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的尾声,客厅的电视还在循环播放春晚重播,果盘里的砂糖橘堆成小山,瓜子壳淹没了脚背…亲戚们聊着家长里短的事情,突然大姨转过来问你:“初七返工票买了吗?”
你表面淡定:“我开车回的。”
大姨露出了赞赏的目光:“自己有车是方便,回头给你拿点腊肉腊肠带回去吃……”你一边道谢,但屁股和腰却开始隐隐疼痛。
其实,跟你一样腰疼屁股疼的人,大有人在。“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堵在路上”的词条在今年春运的第六天就登上了热搜。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国约3.7亿人背井离乡打工(比整个美国人口还多)[1]。加上现在平均每5个人里就有1人有私家车,春节期间,全国99.5%的私家车都享受高速免费[2][3],直接刺激“自驾大军”暴增。
2024年春运期间,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也就是自驾)出行量预计达到了67.2亿人次,在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中占比约80%[4]。
天刚蒙蒙亮,父母就催着你出发,“早点走,免得堵”,但第一关在于,能否顺利把车开出村。
到2023年底,中国的农村公路占总里程的84.6%[5],而这些公路好不好开,完全是“开盲盒”。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的最低标准,双车道宽度应为6米,单车道宽度为3.5米[6],在农村,你遇的路面可能比这窄得多。
2024年发表的调研数据显示,仍有大约21%的区域农村公路执行地方标准建设,其中典型的问题就是路面宽度不足[7]。
有时还会碰到不合理的路线设计,例如在云贵川山区,一些山路会在连续的坡路下设置一个急转弯[8],“大年初一把车开进菜园子”可能真的不是段子。
好在已经经受过一轮这样的精神考验的你,驶出村道最后一个转弯处后终于能松口气。
上了高速,你就开始盘算:等会到了服务区,是先去吃点东西?还是先去上厕所?年前的项目进行到哪一步了?妈妈装的土鸡蛋会不会破?
在这种思绪纷飞的状态下,你会不自觉地、更频繁地转动方向盘、踩油门,本该专注观察周边环境和仪表盘的眼睛,会渐渐开始放空[9]。
开车时分心本身就非常危险,在高速公路上分心驾驶,危险程度更大,因为避开危险所需的反应时间会显著延长。
2018年的一项研究模拟了城市、乡村、山路和高速四种道路类型,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正常驾驶还是分心驾驶状态下,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的反应时间都是最长的,正常驾驶时反应时间只需要1.09秒,而分心驾驶时则延长至2.02秒[10]。
如果路上你接起家里或领导打来的电话,也很危险。相关模拟实验发现,当驾驶员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时,眼睛主要集中在道路前方,注视面积缩小,收集到的信息也会大幅减少[11]。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曾指出,80%的撞车事故都源于驾驶人分心,另有13%的交通事故是因为驾驶人在危机状态下反应迟钝造成的[10]。
(图/Pixabay)
在高速公路上,如果车速快,从发现危险到采取措施的这段时间里,车辆会行驶更长的距离[10]。我国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作为高危路段的高速隧道路段事故,发现近九成与人为因素有关[12]。
虽然春运期间车速相对较慢,但有研究也表明,拥堵情况下的碰撞发生概率是自由交通流状态下的6倍[13]。
此外,在拥堵缓解后,驾驶员往往会表现出更激进的驾驶行为,比如加速度更大、变道更频繁。同时,驾驶员感知能力会下降,难以准确判断周边车辆和自己车辆的速度,这使得拥堵后的事故风险进一步增加[13]。
堵完车,你不光开车更猛,还很可能陷入路怒情绪。
2019年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驾驶员路怒情绪的研究显示,长时间驾驶带来的疲劳和烦躁会增加司机路怒的可能性,而缓慢驾驶、超车受阻、强行并线等情况,甚至会引发相对较高的愤怒情绪[14]。
你堵我也堵,同为天涯沦落人,但你们可能并不能心心相惜,甚至能烦躁到相互攻击。
而驾驶疲劳和情绪波动也与事故易发性呈正相关[15]。也就是说,随着旅途时间的延长,你的疲劳和烦躁不断累积,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开长途车,不仅折磨你的精神,还会给身体造成负担。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感。大约30分钟后,你就会忍不住扭动身体、调整坐姿;而到了80到110分钟时,身体的不适感会变得明显;随着路程的增加,你的屁股会越来越“躁动”,真的很难坐得住[16]。
与此同时,车座会挤压你的臀部,阻碍血液循环,但对腰椎、肩颈和后背的支撑又明显不足,关节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17]。
(图/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