就是缘
歌曲《武汉邀请函》
当我们阅读这些描写武汉的文学作品时,不禁会被这座城市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可以说,文学作品让武汉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凝练、更加生动了。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忙碌的间隙或许也会停下脚步,在城市的街头一隅,留下属于自己的思考——因为这座城市的形象书写,仍然是一部未完结的篇章。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篇章的创作者,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故事,为武汉增添新的色彩!
文学专题《文学中的武汉:一部未完结的篇章》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龚红柳、肖菱
播音:夏芸
录音制作:张亮
中国有声阅读
系列有声作品
总策划 王秋
策划 胡银芳
制片人 郝卫群
主编 洪博
节目监制 天时 白钢
统筹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
云南广播电视台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贵州广播电视台
四川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
湖北武汉广播电视台
天津广播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
山东青岛广播电视台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合肥广播电视台
江苏广播电视台
江苏连云港广播电视台
湖北广播电视台
广东清远广播电视台
海南三亚广播电视台
陕西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铜川广播电视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
宁夏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吉林广播电视台
长春市广播电视台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辽宁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
出品单位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