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的生活,就在这20个词里

文化   2025-02-11 19:17   广东  













“岭南文化绚丽多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交流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逐渐由边缘融入主流,继而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岭南文化辞典》前言如此写道。这部关于岭南文化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共收入13379条词条,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起源、生成或传承发展于岭南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我们从中选取了20个词条,涵盖节庆民俗、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民间体育等方面,希望借此体现岭南人的日常生活。


编辑 | 谭山山
题图 | Unsplash


入年关

节日民俗。流行于广东各地。腊月二十三送灶开始进入年关,人们忙碌起来。二十四开炸,有爆谷、煎堆、炸油角、茶素、芋虾等。二十五蒸糕,广州人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等,象征“新春步步高”。二十六扫屋,以干干净净迎新春。二十七洗邋遢,洗的东西包括被服杂物等。二十八包粽粑,有咸肉粽、碱水粽、枕头粽等,以肇庆裹蒸粽为最著名,不但个大,而且内涵丰富,有猪肉、绿豆、栗子等。二十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等。三十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接财神,卖发财大蚬,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行花街

节日民俗。流行于广东广府地区,以广州为代表。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广州花市已经相当兴盛。1978年后广州花市逐步拓展,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区都开设了迎春花市。上市花卉品种多,除桃花、金橘、水仙、菊花、芍药等传统品种外,大花蕙兰、郁金香、百合、玫瑰、海棠等也受到欢迎。行花街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关系密切。

2010年广州越秀花市某花档。(图/维基百科)


吃七样羹

又称吃七样菜。节日民俗。流行于广东各地。岭南吃七样羹的风俗主要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正月初七,以当时出产的7种蔬菜或肉食煮成一锅,家人共同食用,以图吉利。七样菜各地不同,潮汕地区多用菠菜、芥菜、君达菜、韭菜、茼蒿、芹菜等,梅县一带用芹菜、蒜苗、葱、芫荽、韭菜、鱼、肉等,但都是以其谐音图吉利、平安,如芹菜喻示人勤劳,葱使人聪明,蒜使人精于打算,韭菜使人幸福长久,百合取意百事好合,鱼比喻年年有余等。

行通济

节日民俗。流行于今广东省佛山市。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走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民间有“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粤方言,忧伤、衰气之意)”之说。行通济桥的人,要携带行运风车、灯笼或生菜等物,取转运生财之意。

广府饮茶习俗

又称广州茶楼文化。饮食习俗。以饮茶、吃点心为主。岭南饮食文化标志性符号。发祥、发展于广东广州,流行于广府地区和海外华人文化区。清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出现门口悬挂“茶店”木牌的“二厘馆”,后发展为“茶居”“茶楼”,成为各阶层人士“叹茶”、聚会交流场所,形成独特茶楼文化。茶楼经营分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早茶为主。饮茶消费丰俭由人,简约则“一盅两件”,是其具体形式和代表性符号。

始创于1889年的广州莲香楼。(图/Unsplash)


潮州工夫茶艺

又称工夫茶艺、潮汕工夫茶艺。饮食习俗。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于广东潮州府及周边地区。始于明代闽北,清代兴于闽南漳州、泉州、汀州及盛于潮州和中国台湾,传至日本、南洋等地,完善于清末民初的潮州府。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火汤

又称广式老火汤、广府汤、老火靓汤。广府人的食补养生秘方。广府人喝汤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近些年对于老火汤多了质疑的声音,广府人逐渐开始调整煲老火汤的频率与方式,但依然坚持“出味”和“啱饮”的“靓汤”标准。喝老火汤是广府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广府饮食文化的标志和广府人的文化情结。

大盆菜

饮食习俗。流传于广东客家地区。是一种分层摆放食材的盆装菜,也是乡间聚宴形式。盆菜通常有15种食材,如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菇、鸡、鲮鱼球和焖猪肉,价高的盆菜有花胶、大虾、发菜、蚝豉、鳝干等。大盆菜传承着民族记忆,包含着平等、同享、团结以及身份认同(相传男丁吃过了“点灯”盆菜宴,才正式成为家族成员,有资格分太公的财产)等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

又称扒龙舟。民间体育。流行于广东地区。唐代广东已有龙舟竞渡记载。南汉后主刘鋹每年端午节于广州城西“浚玉液池”举行妇女龙舟竞渡。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龙舟竞渡。至明清广东龙舟竞渡已十分普遍。龙舟活动有表演技巧的“趁景”和竞渡的“斗标”之分。

在广东佛山叠滘,可以看到神乎其技的龙舟漂移。(图/央视频)


醒狮

又称南狮、舞狮、狮舞。民间体育。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侨乡和其他海外华人社区。源于明末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因起舞过程中有食青、醉青、睡与醒等动作,故名。“狮子临门”被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是海外同胞民族认同的文化桥梁。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名录。

英歌舞

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民间体育。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及东南亚潮汕人聚集区,尤盛于普宁、潮阳,延及惠来、揭西、揭阳、潮安以及汕尾海丰、陆丰等县市。源于民间舞蹈,始于明代,传统佳节和喜庆节日时表演。表演者人数12到108人不等。表演时表演者身着古代武士装,画着梁山泊好汉脸谱,手执尺余长的木棒或小鼓,随着节奏鲜明的锣鼓声起舞。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功夫片

电影类型。脱胎于武侠片,比武侠片注重真实武功和打斗场景展示。“功夫”在粤语中即指武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香港拍摄以黄飞鸿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表现广东武术家的影片,以真功夫实战代替特技和舞台招式,呈现不同于北方江湖的岭南武林世界。兴盛于70年代,《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精武门》等影片将“功夫”一词带到全世界。

咏春拳

拳种。早期主要流传于广东佛山、广州、江门、中山及福建、香港、澳门等地,今多国均有流传。起源不详。清末广东江门鹤山古劳人梁赞为现代咏春拳的重要传播者。梁赞师从黄华宝和梁二娣,清光绪四年(1878)在佛山授拳,自此代有传人。内容有基本功、套路、功法,即“一桩二械三拳”。一桩,木人桩;二械,八斩刀、六点半棍;三拳,小念头、寻桥、标指。

梁朝伟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扮演叶问。(图/《一代宗师》)


香云纱染整技艺

又称晒茛。传统技艺。香云纱又称茛纱、响云纱、茛绸、黑胶绸等。清中叶以后,随广州对外通商,广佛缫丝业得以发展,至民国初年产生。产品以丝罗织物与平纹织物为坯绸,采用薯茛汁染色,再用河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质地轻薄、柔软、凉爽、耐汗、易洗、快干,是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夏季衣料,有金属和珍珠般光泽,贮存或穿着时间越长越柔软、亮泽、舒适。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厝

传统住宅。潮汕侨乡称房子为“厝”。院落格局有“四点金”、“下山虎”、“五间过”、“二落二从厝”、“三座落”、“三落四从厝”(驷马拖车)、“百鸟朝凤”(百间厝)等多种形式。以厅堂为中心布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庭院空间横平竖直、均匀方整,形成厅中房偏、厅大房小、厅光房暗的基本建筑特点。外墙封闭或只开小窗,厅、房的门窗均开向天井。讲究装饰的精致与繁复,灵活运用石雕、木雕、灰雕、嵌瓷、彩绘等装饰技术和技法,与东南亚楠木、西洋瓷砖等建筑材料结合,形成华丽端庄的建筑风格。是潮汕历史文化重要象征。

骑楼

又称有脚骑楼。民居样式。因近代城市商业发展,在修建或扩宽城市街道时兼顾道路步行系统畅顺和街道两侧立面美观而形成。后檐廊向楼房发展,演变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等形式。单体而言,其底层有面向街道架空支柱层,其后为店铺,上层则全部为住房。整体格局而言,连排骑楼底层形成前面是柱廊式人行道,再向外是商业街,上层是功能相互独立的住宅群。

广州的骑楼。(图/Unsplash)


满洲窗

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居和庭园建筑的一种窗户形式。也作室内装修用窗。开启方向为上下推拉。也有向上翻动的。木竖框安置多对弹簧零件承托窗扇,可随意上下调节。一般做成方形。常分为上、中、下三段,形成方形九宫格状。格心棂子纹样丰富,多在窗棂间镶嵌彩色玻璃,有些刻有图画、图案或书法。具有明朗活泼和富丽堂皇之感。岭南传统建筑特色之一。

步步高

广东音乐乐曲。吕文成代表作。初刊于1938年沈允升的《琴弦乐谱》。旋律音域在两个八度内,曲调轻快激昂,音浪叠起叠落,具广东音乐特色。中速偏快,2/4拍子,节奏明快,节拍重音明显,张弛富有动力。多在节日、喜庆场合演奏,可独奏也可合奏。2001年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了《步步高》,该曲也被称为“中国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广州书坊街

书坊集中地。位于广州北京路一带。宋代广州城内有双阙,其上为楼,下为大门,俗称双门,民间称此地为双门底,为商业旺地,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因附近有各级官署及粤秀、西湖、穗城书院,为官员和师生方便购书而逐渐成为书坊集中地。民国后,双门底改名为永汉路、汉民路,尚有近百家书局、书店遍布于此,较大规模的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等。1966年,改名为北京路。今广州的主要书店,如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联合书店仍在此经营。

汕头小公园

历史街区。位于今广东省汕头市老城区中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时,有“万宝朝宗”石碑、假山和水池,1934年中山纪念亭建成。连同周围国平路、安平路及升平路,形成以纪念亭为中心多方向辐射的骑楼街道片区,街区格局最终定型。是汕头开埠发展的历史见证。

汕头小公园,图中心即为中山纪念亭。(图/Unsplash)



在改革开放潮流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同时也是文学高地、出版高地。


由南方出版传媒评选的“2024年度南方好书”,是对过去一年旗下11家出版社所出版优秀图书的一次重要回顾。《岭南文化辞典》即在进入榜单的20种好书之列。这份榜单涵盖新南方写作、地方文化、湾区风采等主题,让我们得以观察到当下的文化趋势和社会风向。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