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科
有这样一个自发组建而成的
跨专业、跨年级学生团队
由九位分别来自三个学院
六个专业、三个年级的成员组成
在2023-2024学年
成员综合平均绩点3.5/4.0
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各13项
校内学年奖学金9项
单项奖学金、“两优一先”表彰各7项
是名副其实的全奖团队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揭开
这个团队的神秘面纱
一次新能源学术论坛的邂逅
团队成员因缘际会
从最初的线上热烈讨论
到线下的紧密合作
他们共同开辟出一条
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探索之路
▲团队参加中国能源电子大会
暨广东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论坛
“亚太光能队”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
针对光伏发电依赖于日照
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通过储能技术平衡光伏发电的波动
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及可靠性
自2023年组建以来
通过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
借助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
团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
已获1项国家级奖项
1项省级奖项、3项校级奖项
▲团队获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
竞赛国际贸易与商务专题赛道校级三等奖
▲团队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
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二等奖
▲团队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
及人工智能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
经过不断的磨合探讨
他们深刻认识到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一致认为
只有通过深入实践调研
才能真正了解市场、贴近用户
从而指导技术创新的方向”
团队负责人魏逸洲表示
于是,团队成员走出学校
前往珠海本土企业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
学习电网自动化方面的相关技术
▲团队前在珠海优特电力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合影
并且在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团队进一步完善了项目
在市场研究方面的不足
同时在技术方案的数据结构
与逻辑运行过程中改进措施
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运行效率
推动了项目快速迭代升级
▲团队前往优特电力厂区学习交流
数月之后
通过企业指导老师的联系
他们趁暑假再次启程
跨越数百公里前往南京
前往行业知名龙头企业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学习交流
“我们将先前改进技术应用于团队
目前开展的光伏发电储能项目
但在南瑞集团的学习和交流中
了解了南瑞领先的光储微电网技术
以及构网型储能技术方面的进展
我们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关卡’
但这是成长提升的必经之路”
▲团队在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学习
调研交流期间难免会遇到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
团队成员会积极沟通
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
集思广益地去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
我们克服了这些挑战
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实力”
团队负责人魏逸洲谈到
“真正促使我们凝聚成一个团队
并且能够持续前行的
我觉得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展现出的
积极向上的态度
以及互相吸引的人格魅力”
团队取得的成果并非偶然
而是来自于团队成员
昂扬的斗志
与相互学习的精神
▲团队参与三下乡活动
谈及团队全员获得奖学金的事迹
杨春燕分享到
“我们团队九位成员能齐获奖学金
主要原因在于成员自身的内驱力与上进心
团队更像是一座避风港
在这里,我们能够敞开心扉
坦诚交流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彼此倾听,相互提供宝贵的建议
彼此鼓舞,为互相加油打气”
团队合作方面
他们是彼此绝佳的拍档
而在个人的专业领域
他们同样熠熠生辉
除了获得学年奖学金的成绩
团队负责人魏逸洲已有两段实习经历
他认为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
对个人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大学生应踏实地掌握好所学知识
并进行实践实操
在运用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比对与印证
才能为日后的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除此之外
魏逸洲还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让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两不误
他会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
在手机备忘录上对其进行分类
详细标注每个节点的关键任务
并在睡前进行复盘与总结
从而平衡生活与学习的关系
▲魏逸洲获奖情况
在崔子墨看来
团队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
团队成员的不同背景
令她可以从不同视角
来看待问题
“团队会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性比赛
成员之间的磨合教会了我
如何进行更好的沟通和协作”
与魏逸洲一样
崔子墨也拥有两段实习经历
“实习经历能够帮助我
识别自己在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学习
让我能够建立职业网络、了解行业动态
这些经验对于我未来的
职业规划和发展至关重要”
▲崔子墨获奖情况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生
康嘉瑶会在课后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项目
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编程实践
以此来巩固理论知识
“在学好专业书之余
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和技术博客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
丰富视野、更新知识库”
在社会服务方面
康嘉瑶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曾任香洲区团组织兼任副书记
“深入基层
直接参与到社区日常工作的经历
能够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工作
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
▲康嘉瑶获奖情况
杨春燕参加了许多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
更能坚定自己选择本专业的信念”
对她而言
学科竞赛是拓宽专业视野
创新学习方式的有利法宝
在谈及学习方法时
她认为应当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主动探求知识、明确自身短板
然后制定好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
细分至具体的学习步骤一一实现
“可以利用网络上多样化的资源
做到课上与课内相结合
从兴趣出发
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探索”
▲杨春燕获奖情况
杨永佳是团队中的外语小能手
在外语比赛上
他获得了许多奖项
谈及学习英语的妙招
他表示,英语学习要注重
词汇积累、语法掌握与听力练习
“每天花时间观看英语短视频
能够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口音和语速
在享受学习的同时
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对未来
杨永佳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他表示自己将做好
考研就业两手抓的准备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稳步推进各项规划
▲杨永佳获奖情况
在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专业
对口比赛较少后
林上将选择打破专业壁垒
参与其他类型的比赛
他认为大学生活应该全方面发展
不只是局限于身处的环境
可以与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交流互补
还可以参加实践类项目
来拓宽个人视野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内认真研读教材
也可以阅读课外广泛涉猎
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期刊和学术论文等
通过阅读,去思考去记录
再与老师交流碰撞、和同学相互提升”
▲林上将获奖情况
“大一刚刚接触竞赛的我
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
学长学姐耐心指导我
在他们的帮助和带领下
我也学会如何搜寻和整合资料
通过材料去剖析有用的信息”
加入团队后
冯正豪接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路演答辩、学术科研
技术创新等新鲜事物
因此进入了他的视野
未来,他打算通过提前自主学习
并理解课程内容、深化专业知识
在课程、竞赛还有大学生活中
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冯正豪获奖情况
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
韩池认为热爱是获得成果的源动力
“虽然平时作业很多
但我在做这些任务的时候觉得很有趣
学习品牌的营销方案、设计LOGO
或者是拍摄和剪辑视频
每当与小组成员头脑风暴
完成这些作业的时候都会很有成就感”
在平衡学业与竞赛的关系上
她也有着一套个人方法
在课余时间
韩池会泡在图书馆里
解决竞赛上的问题
充实自己的每一天
▲韩池获奖情况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陈俊敬而言
科研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在谈及科研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精神时
他表示,做一名科研人不仅需要有
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需要有耐心的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要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求知欲、批判性思维
耐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陈俊敬表示自己会
将计算机与喜爱的领域融合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这份可贵的情谊
也从学习与比赛里
一直延伸至生活中
让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老友”
▲团队成员聚餐合照
学习之余
他们会一起游玩、聚餐
讨论自己的近况与心得
也会诉说自己的烦恼
然后与队友们一同解决
▲团队成员集体庆生照
尽管平日各自忙碌于不同的领域
但他们心中的那份团队情谊从未褪色
每当有机会重聚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他们总能迅速找回那份默契与温暖
分享各自的成长与收获
▼
在各自的领域内
他们不仅是闪耀的星辰
更是彼此心中永远的“一团火”
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
诠释了青春的价值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
创造出充实、丰富大学生活!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全奖团队?
快来评论区说说吧
初审:林悦、郑薇
复审:陈宇、林志扬
终审:郑润真、汤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