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生命线,聚上海滩,铸思想剑。
黄浦江畔,往事弹指一挥间。
志士仁人,指点江山,书香桂花灿。
石库门前,国歌广场,誓言犹铮铮。
世纪之巅,繁华落尽,告别步履匆匆。
筵席散,求其友声,难续前缘……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020年8月,我有幸来到位于上海学习。军旅生涯能够重回校园听课、读书、思考、感悟、沉淀和总结实属难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大的院落中,不长不短的半载光阴,大家带来的知识实践一起分享、思维火花一起碰撞,在互相学习中升华思维境界,留下了全体66名战友的欢声笑语和浓浓的战友情兄弟爱……时光飞逝,转眼间,离开“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已逾3年。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每每想起那段美好的记忆,最怀念的还是讲授党史军史课的韩洪泉副教授。
讲理论举重若轻,对古文诗词信手拈来,绣口一吐便是“毛泽东诗词集”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我现在一看到这些句子,就能想起您上课时讲的毛主席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一字一句身临其境犹在耳畔,倍感亲切!”这是前不久,我用微信给韩老师发的一段话。
记得那年十一长假后,党史军史专题方才登场。韩老师一登上讲台,那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自带亲和力,和着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见他第一面,我脑海中竟不自觉地开始想象他穿起长衫时的样子,感觉他颇有古风,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专题课上,老师抛开常态的理论说教,而是按照中国革命的时间脉络,巧妙地用了6个故事片段设计展开,讲出了与众不同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就是这样,老师上课时从来不照本宣科,因为课本上的内容他早已了然于胸。所以每每讲起枯燥乏味的理论来都是举重若轻,能够巧妙地将历史人物背景用故事串联起来,时不时插入一段毛主席诗词,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知识储备丰富,理论功底深厚。
因为韩老师,让我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毛泽东诗词又有了不一样的深刻理解,而今,每每诵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些诗句,脑海中都能浮现出老师曾经作出的深情解读,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
因为一堂课,爱上并怀念一座城
培训时,学院为大家开辟了选修课第二课堂,名师名家纷纷闪亮登场,教育“分餐制”进行得蓬勃热烈。那时,发现课表里“韩洪泉”老师的名字赫然在列,11月中旬这周的课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于是毫不犹豫和班上同学报了名。
上海滩,繁华之都,金融中心,物欲横流,被称为“魔都”。她饱经沧桑,近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屈辱晚清、无能北洋、黑暗民国的统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她以广阔的胸怀包罗万象,开民心智的近代各种思潮都在这里发源。这里也是党的诞生发源地,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先后在这里召开,大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在这里蓬勃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上海是一座刻满了斑斑驳驳历史印痕的城市。她历尽忧患,阅尽沧桑,受尽屈辱,享尽荣光。“国中之国”的荒乎其诞,“十里洋场”的酒绿灯红,“东方夜巴黎”的金迷纸醉,都看在她的冷眼里;起义者的金戈铁马,“四一二”的血泊,“八一三”的枪弹,都刻在她的记忆力;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战斗、挫折、奋起、辉煌的风风雨雨,都融在她的血脉里。而如今,外滩晨钟、豫园雅韵、一大会址、名人故居、东方明珠、世博展馆,都静卧在她的怀抱里……这里就是上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复杂而又纯粹、精细而又粗犷、开放而又内敛的城市。走进上海,读懂上海,也就是在触摸沧桑的历史刻痕,唤醒火热的红色记忆,梦回奋起御侮的峥嵘岁月,祭奠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不朽英灵……
这是这堂选修课的开场白,韩老师对上海的深情描述。台下座无虚席,鸦雀无声,电光火石之间,让大家不禁深深地爱上了上海这座城。
“从1921到1949”,那堂选修课时间并不长,但大家的思路紧跟老师,仿佛也一起跨越了28年,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坎坷历程和烽火硝烟。课毕依然意犹未尽,回到宿舍与班上“北航才子”述龙同学热烈讨论,一起又深情朗诵了一遍韩老师这早年写给上海的“情书”。
那天来晚了一点,偌大的阶梯教室已是座无虚席,好不容易才从最后排找到一个位置。上课后,老师还同时开辟了视频第二课堂。我知道深层次原因。老师深谙基层之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常说自己出身基层来自基层,于是和大家天然地打成了一片,特别是“指导员班“等一些年轻班次,95后、00后居多,老师竟和他们神奇地并未产生多少代沟。
“对毛主席诗词信手拈来,对著名战例如数家珍……每每听罢让人直呼过瘾!”“他讲的东西直击年轻官兵心坎,大家都很受用!”“听他的课从来不用担心时间过得太慢,也许这就是名师名家的魅力……”听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那个秋天,我初来乍到政院,在田径场跑步间隙,便在操场旁的“名师名家”风采栏中看到过他的照片和简介,于是后来不难理解他一开口便能赢得了大家的爱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英才”。
一个月后,又听了韩老师的《永远的红飘带——三维视野看长征》,真如醍醐灌顶,甚是解渴。
如何讲好党史军史课?他曾在接受《解放军报》记者访谈时用16个字概括了自己的理解:“勤学苦练、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低开高走。”他同时也强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下苦功、用真心,才能讲出受学员和官兵欢迎的好课来。
板凳一坐十年冷,深钻细研潜心“播火”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韩老师在教学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都与他24载苦心孤诣一心做学问的精神密不可分。
韩老师1999年考入大连,学习军事指挥专业。《军营文化天地》2012年第2、3期,还连载了他的回忆散文——《红牌往事》,文章里,他深情回忆了军旅生涯之初,自己在这座海滨之城的难忘岁月。毕业后,来到火热基层,历任排长、作训参谋、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等职。
经过基层部队淬火磨炼,2005年,他以409分的全校最高分考上梦寐以求的南政研究生,学习军事历史专业。“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他顺利调入学校任教。2016年,他又成功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上海这座英雄之城,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红色养分”。2023年11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高校马克思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届全国仅有6篇论文获此殊荣。
韩老师一直觉得作为教员来说,就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之内形成主要专业方向,拿出过硬研究成果,打造特色学术品牌。他主要从事党史军史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逐步形成了长征文化、上海抗战、建党精神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军地产生一定影响,曾被评为2018—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2023年12月又被推选为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研究肯下苦功夫、笨功夫、慢功夫,也为他之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老师的学识、眼界、格局让人钦佩。“今天带过来两本书,方便的话来205办公室取一下吧……”那是11月末的一日下晚自习,我竟惊喜地收到了老师的微信消息。因为第一次选修课间,我同老师热烈交流,无意间提出索要他专著拜读的想法,没想到他竟认了真。我沿着设计的迷宫一样曲里拐弯的教学楼,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入夜,江南的天气已变得寒凉,只见他正聚精会神地准备一份授课讲义,桌上赫然在列的是,选修课上他提到的那本《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老师笑着说:“专业性强了一点,可读性不太强,留个纪念吧……”为表感激,我把带来的宋庆龄故居的一枚纪念书签作为礼物,回赠给老师。还想要他的讲稿,他抱歉地说:“讲稿和教案都比较粗,其实真正出彩的地方都是平时以及备课中在头脑里积累的内容和组织的语言,还有一些是临场的互动和发挥,所以我基本上没有照本宣科意义上的讲稿……”“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来到他办公室,我方深信这个道理。
他治学的认真、痴迷、忘我让人感动。“潜心党史军史,资政育人百年计;聚力教战研战,传道授业一寸心。”这是他为自己写下的一副自勉联,从中可见他高远而实在学术志趣、宏伟而朴素的奋斗目标。
“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逐字逐句读、入脑入心学、由浅入深悟……”今天,我依然记得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也从中受益匪浅。从老师身上我能见到一名政治干部的风骨和品行,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上学时与老师的交集并不多,但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值得仰慕钦佩。
■有需要咨询问题,欢迎关注三剑客公众号,进入后台留言,我们将不定期回复
■欢迎积极投稿,邮箱:jiankesan001@163.com;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剑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