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班久了,真的会越来越丑

文化   2025-02-11 13:50   广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答案如下
(ID:theanswer163)
作者:小飞刀
编辑: 水母


复工已经好几天,面对难熬的工作日,你还是会想起春节假期里那个躺平的遥远的下午。

对于和报表、总结、汇报打交道的职场人来说,悠闲自在已经成为过去,整个人却还笼罩在“现在我怎么就坐在这了”的疑问里。

更离谱的是,这才开工没多久,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已经面色蜡黄、双眼呆滞,像是被榨干了所有精气神。

上班,是真的会让你变丑。

春节假期的幸福,转瞬即逝

过年这些天,最开心的当属“沉浸式”享受假期的有福之人:

工作群很“懂事”的一片死寂,逃离做不完的任务、摆脱要求比山高的甲方,终于还春节一片清净,也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回到家,既不用化身“限定版德华”,替七大姑八大姨带孩子,好让她们在麻将桌上“大杀四方”,也不必忙得脚不沾地,打扫卫生招待客人。而是睡到自然醒,用这来之不易的假期,好好给自己“充个电”;

约上三两好友,今天看场《哪吒2》,明天K歌嗨翻天,聊天喝酒摘草莓,怎么潇洒怎么来。

假期的每一天或是精彩充实,或是清闲自在,看起来也容光焕发;此刻却在工位上双眼无神、脸色铁青。难过与怀念齐飞的心情,实在是非常合理。


和朋友K歌是过年回家的必备项目之一。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在团体中唱歌时,集体唱歌的行为会让身体释放促进积极感觉的激素内啡肽。[1] (图/ pixabay)


然而这样的潇洒自由,在回归工作岗位后就离你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眉毛紧缩,脸皱成一团,整个人看起来既疲惫又不堪。就连假期带来的好心情,可能也会迅速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一项来自荷兰的研究分析了员工在假期期间各个情绪指标的变化。在为期七周的统计中,96名员工报告了他们在冬季假期前两周、假期期间以及假期结束后三个时间点的健康和幸福感水平。结果表明,在假期期间,员工的健康状况、情绪、紧张感、能量水平等指标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在恢复工作后的第一周,健康和幸福感总体上就恢复到了假期前的状态[2]。

假期转瞬即逝,搬砖又近在眼前。2018年,美国心理学会(APA)调查了休假对1512名全职工作者的幸福感和工作表现的影响,有42%的人坦言害怕重返工作岗位[3]。

万恶之源,很可能在于从短暂的轻松愉悦中抽离后,必须立即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休假后回归岗位,处理成堆的工作文件,可能会出现焦虑、易怒、怀旧等症状,这些情况持续时间可能会长达两周。[4](图/pixabay)


2020年,哈里斯民意调查公司对1119名美国就业成年人的工作情况展开调查,其中840人为需要频繁使用计算机的知识型员工。结果显示,这类人群在休假后重返工作岗位时会普遍感到焦虑[5]。

具体而言,37%的人表示,仅仅恢复日常生活就已经让他们倍感压力;27%的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不知所措,超过30%的人困在繁琐的行政事务中不可脱身;26%的人则因处理大量积压的电子邮件和信息而疲惫不堪[5]。

更有些倒霉蛋,工作压力大到年也过不好。研究者通过测量员工在假期前中后的心理变化,发现对于工作压力较高的人来说,这些压力会蔓延到各个阶段,减弱放假带来的快乐[6]。

这也并不难理解。人家喜气洋洋看春晚,你在工作群里焦头烂额对需求;人家唱歌观影笑声连连,你却一边躲在影厅外,一边堵着耳朵一边向电话另一头的同事大喊:“大点声,我这听不见!”

说到底,假期只是一个缩影,真正影响你情绪、让你变丑的,还是工作本身。


返工几天,
怎么就一身一脸的“班味”

为了两个臭钱“忍辱负重”,拖着疲惫的身体神游到公司。看见工作消息就不自觉皱眉头,上班上到面相都变了,不是鬼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伤”。

2017年,为了分析工作日疲劳是否会对女性面部特征产生可检测的影响,来自法国的研究者在保证至少八个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于同一天工作日早晚拍摄了两个年龄段(25-35岁、55-65岁)共计111名女性的标准化全脸照片[7]。

为了使研究结果兼具细节分析的专业性和整体感知的普遍性,10名经过多年培训的临床专家基于皮肤衰老图谱,对受试者额头皱纹、眉间皱纹、鱼尾纹等8种重点面部特征进行评分;并由60名非专业女性组成的小组通过盲测配对照片(早上与晚上组合)来评估其疲劳状态、年轻及暗沉程度[7]。

结果表明,仅仅经过一个工作日,年长组的眉间皱纹在晚上就有所加重,年轻组的鼻唇沟和鱼尾纹则明显加深。除此之外,年轻组晚上的疲劳感还从早上的33%显著上升至晚上的50%,年长组的疲劳感变化则相对较小(23%升至29%)[7]。

日渐加深的皱纹,藏着你冲天而出的疲惫和怨念。


图为一个工作日后,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皮肤细节的变化。(图/参考文献 [7])


德国的研究者则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压力标记(如皮质醇、主观压力体验、心率等)与面部肌肉活动的关联。通过标准化实验性心理社会压力测试——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TSST),62名受试者经历模拟工作谈话和算术任务,并记录面部肌肉活动[8]。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压力引起的皮质醇分泌增加与上眼睑和上唇抬高的频率增加有关[8][9];嘴角紧缩越频繁,心率反应性(即心率在压力情境中变化的能力[10])就越高;眼睑紧张的发生频率越高,个体在压力下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主观压力反应性)就越强[8]。

有趣的是,虽然压力感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负面的,但面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皱眉行为,而女性则通过社交友好的微笑行为应对压力[8]。脸上看起来笑嘻嘻,其实心里已经大骂甲方五百回合。坚持下来,全靠素质。

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市隶人”,上班的威力不仅体现在脸上,还会全方面重塑你的气质。

耶鲁医学院理疗师表示,当我们在办公环境中久坐时,会给脊柱结构以及肩膀、臀部等其他关节带来巨大的压力。更严重的是,如果坐姿不正确,如弯腰驼背、伸长脖子,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持续性的姿势错位,并增加下背部的压力[11]。


长时间保持坐姿,姿势不正确、腰部没有支撑,很多人都会感到腰酸背痛,不自觉改变体态。(图/pixabay)

很可能的情况是,繁多冗杂的工作本就让人提不起精神,久坐又加剧了不标准姿势带来的不适感。久而久之,懒散的坐姿让腰酸背痛愈发明显,不自觉地伸长脖子、耷拉着肩膀弓着背地死盯屏幕,再搭配日益加深的皱纹,此时,丑就变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形容词(和善)。

所以说,浑身上下都散发的“班味”,并不是空穴来风。无论是僵硬抽搐的嘴角、疲惫的眼神,还是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挤出的勉强笑容,抑或是弯腰驼背的颓废体态,或许都是属于职场人“独特”的印记。

上班,全方位摧残你的脸上班,越努力越不幸。长皱纹就算了,还很有可能导致皮肤功能变差。

发表在《皮肤病学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25名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健康女性患者被告知要参加模拟工作面试,以分析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对皮肤的影响。她们需要准备一段5分钟的演讲,向面试官解释自己的竞争力,一旦停下就会被要求继续[12],和多少硬着头皮向领导们汇报工作的打工人隔空共情了。

在面试前后的三个时间点,研究者分别进行了血样采集,并进行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测试。结果表明,面试后受试者的皮肤屏障恢复功能显著下降,脸颊处的表皮失水(TEWL)呈现出显著增加[12]。

美国的研究者探究了压力对皮肤造成影响的原因。作为一种蛋白质/脂质屏障,角质层(SC)能够形成有效的表面密封,对于维持水分和防止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在一项小鼠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压力会显著损害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导致水分流失更多、保水性能更低,从而引发中度剥落和轻微皱纹的形成[14]。

在人类受试者中,研究同样揭示了压力对皮肤屏障的负面效应。不仅如此,压力越大,皮肤“掉链子”的速度可能也会越快。针对23-27岁受试者进行的皮肤功能测试中,研究者发现,高压力时期皮肤屏障恢复速度显著减慢,而心理压力增加最多的个体,其屏障受损最为严重[15]。可见压力不仅会让人心累,还会让皮肤遭罪。

更不必提返工还没几天,对于那些在春节假期养成晚睡晚起习惯的人来说,要迅速调整作息就成了不小的挑战,而这或许也是让你变丑的元凶之一。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医学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昼夜节律是人在24小时周期内精力的身体、心理和行为变化,影响人的睡眠习惯等重要功能。当熬夜打破昼夜节律,使其与外部环境短期内不同步时,可能就会出现嗜睡、协调性差、学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16]。而回归工作岗位,身体又需要迅速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这种过渡期更会加剧疲劳感。


晚上熬夜玩手机,白天上班没精神,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图/《二十不惑2》)


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受试者分别经历了正常睡眠(8小时)和剥夺睡眠(5小时睡眠后保持31小时清醒)。研究者剔除不满足实验要求的参与者后,随机选择十位,并对他们的照片进行分析。专业睡眠研究人员和学生随后筛选出一系列与疲劳相关的“面部档案”:从眼睑下垂、眼睛发红、目光呆滞等六个疲劳线索,到眼角皱纹等与皮肤相关的变化。另有40名非专业评估者对这些照片进行评分[17]。

结果表明,与正常睡眠相比,睡眠剥夺下的面部状态,就是一份活生生的“疲劳报告”:眼睑下垂、眼部红肿、黑眼圈都是标配;皮肤也可能会丧失光泽生出皱纹,显得苍白无血色。最无奈的是,即使有意控制面部,使其呈现出中性表情,疲惫的面容看起来也会和“更加悲伤”相关联[17]。

如果你也是那种假期里大熬特熬,不情不愿回归岗位后又要被迫早起的“猫头鹰”选手,那么也可以和实验中的“疲劳报告”对照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收获一张“半死不活”的脸。

所以说,无论是处理堆积如山的工作带来的压力,还是强撑着精神坐在工位前的疲惫,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我们诚实的丑脸上。

看来,怀念那个春节假期的悠闲下午是没有用的,早点睡觉、认真护肤,努力扛住工作对脸的摧残,才是更实在的幸福。




[1]Rebecca Joy Stanborough. (2020). 10 Ways That Singing Benefits Your Health. healthline.
[2]Bloom, J., Geurts, S. A. E., T et al. (2010). Effects of vacation from work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Lots of fun, quickly gone. Work & Stress, 24(2): 196–216.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8). Vacation Time Recharges US Workers, but Positive Effects Vanish Within Days, New Survey Finds.
[4]Beth Sissons. (2022). Is post-vacation depression real? What the research says. Medical News Today.
[5]Zapier Editorial Team. (2020). Why knowledge workers dread coming back from vacation—and what could help. Zapier.
[6]Gump, B. B., Hruska, B., Pressman, S. D., Park, A., & Bendinskas, K. G. (2020). Vacation’s lingering benefits, but only for those with low stress jobs. Psychology & Health, 36(8), 895–912.
[7]F. Flament, J. Pierre, K. Delhommeau et al. (2017). How a working day-induced-tiredness may alter some facial signs in differently-aged Caucasian women.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9(05): 467-475.
[8]Jost U. Blasberg, Mathilde Gallistl, Magdalena Degering et al. (2023). You look stressed: A pilot study on facial action unit a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psychosocial stress. 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5: 100187.
[9]Cleveland Clinic. Cortisol.
[10]Nathan Wood, John Parker, Paul Freeman et al. (2018). Sport and the Brain: The Science of Preparing, Enduring and Winning.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40: 1-17.
[11]Kathy Katella. (2019). Why Is Sitting so Bad for Us? Yale Medicine.
[12]Margaret Altemus, Babar Rao, Firdaus S. Dhabhar et al. (2001).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Skin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y Wome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17(2): 309-317.
[13]Shadi Zari, Dana Alrahmani. (201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acne among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in Jeddah, Saudi Arabia.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10:503–506.
[14]Ying Chen, John Lyga. (2014). Brain-Skin Connection: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Skin Aging.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 13(3):177–190.
[15]Amit Garg, Mary-Margaret Chren,  Laura P. Sands et al. (2001). Psychological Stress Perturbs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Homeostasi: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Stress-Associated Skin Disorders. Arch Dermatol. 137(1):53-59.
[16]Circadian Rhythms. (2023).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
[17]Tina Sundelin, Mats Lekander, Göran Kecklund et al. (2013). Cues of Fatigue: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Facial Appearance. Sleep. 36(9):1355–136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读完点个【在看】👇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