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闪耀着精神的光芒。武汉北郊的姚家山,便是这样一处红色的热土,它屹立在时光的深处,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不仅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还回荡着一首首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唱响的红色歌谣。
这些歌谣是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一粒粒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传承着红色基因。
·点击收听·
男打仗,女送饭,抗日的事情大家干。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齐心打敌人。
稻场上 稻场上 稻儿黄又黄
割稻子 晒麦子 你忙我也忙
兵哥哥 兵叔叔 都来抢着帮
你一担 我一担 欢声笑语扬
哟嚯咦呀 哟嚯嘿
欢声笑语扬……
——《黄陂歌谣》
姚家山村,群山起伏、地势险要,1941年至1946年,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驻扎,开辟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因此这里被誉为“武汉抗战第一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抗战歌谣应运而生,它们如同绽放在战火中的花朵,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了抗战岁月的生动见证。
田是农民开,秧是农民栽,
地主苛税重,五师减税来,
共产党的政策好,人民喜开怀!
——《黄陂歌谣》
这一首首红色歌谣,是群众的呼声,是战斗的号角;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载体。
时光荏苒,黄陂姚家山的红色歌谣仍在代代流传,它们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如今一直生活、工作在黄陂区的郭艾英已经是这些红色歌谣的第五代传承人了。生长于这片红色土地的她,从小耳濡目染,听到了很多关于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生活战斗的故事和传唱的歌谣:
郭艾英:我们姚家山过去是属于大别山取,那个时候叫小悟乡。我曾经听老人们讲,这个地方下面是源泉,有大片大片的田地和很多山场,有很多粮草。李先念从一开始到姚家山来的时候,就观察那个地形,真的是一个战略要地,就决定在这里把新四军的第五师的师部、一整套后勤体系建在这里。新四军的第五师就是在这里发展壮大起来的。当时有首歌谣就这样说的:
工友和农友啊
团结紧
打倒土豪和劣绅
共产党领导闹革命
咿呀呀嚯嘿
穷人得翻身
……
——《黄陂红色歌谣》
这些歌谣以朴实的语言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其中有不少歌谣还歌颂了新四军对人民的关爱和帮助,凸显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郭艾英特别喜欢这首《稻场上》的歌谣:
郭艾英:在抗战时期,那个时候延安有很多创作革命歌曲的文化青年,那么我们当地也有很多从延安传过来的一些创作的风格,比方说《稻场上》,就是反映一个军民大生产时期的欢乐的场景,军民团结一起搞大生产的。
稻场上 稻场上 稻儿黄又黄
割稻子 晒麦子 你忙我也忙
兵哥哥 兵叔叔 都来抢着帮
你一担 我一担 欢声笑语扬
哟嚯咦呀 哟嚯嘿
欢声笑语扬
——《稻场上》
郭艾英还自豪地说,这里的红色歌谣要用我们黄陂话来唱才有味道呢!
郭艾英:我们黄陂文化底蕴深厚,很早以前就有歌谣传唱的基础。我们这个地区,过去属于老少边区,是革命活动比较多的地方,所以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比较多。其中有很多反映地方特色的,比方说《送郎参军》:哥哥去参军,田地我来耕,屋里的事情莫牵挂,一心杀敌人。那个“屋里的事情”就是我们地方的方言。
哥哥去参军,田地我来耕
屋里的事情莫牵挂
一心杀敌人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百姓都要能打仗
才能保乡亲
——《送郎参军》
除了送郎当红军,姚家山村的人民还为支援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日军围剿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岁月里,村民们为支持新四军战士,帮他们做军衣,做棉鞋……大生产的时候运粮食,支持前线的中原突围,为他们准备后勤保障工作。大家边劳动边唱歌,期间又传唱了许多动人的歌谣。每每说起这些,郭艾英如数家珍:
郭艾英:做军鞋的时候,妇女同志唱的一些歌谣,也是反映了军民关系,前方有兵哥哥在打仗,后面有小妹妹在家做军衣,做棉鞋,搞军需产品。毛主席曾说过,中国有多少当兵的队伍,就有多少后勤的服务队伍在为他们服务。
小花鸡,跳花台,我跟红军做军鞋。
鞋帮做了好几层,鞋底纳得密排排。
送给红军穿脚上,一步一步打回来。
送给红军穿脚上,一步一步打回来。
田是农民开,秧是农民栽,
地主租税重,五师减租来,
共产党的政策好,人民喜开怀!
——《做军鞋》
石头墙基,白墙黑瓦,陡峭的屋檐……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姚家山村内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及李先念、陈少敏旧居等革命遗址,起伏不平的砖墙,充满历史痕迹的石板路,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革命成功的不易!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趾头,
疼在老妹的心头……
正月里探郎是新年,我郎当红军已三年。
三年不见郎的面,妹妹不知多呀多想念。
二月里探郎是花朝,曾记我郎磨大刀,
郎说磨刀杀敌人,土地革命掀高潮。
三月里探郎是清明,男男女女祭祖坟。
别人祭祖成双对,唯有妹妹我独一人。
四月里探郎四月八,家家户户把秧插。
人家田里千双手,只有我郎不在屋里头。
五月里探郎是端阳,部队出发去黄冈。
郎在麻城打胜仗,妹妹的心中喜呀喜洋洋。
六月探郎热难挡,郎为革命把苦扛。
妹妹在家把郎想,我郎几时回呀回家乡。
七月里探郎七月七,听说部队要转移。
人家牛郎会娇妻,妹妹我一人坐河西。
八月里探郎是中秋,苏维埃政府兴自由。
管它自由不自由,妹妹等郎到白头。
九月里探郎是重阳,妹妹给郎缝衣裳。
衣裳缝了好几套,我的郎穿上像模像样。
九月已过十月来,妹妹给郎做絮鞋。
絮鞋做了好几双,生怕我郎脚冻伤。
冬月里探郎冬月冬,不是落雪就刮风。
我郎为了求解放,冻得呀(那个)脸红通通。
腊月里探郎腊月八,千家万户贴年画。
年画上好可爱的胖娃娃,我想为郎生个胖呀胖娃娃。
——黄陂方言《红军探郎歌》
这些红色歌谣仿佛是时光的隧道,带我们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让我们亲身感受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如今,姚家山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在这里建起了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走进馆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一首首极富特色的黄陂方言红色歌谣在耳畔响起。这些红色歌谣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今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第五代红色歌谣传承人,郭艾英希望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歌谣的价值和作用:
郭艾英: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特别是红色歌谣,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景区建设中逐步受到重视,已将红色文化、红色歌谣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中,经常有不同形式的革命歌谣宣传,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和升华,在传承中保护和利用,更好地发挥着它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姚家山村,这座在红色旅游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老区,正崛起为致富百姓的新农村。在人们心中,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深处一抹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人们来到这里,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总能在这些红色歌谣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姚家山的山啊
不知走了多少遍怎么走也走不完我崇敬的依恋
姚家山的村啊不知转了多少圈
怎么转也转不完我真挚的爱恋
啊姚家山呀英雄山
红色的家园 家园
先烈的塑像告诉我
英雄的山已是永恒的春天
啊姚家山呀英雄山
红色的家园 家园
今天的誓言告诉我
抗战第一村已是多彩诗篇
姚家山的景啊不知画了多少年
怎么画也画不完她感人的容颜
姚家山的歌啊不知唱了多少天怎么唱也唱不完
她美好的祝愿
啊姚家山呀幸福山红色的家园 家园
弯弯的香溪谷告诉我
远方的客正在起舞翩翩
啊姚家山呀幸福山
红色的家园家园
美丽的新农村告诉我
故乡的人正在播种宏愿开创新天
————歌曲《红色家园姚家山》
作词:佟文西,作曲:余伟,演唱:万莉
以歌叙史,以史铸魂!姚家山的红色歌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是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壮丽史诗,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那歌声,正穿越时空,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些红色歌谣,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唱响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回荡于民族的心灵家园!
文学专题《听,那姚家山的红色歌谣》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红柳、肖菱
播音:夏芸
录音制作:张亮
中国有声阅读
系列有声作品
总策划 王秋
策划 胡银芳
制片人 郝卫群
主编 洪博
节目监制 天时 白钢
统筹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
云南广播电视台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贵州广播电视台
四川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
湖北武汉广播电视台
天津广播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
山东青岛广播电视台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合肥广播电视台
江苏广播电视台
江苏连云港广播电视台
湖北广播电视台
广东清远广播电视台
海南三亚广播电视台
陕西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铜川广播电视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
宁夏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吉林广播电视台
长春市广播电视台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辽宁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
出品单位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